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是…》的故事
2017/01/04 11:42:32瀏覽681|回應0|推薦6

2017 TIFA臺灣藝術節明年三月將有一場《島樂》音樂會,由打擊樂團演出溫隆信、賴德和、潘皇龍、錢南章、許博允等五位臺灣資深作曲家的新創作,以及馬水龍、李泰祥兩位已故前輩的經典作品。這些前輩作曲家標誌著一個時代,與他們的作品互動,總會勾起往事追憶,就算是排練全新的作品,也時常帶著重溫的情懷。其中,馬水龍老師的《我是》,於我可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1985年,我在北藝大音樂系任教,馬老師是創系系主任,他接受新象文教基金會委託創作,完成了《我是》,這是根據作家馬森的詩作譜寫而成的樂曲。同年414日,《我是》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進行世界首演,由女高音聲樂家劉塞雲、長笛家呂美馨,以及我和張覺文、鄭吉宏擔任首演工作。

馬森教授的詩作意境深遠,馬水龍老師的樂曲沒有選擇以旋律來烘托,而是藉由女高音、長笛與各式打擊樂器的室內樂組合,使不同的音色交替對話、合而為一。針對打擊樂器的音色變化、聲樂家的唱腔、長笛的吹奏方式等面向,作曲家做了十分豐富、細膩的表達,並與演出者一同探討與嘗試。我還記得初拿到譜時的雀躍心情,還有起勁排練的感覺,而排練時光所培養出的默契,更有幸形成珍貴的情誼。

因為演出《我是》的關係,我與劉塞雲教授成為很有話聊的朋友;劉教授是知名的聲樂家,也是北藝大首任校長鮑幼玉的夫人。有一次,我與劉老師正聚在一起排練,中途,鮑校長一派紳士風範地走了進來,給劉老師送上一朵花。大家這才曉得,原來當天是劉老師的生日,趕緊去買蛋糕來一起慶生。結束慶祝後,音樂家繼續排練,而鮑校長就這麼「婦唱夫隨」,在一旁靜靜地欣賞,鶼鰈情深的「秀恩愛」模樣羨煞眾人,那幅浪漫甜蜜的畫面,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裡。

當年,作為「青年藝術家」與「新進教師」的我,面對瀟灑的鮑幼玉校長,仍不免帶有幾分敬畏。然而,鮑校長與後繼的馬水龍校長,都是懷抱理想、作風開明、處事前瞻的主事者,對待年輕後進皆以鼓勵、提攜的方式,給予非常大的發揮空間。這樣的態度,對我影響重大,使我受惠良多。

另一方面,馬老師三十多年前在藝術追求上的見解,同樣令我深深緬懷、感觸良多。在開疆闢土的年代,馬老師便主張國人創作應是發展藝術文化特色的重要驅動力,因而是必要的實踐。於是,打擊樂團成立後,始終高度重視委託創作,團員有許多機會與作曲家合作、激盪,而許多作曲家也時常透過與演奏者一同探索的過程,在打擊樂領域裡找到靈感,並回過頭來為演奏技法、表達形式的突破與創新,注入活水源頭。

至今,我還是不太能相信,馬老師已經離開人世一年多了!我想,這也許是因為,那些馬老師所提倡的、堅持的、實踐的,已成為這塊島嶼共有的故事了,而《我是》的樂音,我們必當還要繼續創造、演繹下去……

(本文轉載自2016/12/29聯合報專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blog&aid=8749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