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31 16:33:58瀏覽1010|回應0|推薦0 | |
第八章 殯葬與宗教的靈性體驗 一、 靈性觀念的發展與變遷 ☆先秦以來殯葬與宗教在靈性觀念上體系性的建構:P.163 先秦哲學是延續著原始社會的靈感思維,認為人與天地鬼神是處在互為感應的體系中,西周以前認為天命是天地間最高的權威性靈體,東周春秋時期最大的特色就是人文精神的躍動,將人從天命意志中解放出來,強調人自身靈體的生命自覺,肯定人性圓滿自足的道德主體性,孔子以知天命的證悟,將人的生命與天命連結,即是人靈與神靈的連結,在具體生命中開闢出內在人格世界的無限性地顯現。 人 人 西周以前 → 人格化的神 (唯一) ↓ ↓ 東周以後 → 抽象化的道 (無窮) 五位一體 佛 教 → 來生 → 彼岸 (借假修真→靈魂輪迴轉世的觀念) (基督宗教) 二、 靈性觀念的文化意涵 當代生命教育的主要內涵 → 殯葬與宗教的知識與行為 相輔相成。 ☆當今社會對靈性認知應具備何種基本文化教養:P.165~167 1. 靈性不屬於科學認知的範疇:人類對靈性的認知是建立在主體生命的精神體驗上,是長期心靈活動下的觀念世界與形上證悟,不屬於現代科學的理性經驗範疇。 2. 靈性是哲學觀念的自我辯證:科學與宗教可以在宇宙論上有著共同的交集,哲學的思辯反省能力,能超越物質的有限性轉換成精神性的象徵,指向於世界的真實開顯與生命的終極意義。 3. 靈性是文化價值的自我實現:不宜將靈性侷限在殯葬與宗教的靈魂觀念,強調的是與人性相完成的心體工夫,重視生命內在主體性的終極關懷。殯葬與宗教是前人智慧的累積與經驗的體悟,是人類自我完善的集體實踐。 殯葬與宗教的靈性實踐:(第二節) P.168~173 一、靈性的儀式行為 靈性是抽象的形上存在,經由語言與文字來進行哲理的詮釋。殯葬與宗教是靈性關懷的儀式行為,在有形的肉體形式上肯定無形靈體的宰制能力,相信人可以透過特有的活動方式與操作行為,發展出從人身到靈體與從靈體到人身的各種互動儀式建構成趨利避害與趨優避劣(趨吉避凶)的活動模式。 《周禮》:吉、凶、賓、軍、嘉 五禮 生命禮儀:冠、婚、喪、祭 (生命中重大的禮儀) 祭祀(祭拜亡者與祖先)是重要的殯葬與宗教活動,與國家的禮樂制度緊密結合,利用祭祀的儀式活動來進行國家的禮制教化,進而將祭祀貫穿於國家重要的分封、宗法、軍事以及財政制度中。 祭祀是古代靈體信仰的集大成,是人與天地聯繫的重要管道,以儀式來溝通天命,以神道來安頓人事的吉凶禍福。 禮儀原本是與靈體信仰有關的宗教活動,轉而成為社會人文教化的生活儀節,透過舞蹈與樂歌的節奏與韻律,來美化生命與人格教育。
二、殯葬儀式的發展與變遷 ☆殯葬與宗教在靈性實踐的儀式行為上的特色:P.170 喪葬禮儀在後世的傳承與流佈中,難免會發生簡化、變異、增添與流失等現象,但主要的內容與過程仍然未離其宗,穩定與鞏固了傳統社會結構的倫理體制與精神生活。後代道教、佛教等宗教禮儀的加入,增添豐富的喪禮儀式的儀節與表現,以兼容並蓄的方式融合成為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儒釋道等三教在靈性的認知上具有互補的交流性,可以找到利族的位置來發揮禮儀的教化功能,協助民眾化解因死亡導致的心理與精神的缺憾,也能以其特殊的靈性儀式填補群體的空缺感,使家族與社會得以完整有序的綿延不絕。 ☆當代殯葬儀式在發展上的可能困境:P.171 喪葬禮儀在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中,面臨結構變遷的大挑戰,舊有價值系統的快速解體與退位,新的價值系統無法立即的整合與成型,造成雙方長期處在抗拒與衝突的對立情境中,形成文化斷層的現象;外來實用功利文化的猖獗,導致傳統理想文化的動搖,社會文化規範的失靈。過度物質的追求,心靈世界逐漸衰退,造成價值認同的脫序狀態與生命自我主體性的喪失。 三、當代靈性實踐的發展面向: ☆當代殯葬與宗教在靈性實踐的發展面向::P.172~173 1. 包容與整合的靈性儀式:在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下,需要集體的共同努力來面對脫序社會的挑戰,從無規範的狀態中超越出來,肯定人性應有的尊嚴及價值,發展出多采多姿的靈性儀式,來維護社會共同的福祉與利益。 2. 神聖與莊嚴的靈性生活:儀式是以超常態的行為來貞定常態的生活,以聖化的體驗來豐富世俗行為的內涵,重新恢復社會結構的運作規律,將理想的靈性追求融入到真實的生活中,經由儀式的操作感受到莊嚴的神聖存有。 3. 理想與超越的靈性境界:儀式的靈性關懷著重在文化的象徵性體現,是超越出形式的符號性意義建構,是生命境界自我創造的歷程,將自身與宇宙關係進行高度的連結,領悟到超越塵世與超越人身的精神滿足。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