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 一也. 天無以清, 將恐裂. 地無以寧, 將恐發. 神無以寧, 將恐歇. 谷無以盈, 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 將恐滅. 侯王無以正, 而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其以賤為本耶 , 非乎. 故致數車, 無車. 不欲琭琭如玉. 落落如石.
[ 註 ] 此言道無為而無不為, 以明無用之用為大用. 欲君人者, 當以無為而治也. 一者, 道之體也. 其體至虛而無為, 精一無二. 凡諸有為, 莫不以之為本. 以, 用也. 意謂天地萬物, 皆以道體而為本也. 故天得之而清覆於上. 地得之而寧載於下. 神, 指人心而言. 謂人得之而為萬物之靈. 谷, 即海也. 海得之而容納百川, 故長盈. 萬物得之而各遂其生. 侯王得之而為天下正. 正, 猶長, 所謂君長也. 如此者, 雖其跡不同, 而推其本則一, 故曰其致之一也. 其下又返釋之曰, 天不得此, 將恐分裂而不能圓覆於上矣. 地不得此, 將恐發動而不能寧載於下矣. 人不得此, 將恐生機休歇, 而不能子子孫孫亹亹而無窮矣. 萬物若不得此, 將恐絕滅而無有矣. 侯王若不得此, 將恐巔蹶而不能安其貴高之位矣. 此老子主意, 只重在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這一句. 必欲人君當體道無為而治耳. 凡人聽其所用而從於人者, 謂之下賤. 此道之譬也. 夫道本無名, 故天地萬物皆得而用之. 如人之下賤也. 且侯王不得此道, 而處貴高之位, 將恐蹶. 豈不以是而為基本耶. 故云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且侯王自謂曰, 孤, 寡, 不穀, 此三名者, 皆賤者之稱也. 而侯王以之, 其意豈不是以賤為本耶, 非乎. 所以稱此者, 正欲人君忘其貴高之名, 而體道凝神, 知其無用為用耳. 且而侯王所以貴高者, 以百官執事總之而為君. 若指其所用, 而各有所事. 至若人君, 則無所用其事矣. 所謂臣道有為, 而君道無為也. 若夫輪輻衡軛, 會之而為車. 故數其車, 則件件可數. 其車則無可數矣. 以無可數, 故得車之用. 是故侯王以無為之道, 而後方大有為之. 然道之在物, 本無貴賤高下之分. 故侯王當體道忘懷, 不可執貴高之名, 而取巔蹶之患. 故誡之曰, 不欲琭琭如玉, 落落如石, 謂不可視己琭琭如玉之貴, 視物落落如石之賤也. 茍忘貴賤之分, 則人人皆為我所用. 豈非無用之為大用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