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越南節目中說越華戰爭中國人太殘忍!解放軍何時進入窮困山屈演習,講求的還是“老傳統,老作風”,甚至解放軍還幫助祖國農民百姓“挑水做飯”
2010/05/29 23:14:02瀏覽1335|回應0|推薦0

越南人就是一群白眼狼,越南戰爭中,中國軍民出了那麼大的力,犧牲了那麼多人,他們反過來撿起中國留給他們的武器,帶上中國援助的糧食,開始侵吞中國的領土,根本就不是人。

中國人更是一群白眼狼,越南戰爭中,中國軍民出了那麼大的力,犧牲了那麼多人,至今祖國農民工還是那麼貧窮貧困,解放軍何時進入窮困山區演習,開始在那裡講求的還是“老傳統,老作風”,甚至解放軍在開始還幫助祖國農民百姓“挑水做飯”。在為一個農民婦女挑水的時候,祖國農民婦女絕不會背後打了1槍犧牲的。

越南得反華浪潮隨著美日親近,不斷升溫。在剛剛買了幾艘俄羅斯早期前蘇聯導彈快艇以後,同時在出口皮鞋上,獲得了一些小的利潤,越南再一次開始野心膨脹。 

越南境內一個採訪性欄目,最近開始走訪一些所謂的“早期英雄”,就是在自衛反擊戰被解放軍狠狠教訓的一些“殘餘”。一位越南老兵說: “ 中國 軍隊,當時的作戰能力十分強勁,硬對硬與他們對抗,我們並不是對手。332師的一個團,與解放軍XX軍,XXX團對陣一個早晨,就被迫後撤。解放軍炮火比我們要猛烈,彈著點更精確。但是他們的軍風比我們差。他們進入我國領土以後,到處燒殺。很多我國平民遭到了屠殺,房屋被摧毀,稻田被他們用手雷火焰噴射器燒毀、炸毀。我們的婦女孩子,他們不論好壞,集中起來屠殺。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的。中國解放軍軍隊與法國殖民軍一樣,與美帝國侵略軍一樣,都是殘暴的。他們對待我們甚至比美國還要殘忍”

前線的彈藥供給是靠這些民工來支持。

我不想在說下去了。我也走訪過多名自衛反擊戰的中國老兵,真實情況是這樣的:當解放軍進入了同登、老街以後,開始在那裡我們講求的還是“老傳統,老作風”,甚至解放軍在開始還幫助越南百姓“挑水做飯”。但是,越南當時奉行的“ 軍事 帝國主義”全國實行“ 軍事 一體化”,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軍人。一名解放軍老兵對我說:他們班當時的副班長,就是在為一個越南婦女挑水的時候,被這位婦女從背後打了1槍犧牲的。

而當時解放軍進入越南境內,看到的到處是中國送給越南的物資。他們把中國送給得大米,整麻袋用來當作掩體工事。殘留在陣地上的武器,大多寫著“中國製造”。而那位被殺害的副班長,也是被“中國製造”武器所殺。 

越南人特別是一些貌似良善的,他們在開始階段以“和藹”引誘解放軍官兵幫助他們播種,收割。而稻田裡卻暗地埋設了地雷,不少戰士因此喪命、致殘。 

在同登戰役以後,解放軍被迫把他們驅趕出被我們攻占得每個村莊。開始,我們僅僅是驅趕他們,並沒有怎麼樣。但是,夜晚他們卻再一次返回來,對解放軍駐地實施突擊,破襲。這些解放軍在戰前交給他們的騷擾戰術,再一次應用在我們自己身上。而後我們也是被迫。。 。 。 

至於說道大批越南民房財產被燒毀、炸毀,這還是越南人自找來的。在一些越南民房中,由於當地氣候與建築特點,因此十分適合狙擊手隱蔽。而當時越南就連11、12歲孩子都可以把AK47捆綁在一棵木樁上,然後扣動扳機,射殺解放軍。

因此,燒毀,炸掉他們也是處於解放軍自衛與無奈。而他們很多人身上帶得手錶,竟然都是中國支援得物資。那時手錶在中國內地還是好東西!!面對負心豺狼,我們是不是應該拿回一點點我們自己的可憐的“援助”有錯誤嗎?至少是物歸原主吧?既然是戰爭,我們就要為了自身安全,保證我軍戰士生命為前提。必定他們是忘恩負義的越南人,這與國內內戰期間決然不同,而且挑釁者也絕非中國軍隊,而是越南。我個人認為這是他們“咎由自取”。 

但是從現在的局面來看,我們那時對待他們可能還是“不夠狠”!沒有給他們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如果印象夠深刻,相比對方會有所收斂。日本軍國主義復蘇,對於我們就是一個例子。我們那時善意,被看作軟弱,那時感化被當作笑料,我們那時的慷慨被看作愚蠢。這些都教育 了我們!對待忘恩負義者、侵略者,就應該以“任何最殘忍的手段”,而這個手段目的我們還是秉承“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既然是治病,我們就要幫助他們“標本兼治”。 

斯大林在二戰期間曾經作出的一個決定,讓人十分讚賞:“他們殺害了一名蘇聯女英雄,我特此警告前線的全部蘇維埃紅軍,紅海軍指戰員們,遇到德軍XXX團官兵,無論他們是傷殘,一律不接受他們的投降”!殘忍嗎?不人道嗎?因為他們絞殺了卓婭!

當年中國老百姓都還吃不飽,卻拿大量糧食支援越南,等翻臉內杠了,就說別人忘恩負義,可真正忘恩負義的共貪黨,當年支持它的老百姓還餓著肚子,就被這個執政黨慷國家之慨給別國送去大量糧食,我鄙視這個自稱黨媽媽的貪污腐敗成性的共貪黨!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e0930&aid=407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