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怪人與智者啟示錄六則之六(老和尚的生魚片、烏魚子)
2017/01/26 01:02:58瀏覽4250|回應0|推薦46

烏魚子?誰的?

關仔嶺水火同源(老頑童攝)

生魚片?怎麼吃?

引用文章怪人與智者啟示錄六則之五(一音說法)

延伸閱讀1:漫遊土世界

延伸閱讀2:我的「吃素障」與「不殺生障」

延伸閱讀3:老和尚的應化身

 

怪人與智者啟示錄六則之六(老和尚的生魚片、烏魚子)

 

作者:淨石

  話說頑石,自被西天王母那張圖激盪腦力後,智慧略開,靈性中生出些微仙法,水火不侵,乃得漫遊六大洲。名山勝水、人文古蹟,動念即往,好玩的地方去個六、七次也不嫌多,奇景異物也見了不少,遠勝隆中高臥。(延伸閱讀1

  這天來到傲來國,因曾和美猴王在關仔嶺,不打不相識,結為莫逆,本想找那老猢猻挑撥、挑撥,看看現在誰比較皮,順便和他一起泡個水火澡,偷參一下他被老和尚虐刑侍候,乃得開悟成道的秘奧。

  那知猴子沒找到,卻在水火同源處,發現一塊玲瓏百竅的奇石,說它老嘛,它卻小;說它小嘛,它卻現個老…… 說它奇嘛,不如說它怪!

  頑石雖已淨化為人,但又異於常人,本質原高12丈,見方24丈,想到「大異人」三字即通體舒泰,乃以之自號。

  今見此玲瓏百竅石,剎那間真說不上是個什麼親和力……

  忽然心頭一動,脫口喊道:「喂,你這個小怪物聽著!蹲在這裡少說也有百千歲了,還不快跟我出山玩玩!」

  說完,拉著它的玲瓏小手就跑!

  從此,玲瓏石化身為「她」,大異人和小怪物這個「尖兵二人組,兩塊石頭結伴遨遊,玩個不亦樂乎!

  轉眼數年,終於第二次見到了老和尚,那是他遣左右護法來「徵召」,又是圍爐吃年夜飯。

  憶起他在電視弘法中,常說:「我最喜歡舉吃飯的例子。」

  這次的福緣,將不只是聽舉例,而是可以實際體驗,這頓「飯」中的學問可有多大? !

  有道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但「與老和尚一頓飯,可少做幾世眾生」。

有啟示則錄之:

六:生魚片、烏魚子

…………. 只見他伸長手臂,用筷子點了幾下頑石面前的一盤菜,說: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啞口無言)……

「這是生魚片。」

……(啞口無言)……

  隔了半晌,他又用筷子點了幾下面前的一盤菜:

「這是烏魚子。」

  頑石正在學習「想行之間建立間隔」,可是剛才的「啞口無言」只是發呆,塞滿了石頭的腦子裡那有半點「想」的蹤影?

  回家途中千歲小老伴問:

「老和尚和你說了些什麼?」

  因為她雖同坐首桌,但忙著和隔座的比丘尼哈啦。沒聽清這一邊的對話。

  答:「聊天而已。」

  這下子可挨罵了:

你這塊笨石頭!這是一場法筵。老和尚從定中流出的那有半句廢話!

  她從這個對話及法筵的「整體示現」中,得到莫大啟示,廢寢忘食閉關了一個多月。

  頑石則心悅誠服地當關主的「侍者」,因為想了一整天才恍然大悟,老和尚用的是「直述句」。

五個字的句子中沒有任何轉圜迂迴的空間。

「這是」兩字,是肯定的,沒有「是不是」的疑問。

為什麼他指著素食的「假」生魚片、烏魚子說是「真」的呢?

  這口「飯」的思惟空間就有無限大了。腦子裡響起的第一聲是警鐘:你已經在「牛角,兔角」上用過功,應該在「如實中建立無分別」上繼續努力;是「收」拾起玩「心」的時候了。(延伸閱讀2

不禁發出羔羊吼,漫聲唱道:

是假非真卻說真,

相上求真何有真?

牛角兔角既已聞,

頑石為何不徵心!?

  頑石做「侍者」的一個多月中,自己也獲得靜思的時間和空間。結果是:愈來愈覺得「原來好玩的,不太好玩了」。(延伸閱讀3

  為什麼?

「只為多了一個老和尚!」

(註:頑石跟猴子學過「盜丹功」,此末句即盜改自白雲老禪師《禪偈的法義》:「只為多了一個釋迦牟尼佛!」太上老君是胡塗被盜;老和尚則歡迎來偷,哈哈哈………..

祝好友們都有個歡歡喜喜、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年夜團聚及大餐!


延伸閱讀:

怪人與智者啟示錄六則之一(不結緣)http://blog.udn.com/jfeng13x/89053656

[註:本文乃「羔羊吼」的出處]怪人與智者啟示錄六則之二(人法)http://blog.udn.com/jfeng13x/89256848

怪人與智者啟示錄六則之三(頑石化淨石)http://blog.udn.com/jfeng13x/89585596

怪人與智者啟示錄六則之四 http://blog.udn.com/jfeng13x/89685367

怪人與智者啟示錄六則之五(一音說法) http://blog.udn.com/jfeng13x/89789657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feng13x&aid=899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