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16 17:50:42瀏覽1565|回應0|推薦62 | |
原稿: 包傑飛修士,三十三年別後再見台灣 曾在萬華區服務五年的仁愛傳教兄弟會包傑飛修士,2016年11月卸下了一直以來的職務,不再因會務經常往返世界各國。過去幾十年,他每五年回澳洲陪父親一段時間;他的父親前些年去世,這次回澳洲後就有多出來的行程,讓他可以在睽違三十三年後,有空暇於今年的三月中重返故地探視在台老友,重溫故舊往事。 包修士在台期間,談起見老友訪故地的點滴、過去這些年在印度的生活以及赴北京回來後的見聞與分享,頗值一提。 在台那五年的一些事: >印度/這裏是我的家 1975年, 21歲那年,跟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包修士到加爾各答當志工,在此待了一年,主要服務地點就是垂死之家。在抵達加爾各達那天,他一踏進房子,心裏就產生一種感覺,「這是我的家」。當時的他,並沒有想要入會,因為那意味著一旦決定要成為仁愛傳教修會的一員,他得度修會的祈禱生活。志工服務結束後,他回到澳洲的家,在家的兩個月期間,他感覺到,在家待得越久,越覺得仁愛傳教兄弟會才是他真正的家。 包修士向當時的仁愛傳教兄弟會總會長(也是共同創會人)安德魯修士提出入會申請,安修士也是來自墨爾本的澳洲人,那時已在印度住了二十多年。包修士未曾想過要當神父,他認為當神父的工作以服務教會內的人居多數,而當修士,他可以服務更多弱勢者;時至今日,他對自己的決定從未懷疑過,只有在回顧時,與過往相較,現在的思想更為寬廣。當年入會,他的父親一開始還抱著一點希望,即便1979年3月19日在台灣發初願後,還認為,就看看吧!去印度觀察個幾年,不高興就出會,待不下去就回家了。這是西方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即使不是按他們的期待,還是會尊重孩子選擇他們自己要走的路;雖然難過包修士不會有他的孩子叫他們爺爺奶奶,還是尊重他進修會的決定。他的母親是學校圖書館員,對包修士說的只有一句:「最重要的是,你快樂。」 入會後,包修士受命先進香港四個月,接著到韓國八個月,最後來到台灣,一待就是五年。在韓國,除了寒冷,沒有讓他留下太多記憶,而在台灣,他與其他修士在所住的西藏路及他們望彌撒的玫瑰堂等人事物的點點滴滴,他仍記得很清楚。在台發完願,結束台灣的服務後,他便回到加爾各答直到現在。 兩年前,姜老師率義工團到加爾各答志願服務,也參訪了仁愛傳教兄弟會,除參觀會院,瞭解修院發展史,包修士還拿了一個小巧的裝了框的照片給大夥看;那是耶穌聖心像,是德蕾莎姆姆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天送給包修士的。帶著孺慕的神情,他回憶著,德蕾莎姆姆在年邁體弱的那幾年,他去總會看她時,姆姆有時會拿出一些小東西給他,就像多數老奶奶總會拿些珍藏的小寶貝送給疼愛的孫子一樣;而修女們可能就有些考量,姆姆所有的東西是屬於修女會的,所以姆姆被保存下來的每樣東西,總希望集中保管。在那次的最後談話中,姆姆對包修士說:「我看待修士與修女沒有什麼差別,有的只是我們住在這裏,而你們住在那裏而已。」在提到上述情景時,想必包修士的內心是充滿情感與尊敬。接著他提到那天,見過姆姆,當晚就前往機場準備搭機到新加坡,在候機時,約九點鐘的時刻,他聽到服務台有廣播在呼叫他,機場人員轉告他,姆姆已回天家。 工程師出身的包修士,從台灣回到印度後的主要工作是電腦及會計方面的工作,他唸大學時還沒有電腦課程,第一次接觸電腦就是入會以後才開始的。每週四的志工休息日,他會去垂死之家服務病人。他剛到垂死之家時,平均每天都會有兩三個病人去世,而現在卻是每兩三個月才會有一個人離世。 在包修士這次要離開印度回澳洲前不久,曾有傳聞ISIS要在某一天攻擊每天都有許多外國人前往悼謁德蕾莎姆姆的仁傳會總會(MC Mother House),所以那一陣子總會附近總有大批警力部署,傳聞攻擊的當天,前往總會望彌撒、吃早餐的志工都被看門的修女擋在門口不能進去;後來有消息傳出,恐攻份子在前一天已被殺,消息一傳開,志工及工人都相信,這是姆姆保護了大家免於一場災難。 台灣/善度3H生活 1979年,包修士24歲那年來到台灣,最初住在環河南路,不久搬到西藏路, 在興寧街聖女小德蘭朝聖地發初願;平時在萬大路玫瑰堂望彌撒,用的也是中文經本,認真學好中文後的他,彌撒中的中文福音還難不倒他。當時的主要服務地點是愛愛救濟院,過的確實是喜樂、健康、聖潔(Happy, Healthy, Holy)的3H(Happy, Healthy, Holy)生活。 見過了當年跟包修士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老朋友,幾乎每個人都很懷念修士的母親每年必親製後越洋遠寄來台灣的蛋糕。而修士在台期間也飽嚐了許多熟悉的台灣傳統小吃,老友們當然也準備了他喜歡的餃子、酸辣湯及粽子等,讓他回味一下久違的味道。 他首先探望了聖母聖心會的林瑞德等諸位神父與修女,然後在明愛會與曾到加爾各答自願服務時認識的志工和幾位老同事及老朋友聚會;接著因行程之故,他得先飛北京與一位台灣駐當地的基督教朋友羅諄會合,再到河北獻縣拜會一個天主教善會,仁愛福傳德蘭善會。然後再回到台北會見汐止的同修會修女,重訪幾個重要的故地,包括當年主要的服務地點愛愛救濟院、輔仁大學等;在他南下會見台南仁德同修會修女的行程,兼程到芎林隱修院探望兩位曾在仁傳會望會的舊識,何素麗修女及洪芷琪修女。包修士這次台灣之行,幸有姜老師的連繫,讓他得以見著數十年未見的神父修女及各個老友。 包修士一到台北就先去拜訪聖母聖心會老友, 前排左起葛永勉修女、安德蘭修女(立者), 後排左起包修士、柴鼐立修女、吳偉立神父及林瑞德神父。在芎林隱修院與兩位修女敘舊時,包修士覺得那裏的氛圍,為他是很熟悉的,因為在唸小學時,他就是在加爾默羅當輔際的。修女談到那時包修士要離開台灣,會感到難過的是,他不能再繼續幫助台灣的許多窮人了,包修士很智慧地回答修女,他離開了台灣,協助許多修士再去幫助更多的窮人。 探視老友重訪故地當然是包修士此次來台的重點,以前住了幾年的西藏路公寓他都還找得到;在回故地探舊的時候,還意外地巧遇了兩位舊識。去輔大找一位事先約好的朋友,就在校園遇到了谷寒松神父。而到了他心念許久的愛愛救濟院舊址,如今已改建為大樓的現址,更遇見現年83歲的愛愛創辦人,一名嫁給日本人的台灣護士,她還帶著修士進到辦公室,從電腦資料裏調出當年一些有包修士的照片。看來包修士此次來台,是有些斬獲。 在芎林的會客室: > >包修士(左三)與羅諄(左一)在北京會合後,到河北獻縣 拜訪仁愛福傳德蘭善會。穿著藍天白雲會服(左二)的善會教友。 <>在明愛會與老同事, 老朋友及在加爾各答認識的志工敘舊: ><> 聚會結東, 到樓下參加瑪利諾會歐神父的彌撒, 正巧是歐神父的慶生, 準備了一個大蛋糕, 可能青年活動中心就設在中央大樓, 那天望彌撒的年輕人佔多數: strong> 在台南MC(Missionaries of Charity) 仁愛傳教修會: < Kelly是美國派駐靜宜的志願服務帶領人, 常會帶領學生到國內外做志願服務~ 在教廷聖神父的義大利新牧道團賜神父,他的教堂就在台南會院的正對面, 走路15秒就到, 真正的鄰居. 紫上衣的Joseph 及白上衣的女士, 曾是保守生或望會過. > > g> 出會的Peter是包修士特別提到想見的名單之一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