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紅塵事---天譴、報應 - 2
2006/01/02 03:10:20瀏覽1022|回應1|推薦20

當一個人自以為是上帝,以上帝自居,那才是問題的真正開始。

正如徽宗欽宗被擄北去,飄搖中南渡的宋室,有賴岳飛之才;可是迎回二帝之議,相對於高宗,又如何定少保功過呢?土木堡事變,于謙擁立景帝,斷也先挾天子令諸侯之念,功在有明;可是相對於英宗,于謙又如何定功過呢?兩人不都是砍頭下場嗎?飛鳥盡了之後,良弓就藏了,朱元璋炮打功臣樓也是見諸史籍;那又如何解釋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說法呢?

如果,我們以上帝自居,於是我們會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岳飛是對,高宗是錯的;所以,高宗該死,你該遭天譴。」

台灣當前深藍深綠之爭,即是二元論之可議與可怕處,它誤導了大眾,形成非友即敵,非忠即奸結論,而將人、事極端兩極化。兩極化後,就形成以顏色論對錯;受傷害的就只是凡夫俗子,承受損害的也只是普羅大眾。

國事如斯,家事又如婆媳、外遇等問題;婆、媳、第三者,各有所本,各依所據,又如何說是非,斷對錯呢?廖輝英的盲點裡,丁素素與齊子湘婚姻的破裂,難到可以簡化成婆婆的從中作梗嗎?外遇問題,難到可以簡化成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嗎?

白雲公主終於遇見白馬王子,從此兩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類筆法不僅脫離現實,更誤導甚多癡情男女。彷彿告訴我們,人只有兩種:好人和壞人;而好人永遠是好人,壞人永遠是壞人;一旦白雲公主嫁給白馬王子,兩人從此只羨鴛鴦不羨仙

書,當如日劇白色巨塔般,只是提供讀者思考的材料及方向,結論亦當留給讀者,無庸強做解人。開卷有益,知識當是用來起迪我們,讓我們思考、瞭解真相,而非創導假像,構築虛擬世界。

立場不同,就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期盼,不同的語言。我們既不願別人以其特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來批評論斷自己,何以,我們卻仍好以自己之觀,來是非論斷別人呢?

這不僅僅已是己所不欲,施於人,更已將紛爭擴大了。問題的源頭和肇因很清楚:無明、我執。

好人或壞人、對錯不當由個人/當事人來決定,處罰或報應一類事,也不當由個人/當事人來決定。

報應或天譴是有的,但不見得是以我們的時間表和期盼值來出現。

壞人的如何 "下場",何時方得報應;其實,這些都不應該是當事人的事,也與當事人無關係。好人遭殃是一回事,壞人的報應又是一回事,這些都是基點全然不同,各自獨立的兩回事。好人遭殃不能就演繹出壞人當有如何如何的報應。

其實,更正確詮釋 "好人有 惡人有惡報"當是這些 "壞人" 的行為動作,與眾人利益相違,當自利行為大到一定程度後,眾人會藉法律、民憤、甚至革命,這類方法來對這些既得利益階級的反撲。這些即是我們俗說的 "天理、天譴"

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絕不同於一 般中國人傳統思維:「好人終至有好報。」莎士比亞的戲劇之所以偉大,引人入迷,是他劇力萬鈞的呈現出 "天理、天譴" 也會以另種形式出現。而這種 "天理、天譴",方才真正可怕,無可逃避;而如一張網撲天蓋地罩將下來,一輩子如影隨形的依附在主角身上。張眼,是那血淋淋的一幕;闔眼,亦是張張驚懼怨懟的眼神,隨時的敲打提醒著主角的良知。

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馬克白,就是典型的例子:描述一個屈服於私欲,而犯下最終需以生命為代價罪行的心路歷程。從殺了國王Duncan 開始的那霎,馬克白從此失去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平安的心----雖然得到了富貴,得到了王權。

躲在陰暗塵封的記憶與良知,見不得陽光;一絲微風,一串光影,立即塵起揚灰,漫天飛舞。

被拿來與海明威相比擬的美國當代名作家 Irwin Shaw,在 Rich Man Poor Man (1970) 這本書裡,老大 Rudy 與老二 Tom 內心與現實間的煎熬,則是源自父母內心間的不和諧,投射在現實社會的反應與處理的方式。兄弟兩走的路也全然不同,一個是為追求成功,但卻永遠不快樂,一個則是忠於做自己,後來卻被誤殺身亡。

子女傳承了父母的人文修為,代價卻是這些後代子女的人生。 "不是不報 時候未到",這話是對的,但不是一定以當事人所盼望般似的報應出現。它可能以各種形式出現,時間也可能拖長至數代,影響的人數也可能擴散到整個家族。譬如我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 」。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承續父母的不義之財,其實已隱含著衝突;甚至悲劇的發生,都是因而可預期的。

西洋文學談到悲劇產生的根源時,往往會說 His character is his fate. 細細分析這些 character 有極大部份正是來自父母。中國人常說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所持以為世的基點與方法、手段,往往無形中影響教育了孩子;這正是告誡我們:父母的言行舉止,在有意無意間都傳續下去了。父母在積累財富時,所稟持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德和良知,就是後代子女據以為生的人生準則。老人家常說的「詩書繼世 忠厚傳家 」,講的就是這件事。詩書讓我們有明是非、辨義利的能力,忠厚則作為內心深處,在義利之辯、之爭時的一個自我堅持,一個自我期許。

而惟有這個天平,這個自我堅持崩潰時,方是當事人報應或天譴的開始醞釀,開始產生的時候。所以,好人遭殃是一回事,壞人的報應又是另回事,兩者無關。

壞人的報應,是他自己埋下的因,與被害人無關。

當一個人說:「他會遭到天譴和報應」時;他已經自以為是上帝,以上帝自居了,因為對錯只存在他心中。自以為是上帝,讓一個人:

* 形成二元論。

* 且暗寓著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

* 潛意識裡詛咒著對方,狹窄了自己的心胸氣度和格局。

* 也讓自己無法培養客觀審事的態度。

於是,那又是一個新的因果循環輪轉的開始了。

種甚麼因,得甚麼果;愣嚴經裡有句話,說的相當簡潔扼要,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紅塵事都有因果,而紅塵事也都在因果裡打轉。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pmaple241&aid=140161

 回應文章

稻柏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gree
2006/01/05 03:00
As a man, this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need to find out. All these 
紅塵事 really hurt us in our daily life.  Should we hope people to get 天譴、報應? In our management culture, we don't even think people should get punished.  Let along "天譴、報應". We  should really learn how to be ourselves, and pursue for what we love to have, especially those really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