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2/09 05:04:14瀏覽889|回應2|推薦8 | |
文人之無品,讓人嘆為觀止。猶記得應聘回台後不久,參加一宴席。主客為王姓立法委員,及一位國立大學教授等人為陪客,共十人。席間,自法國巴黎大學取得博士的這位教授,從頭到尾只做了三件事:
“彷彿席上無他人,只與該立委說法。 殷勤勸菜,只挾菜給該立委。 自己幾乎都未進食。” 那一幕,讓甫回國,正是血氣方剛,想為鄉梓貢獻些心力的自己目瞪口呆:親眼目睹活生生的一幅現代官場現形記。 參加醫學教學會議時,也是親眼目睹了同為留美出身,而擔任共同科主任的那幅嘴臉;席間,殷勤的不斷的巴結那位教務主任。只不過,這一次官場現形記的主角是女性。 參加藥學教學會議時,也是親眼目睹一位訓導主任,殷勤巴結董事長兒子---總務主任。這次官場現形記主角則是個台灣產製的文學博士,總以為唸文學的人是較有品味,有所為也更有所不為。 然後,如日劇 "白色巨塔" 的實際發生在身邊時,見識到系主任之嗜錢與好權後,更是深刻的知曉著學術圈裡,亦是成黨結派,引為奧援;對非我族類之排斥殺戮,與黑社會之血腥鬥爭亦無兩樣。貪婪、賄錢與政治圈更是相同,始知學問與道德竟是兩回事。 如是因緣,及身置其中為一份子時,方更知曉學問與道德真的是兩回事,讀書不盡然能變化氣質。 之後,逐漸失去了對博士、碩士,對高學位人士的信心與尊敬;失去了那份源自大學生時代,因為求知若渴,真理即知識,知識即人生的興奮與追求,因而對博學多聞老師的景仰與恭敬。 文人之無品,與性別無關,與學科無關,更與學位產地無關,也與從事行業無關。童年時,師長耳提面命的訓誡,說讀書是為了變化氣質,而自己也一直相信讀書可以變化氣質;所以,一直都敬佩著、瞻仰著讀書人。然後殘酷的真相卻血淋淋的撕裂了那道虛偽與假面,讀書與變化氣質間真的不是必要條件,更不說是充要條件了。不是說讀了很多書,就能懂聖賢之道,能做聖賢之事的。 披著高學位的外皮,讓人失去戒心,以遂其謀。如此人士,與披著羊皮外皮的饑狼,有甚麼兩樣? 想起孔子的話 :「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