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 註 ] 此言世人競有為之跡,尚名好利嚐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釋上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實效也.蓋尚賢, 好名也. 名, 爭之端也. 故曰爭名於朝.若上不好名, 則民自然不爭. 貴難得之貨, 好利也. 利, 盜之招也. 若上不好利, 則民自然不為盜. 故曰茍子之不欲, 雖賞之不竊. 所以好名好利者, 因見名利之可欲也, 故動亂其心以爭競之. 若在上者茍不見名利有可欲, 則民亦各安其志, 而心不亂矣. 故曰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然利, 假物也 . 人以隨珠為重寶, 以之投雀, 則飛而去之. 色, 妖態也. 人以西施為美色, 糜鹿則見而聚之. 名, 虛聲也. 人以崇高為貴名, 許由則避而遠之. 食, 爽味也. 人以太牢為珍羞, 海鳥則觞而悲之. 是則財色名食, 木無可欲. 而人欲之者, 蓋由人心妄想思慮之過也. 是以聖人之治, 教人先斷妄想思慮之心, 此則拔本塞源, 故曰虛其心. 然後使民安飽自足,心無外慕, 故曰實其腹. 然而人心剛強好爭者, 蓋因外物誘之, 而起奔競之志也. 故小人雞鳴而起, 孳孳為利, 君子雞鳴而起, 孳孳為名, 此強志也. 然民既安飽自足, 而在上者則以清淨自正. 不可以聲色貨利外誘民心, 則民自絶貪求, 不起奔競之志, 其志自弱, 故曰弱其志. 民暨無求, 則使之以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自食其力, 故曰強其骨. 如此則常使民不識不知, 而全不知聲色貨利之可欲, 而自然無欲矣. 故曰常使民無知無欲. 縱然間有一二黠滑之徒, 雖知功利之可欲, 亦不敢有妄為攘奪之心矣, 故曰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如上所言, 乃不言之教, 無為之事也. 人君茍能體此而行以治天下,則天下無不治者矣. 故結之曰, 為無為, 則無不治, 老子文法極古, 然察其微意, 蓋多述古. 或述其行事, 或述其文辭, 似此為無為則無不治, 乃述上古聖人之行事者. 至若是謂等語, 皆引古語以證今意,或以己意而釋古語者. 且其文法機軸, 全在結句, 是一篇主意. 蓋結句, 即題目也. 讀者知此, 則思過半矣. 至其句法, 有一字一句, 二字一句, 三字一句者極多. 人不知此, 都連牽讀去, 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 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