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訪寶梅亭
2009/04/06 21:08:19瀏覽712|回應0|推薦3

自從開始閱讀褚問鵑女士的作品後,我很想再到南湖的湖心島上去看看的,原因在于褚問鵑女士有很多篇文章寫到故鄉的這一名勝。她筆下的南湖,又稱鴛鴦湖,都是她眼中二、三十年代的景色,南湖的淵源,南湖的傳說,南湖的風光,以及發生在南湖畔的一切,都讓她回味無窮,字里行間透著濃濃的思鄉之情。這是一個與我以往的視角全然不一樣的南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回憶錄《花落春猶在》中,將自己苦澀的一次初戀,與南湖聯系在了一起。

    那是褚問鵑在太倉教書期間遇到的一位當地的青年才俊、上海圣約翰大學的學生陳夢彪(有可能是化名),“能詩能畫,中、英文造詣俱高”。陳看到褚問鵑的詩后,對她一見傾心,一直追到嘉興,卻遭到褚父的強烈反對,認為陳“太過柔弱,不象是個有出息的”,不讓陳與褚問鵑見面。陳非常痛苦,一個人來到南湖,在保梅亭的柱上、墻上題了幾句傷感的詩。這些詩句都讓經常到保梅亭瞻仰的褚問鵑看到了,從而更使褚問鵑觸景生情,黯然神傷。

    以后,父母雙亡,加上哥嫂的冷淡,讓多愁善感的褚問鵑“不堪悲痛,惟有在星期日去煙雨樓,悄悄地到保梅亭一哭,以抒胸中的積悶。”煙雨樓,保梅亭,成了年輕的褚問鵑感情寄托的場所。

    再看褚問鵑對于保梅亭的描寫,你就能理解她為什么這么鐘情保梅亭了:

   “煙雨樓有一座‘保梅亭’,內有彭雪琴手繪的梅花刻石,筆力在蒼勁中見出嫵媚,下面的壓角圖章有‘天下古今第一傷心人’諸字,斷系彭剛直真跡。我從小酷愛梅花,每以自況,所以一到煙雨樓,就去保梅亭瞻仰。”

    文中提到的彭雪琴,即彭玉麟(18161890),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清末湘軍將領,字號雪岑、雪琴。其幼年曾與一位梅姑娘有婚約,后梅姑娘的父母將女另許他人,梅姑就此殉情。彭玉麟傷心至之,遂以畫梅悼念梅姑,以志不忘。    

    清光緒元年農歷三月, 彭玉麟來到嘉興,知府許瑤光陪同游南湖,應許知府索梅要求,彭玉麟當即畫橫、直梅花各一幅,并賦詩其上。許瑤光得畫后,請嘉興秀才鐘沈林鐫刻石上,并于同年在煙雨樓北面建亭,壁嵌彭玉麟畫梅石刻,將亭命名為“保梅亭”。

    我雖說去過南湖多次,對保梅亭卻一點印象也沒有。這次我陪著友人在湖心島、煙雨樓逛了一圈,也沒見到保梅亭的影子。我不由得懷疑:這個亭子還存在嗎?想起褚問鵑在《記鴛鴦湖》一文中提到,抗戰后她回嘉興祭祖時曾去過南湖,也沒找到保梅亭,卻在一處房屋內見到了那塊著名的梅花碑橫躺在地上。她從一位服務生那里得知,日本侵占嘉興時,曾把此處改作旅館,專門用來招待日本貴賓,這個房間據說就是土原那一班人經常來住的,梅花碑被用來作了屏風。看來褚問鵑以前經常光顧的保梅亭在那時就已經消逝了。那么,這塊著名的梅花碑還在嗎?

    在湖邊的游覽指示牌上,我們看到了在湖心島北區有“寶梅亭”的標志,盡管亭名差了一個字,但可以肯定就是褚問鵑所說的“保梅亭”。于是,我們在湖心島西北角重新拾級而上。

    來到煙雨樓北的園子中,我環顧四周,也沒見有什么亭子,指示牌也沒一個,只好求助看起來象管理員的當地人。管理員指著煙雨樓正北面的那幢建筑物說:“這就是寶梅亭。”看著這座象平房一樣的建筑物,我實在無法把它與亭子聯系起來。

    所謂的“寶梅亭”,其實就是一座東西貫通的長方形簡易建筑物。南面的立地門窗緊緊關閉著,門外是一條長長的走廊。北面正中墻上,就是那塊著名的梅花碑,現已被罩上了一塊玻璃。屋內,光線陰暗,要想看清石碑上的字畫,非得貼得很近才能看清。

    這真是一株讓人過目難忘的老梅樹!粗壯的虬枝占據著畫面的中心,使整幅畫顯得沉雄剛毅。老枝上的新芽,以及枝頭上的梅花,又使畫面增添了幾分婉約。聯想到此畫作者彭玉麟作為湘軍將領馳騁疆場,卻在閑暇之余不忘以畫梅哀悼一位癡情女子,此畫簡直就是畫家本人的真實寫照!

畫面的右下方,刻有一首詩和一段文字。不用說,這應該就是彭玉麟的手跡:

  “作別孤山處士家,又來鶴渚泛輕艖。

    風流太守多情甚,笑索梅花向水涯。   

    橫斜亂寫兩三枝,難肖林逋月下詩。

    寄去鴛鴦湖上去,年年歲歲系相思。

    乙亥季春,予由西湖退省庵,出江道,過嘉興,嘉興許雪門太守、傅翼良總戎作東道主邀游鴛鴦湖煙雨樓,于水際得此石,索畫梅,乘醉走筆以應,并系二絕,志與雪泥鴻爪當有因緣在也。南岳七十二峰樵人彭玉麟并識。”

    畫上有幾個印章,但那個“天下古今第一傷心人”的章我沒找到。還有那塊直的梅花碑我也沒見到,倒是在西入口的墻上,見到了用元代畫家吳鎮的畫“風竹圖”刻的一塊石碑。

    走出寶梅亭,我再看一下四周,還是沒能看到一個亭名。但這似乎已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褚問鵑當年曾經摩挲過無數遍的梅花橫碑,仍好好地鑲嵌在秀麗的煙雨樓旁。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agq&aid=28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