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06 07:23:23瀏覽3306|回應3|推薦95 | |
意願?不要強求!
前文提到的,對「意願」的認識與掌握, 是我們在學習如何「平心靜氣」上, 最重要的突破及收穫。
前文:[有緣則聚,緣盡則捨]的反思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879838
佛教徒只教人,要慈悲,慈悲,再慈悲。
但「慈悲」只是一個概念,而且又和「發願」糾纏在一起,形成更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所謂的「信受奉行」上,每個人表現出的,有天壤之別。
也因此,白雲老和尚告誡他的出家弟子們:「願不要發得太大!」
這和他說的「能力」有關,如:「想那些超乎能力之外的及概念式的事,叫做妄想雜念;因為 “概念” 是掌握不住的」。老和尚教的只是基礎的理念,但他一再強調,要我們舉一反三,開拓新的思路。
老小子思維所得是,在「能力及概念」之外,再加上「意願」。
啟發來自佛教故事中,那個重慶富可敵國的龐居士。他把家產全部變賣成金銀財寶,裝上大船沈入江中,每天只打十雙草鞋維生。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捐出去,可以做很多好事?
他回答:「好事不如無事!」
這個故事真正要說的是「淨心」的境界(如果看官想的是此人、此事的「是非對錯」,那就落入了煩惱的陷阱)。
如果竭盡全力而能夠擺平造謠或生非的人,固然是「好事」,但參與了是非,免不了要付出「惹煩惱」的代價。所以,如果要「發願」去做,當然可以;但如沒有「意願」去做,當下捨之即可,無需自責。
捨,要捨得乾淨,不留一點反覆的「念頭」,否則只是在給「自心」套上另一個新的框框。
延伸閱讀:
有緣則聚,緣盡則捨;無罣無礙,還我自在。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784848 先平心再平路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4019766 無相三皈依與川貝枇杷膏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240152 多情、絕情皆為心之陷阱,談:李叔同 vs. 弘一大師(情為何物?之一)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5637566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