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5 19:32:37瀏覽1290|回應2|推薦1 | |
三聯出版的《張競生隨筆選:浮生漫談》中有張競生次子張超寫的《代跋:漩渦內外自浮沉》,提到了張競生與褚問鵑的兒子黃嘉: “1933年,張競生回饒平修公路、辦苗圃,並將私塾改名為‘啟新小學’。獨身多年的張競生與黃璧昭成了戀人。公路甫修通,張競生即遭誣陷亡命香港,倉促間將愛子張應傑易名黃嘉托付與黃氏。不久黃氏辭去教職,將小孩攜到香港……褚問鵑到香港接走了黃嘉,一直沒有歸宗複姓。抗戰時隨母生活于湖北恩施、重慶,就讀于中央大學農學係,恩師是晚年成為民盟中央主委的金善寶教授。抗戰後到台灣糖業工作,與李登輝一同考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系。次年因母病輟學。李登輝獲博士後回台任‘農複會’主任,即聘他為技正(總農藝師)。至九十年代中期退休。有子女二名,均獲高學歷在美任職。黃嘉侍母至孝,也因之與父絕交。五十年代初,牽涉‘共諜案’被捕,初被判死刑。其母利用原軍政界關系,找國民黨高層泣血求情得免死,轉囚火燒島多年,後皈依基督教,獲釋後仍任原職,但絕口不談內情,只稱系蒙冤。他對生父並非絕情。1984年聞我修父墓,還輾轉送來薄金表心意,母故後始萌歸鄉祭父之意,惜連續中風癱瘓並失憶。” 看到這裏,我的心涼了半截!前一階段我一直在尋求各種渠道,想與黃嘉先生取得聯系,因為我覺得要想真正了解褚問鵑,解答一些有關她的疑問,只有找到與她最接近的人。但與她同時代的人都早已作古,下一代中唯有她的兒子最了解她。為此,我尋找一切機會,四處寫信求助。現在看來,沒這個必要了。即使黃嘉先生沒有失憶,估計也不會提供出什么你要的信息。 想來黃嘉先生也是位不幸之人,早年因父母親的離異,小小年紀就四處漂泊。抗戰時期隨母到了湖北恩施,一心一意要考中央大學,只身去重慶應考,終于如願。畢業后到台灣從事農業工作。在台灣“二二八事件”中差一點被誤殺,幸虧當地人的保護才得以脫身。沒想到五十年代初,他還是牽涉到了“共諜案”,命運真是坎坷!由于從小就很懂事,很聽話,深得褚問鵑喜愛。但后來有一事讓褚問鵑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黃嘉大學畢業一個人先到了台灣工作,當時台灣的生活條件很差,他所在的地方又是偏遠的農莊,居住條件也不理想。黃嘉圖省事,住在一同事家裏,每月一根金條的工資全部交給了同事的老婆。褚問鵑到了台灣,發現兒子衣衫襤褸,面黃肌瘦,明顯營養不良,遂對其精心調養一番。幾月后,黃嘉不僅身體複原了,家裏也添置了東西,並有了多餘的金條。黃嘉好奇地對母親說:我們增加了人口(當時褚問鵑剛到台灣沒有工作),怎么反倒有了餘錢?這讓褚問鵑感慨不已,認為兒子在她傳統的管教下,缺少了對人起碼的防備,也缺少一定的經濟頭腦。可見黃嘉當時是多么可愛的青年! 算起來,黄嘉先生今年應該也有84歲了。張超先生在電話中跟我說,他很想去台灣看看他的大哥,可台灣方面不承認他們有血緣關系。聽起來很無奈!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