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2 11:17:04瀏覽920|回應1|推薦6 | |
我成長於一個「惡補充斥」的年代,那個時候,學習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升學考試。小學時,為了要考上初中,接觸的讀物僅限於教科書和參考書,及隨之而來的大小考試和處罰。但因從小就是如此,所以就不以為苦。直到考上初中,暫時卸下沉重的壓力,不但鬆了一口氣,更開始被課業以外的事物吸引。因此,初中時代,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玩樂團和打球上,樂隊和球隊成了生活的重心。
不過我很幸運,在初中時代遇到一位非常關照學生的導師。張明順老師教的是國文,但他對學生的關心是全面的,除了例行的家庭訪問外,還時常到學生家裡走動;逢年過節,村裡的慶典場合,也一定可以看到他和大家打成一片。
此外,張老師還主動安排同學們到他家去,協助溫習功課,此舉曾引來其他老師的側目。但張老師不以為意,他為學生補習不但不收一分錢,課餘時間還會帶著我們一起下田,向農人學習種稻、割稻,體驗農民們的工作辛勞與生活樂趣。
初中畢業後,我決定北上投考國立藝專,需要一筆錢買樂器,記得民國五十九年,一把小號要價六千元,不算便宜。我不敢帶給家裡太大的經濟負擔,於是就跟家人「報價」三千元,另外的三千元,當時的我不知哪來的勇氣,跑去跟張老師開口借錢。記得老師只問了我:「這一組只有五個名額,你可以考得上嗎?」我回答說:「我覺得我有機會,會全力以赴!」老師二話不說,就把超過他一個月薪水的三千元借給我去應考,為我打開了往後的音樂之路。
其實在初中時期,我的表現並不算出色。回顧這段往事,曾好奇追問張老師,為何當時願意協助我去追夢時,老師輕鬆幽默的說:「這是件『一本萬利』的事」,但卻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影響日後我與學生的相處方式。
總覺得,學習路上有喜樂、也有艱辛,家人與師長的支持和陪伴,可提供面對挑戰時的安全感。因此,我總會利用機會和學生的家人們認識,與他們分享學習進度,一起協助孩子克服困難。新學期開始,我也總會讓擊樂組的新舊生們聚在一起,從我家客廳到樂團或學校,學長姊以音樂會的方式歡迎學弟妹,彼此扶持、打氣。
在耳濡目染下,我的學生也都「有樣學樣」,且一代傳一代,在良性競爭中,學習成全別人、表現自己,追求共好的成長。一路走來,已習慣以「博感情」方式與人相處,從事行政工作時,一樣也會主動關心、問候同仁及其家人,並與他們建立起情感連繫。有了互信和互賴的團隊,士氣始終是高昂的,因為擁有共同的目標,並懂得相互支援,工作起來更具熱情、格外得心應手。
四十多年過去了,至今,張老師仍對他所教過的學生如數家珍,並且以學生們的成就為榮;每當想起張老師對學生的用心和付出,特別是對我的厚愛,心中充滿感激。
教育雖然「難求回報」,但從教育者身上所散發的感染力,卻是「一本萬利」!期許自己以張明順老師為榜樣繼續努力,也和所有為人師表的朋友們共勉!
(本文轉載自2013/09/28聯合報名人堂專欄)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