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2 21:50:03瀏覽2118|回應0|推薦3 | |
褚問鵑,又名褚松雪,1900年生(確切年份還有待考證,此處采用陳玉堂先生之說,因比較接近實際,也便于推算)。出身嘉興官宦之家,祖父曾任道台。她讀過師範,教過書,丈夫是小官僚。她不甘心做被家庭束縛的全職太太,勇敢地走上社會,只身到山西陽高縣謀取小學教職。在山西陽高任小學校長時,她請人把菩薩塑像搬出廟堂,騰出廟堂充當教室,此舉在當地轟動一時,並引起報界關註。 北大哲學教授張競生認為這樣的女子正是自己心儀已久的,是能夠與自己並肩攜手的,于是主動寫信給褚。不久,在張的幫助下,褚進了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禁不住張的一再求婚,1924年秋,張、褚二人在北京結了婚。婚后共同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北大同仁稱他們是超出世俗的志同道合的新式夫妻。一年后,褚生下一子,取名張應傑(后改名黃嘉)。 迫于時勢和生計,兩人離開北大南下上海,張、褚之間出現了情感裂痕,褚多次離家出走,遂分道揚鑣,前后不到三年。兩人分手的原因,據張競生在報上刊登的離婚啟事中說,主要是由于二人政見不合,褚“受一二CP所包圍與其CP化的情人所引惑,遂也不知不覺從而CP化耳”。但褚的友人則認為此係一面之辭,不足信耳,其間是非,外人難以斷清。 其實當時褚受中共婦女運動領導人的影響從事革命工作,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在1924年4月成立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北京執行部,褚任婦女部長,與李大釗(組織部長)、蔡和森(組織部祕書)、馬敘倫(宣傳部長)、譚仲逵(農民部長)等人一起共事。到了上海后又參加了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婦女工作。 褚離開張以后的兩年時間在做些什么還有待考證,從本人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如果屬實,將是一個重大發現!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蔣介石開始對共產黨進行清理。褚回到上海,專職從事寫作,出版了小說集《女陪審員》。由于有嚴重的胃病,不能長時期伏案,經人介紹去武昌當了一名中學教師,業餘為報刊寫時事評論。由于在《武漢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建國必須先建軍》的文章,得到時任第十八軍軍長陳誠的賞識,托人邀請她到國軍中編軍隊月刊《偕行》,任偕行社社長,后又先后作了陳誠的機要祕書和羅卓英的祕書,成了國軍中第一位女上校。 抗戰后褚隨羅卓英到廣東省政府謀職。因東北戰事告急,羅調東北戰場,褚不願留在省政府,去了江西一老同事處的農莊,想在那裏過舊時文人耕讀自給的隱居生活,遇到解放軍開始清理國民黨的殘餘部隊,她只身逃離江西,在共產黨執政后的上海隱居了一段時間,通過關係去了香港,因證件盡失滯留經年,至查得檔案始赴台與已在台灣工作的兒子黃嘉團聚。 來台后雖不乏優秀追求者,但為愛子計,堅持獨身,終身未再嫁。在台灣先后自費出版了《燼餘集》、《禾廬文錄》、《往事漫談》、《飲馬長城窟》、《仰天長嘯集》等書,在《中外雜誌》上連載了近一年的自傳《花落春猶在》,于民國73年以三卷本的形式出版發行。民國75年臥病在床,之后再未能讀寫。民國82年去世,終年93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