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10 04:01:52瀏覽796|回應0|推薦21 | |
在中國的文化裡,有所謂"渡江之橘成為枳",的故事.說明環境會改變一個人. 當你去觀察中國的文化時,你會發現:為何日本人會感嘆"南宋之後,就沒有中國人了.","我佩服古中國,看不起現在的中國.".理由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元朝後丟失了;至於如今的中國,則是連軀殼都改變了. 對我來說,雖然中國的一些民國時期的老教授,和他們在民國時期培養的學生還在,但是整個社會經過文化大革命,和馬列主義的破壞後,留下的是一些吹牛拍馬的知識分子. 中國在世界各國廣設孔子學院,但實際上賣的當然不是孔子,而是老毛子,老毛子的詩文集是當今中國的必讀經典,裡面的詩,詞,文章,都成為範本. 也正因為如此,今的中國文人整天求新求變,無論寫詩,填詞曲,在格律上都追求新創;只是這些人,你連基本的文人都不是.讓我想到中國古代的詩經,楚辭,及後來的樂府詩,都是採集民間的歌謠而成;如今中國的詩,詞,文章,就是民間歌謠和故事,只能是提供你詩,詞,曲,創作的資料而已. 相反的,當你參加詩社,接觸到台灣的傳統詩人,和大學院校的教授後,你很慶幸"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台灣詩人,文人身上,繼續被保存下來.",而"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軀殼,則經由大學的教授傳承下來.".經由這些人的努力,將古中國的優美文化傳了下來,而你踏著前人的足跡,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當你開始寫詩時,你會發現:近體詩較古體詩,在格律,平仄上嚴格,但由於有很多的變化,所以寫來還是較自由;而到了詞,曲時,他們的格律,平仄要求,越來越嚴格. 例如你填一闋詞醉思仙·楊柳,所依據的是朱敦儒 醉思仙的詞譜,那你的平仄都要依照朱敦儒 醉思仙的詞句平仄來填,而不是按照醉思仙的詞譜的標準詞譜來填. 當我一開始填詞時,就被教授糾正.他告訴我"你填的詞,要這樣寫"醉思仙·楊柳依朱敦儒 醉思仙",我檢查時才有依據.".如今在台灣的大部分的詞家填詞時,能依照標準詞譜來填,已經很夠意思了,而對中國的詞家來說,就隨便填了,他們應該說是寫一闋詞較正確. 參加詩社後,有教授來教導你讀詩詞,及填寫詩詞,讓我產生了興趣.經由詩詞寫作後,我又涉足了填曲的部分,只是這時沒有教授曲譜的教授可以來請教了,就變成自己看資料創作,當然遇到困難了. 這次我填的兩闋 孤飛雁·歸鄉 南曲 南呂宮 寒山韻 都依據 孤飛雁 南曲 南呂宮 過曲《拜月亭》 吾皇恩詔從天降。遍遐邇萬民欽仰,宥極刑自有重生望。散群輩與群黨,回兇就吉,轉禍為祥。前臨帝輦,絕(卻)親黨,回首家鄉,沒(了)父娘。感傷,尋思著兩淚千行。 去平去上平平去.去平上去平平上,去平平平上平平去.去平去上平上,平平去入,上去平平.平平去上,平平上,平上平平,平去平.上平,平平平去上平平. 你的疑惑自然是:曲譜他是用"中原音韻",只有"平","上","去",至於入聲字則併入"平","上","去",之中;但是這裡,你無論是平明霧竹 (平平去入)的"竹"字,或是鳴翔玉樹(平平去入)的"樹"字,雖然是入聲做上聲,但檢查起來就是錯誤. 一開始,我認為是寒山韻沒有入聲轉上聲,去聲;後來找其他有入聲轉上聲,去聲的.發現還是不行,只有放棄了. 當你在台灣課堂上,問台灣的教授時,他一定傾囊相授給你.將北曲,南曲,的曲譜的不同,告訴你,同時幫你解惑;但在中國,最不缺的就是磚家,幫不上忙. 你只有等待,遇到台灣懂得曲譜的教授,學者,來開示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