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5 20:10:06瀏覽4572|回應5|推薦16 | |
這是篇去年寫的老文章。昨天看到考試院公佈當年馬英九與蕭萬長等人的考試成績,決定把這篇再拉出來讀。從新流感疫苗到美國牛肉,都不是敎科書上有答案的課題,也不是隨便混就能拿到分數的事情。 領導者想高分,不能閃躲難題 2008/09 如果說,民調就是人民給領袖打分數,「九萬兆」這輩子,成績沒像這幾個月來這麼爛過。 台灣官員的成績之好、學歷之高,是世界有名的。六位民選正副總統,一半是博士,另一半也都系出名校;現在的兩大兩小黨,加上消失的親民黨,五位黨主席,個個學歷都很好;從五院院長到內閣大官,不是有大學校長的頭銜,就是拖著長長的學術履歷。假如政府平均學歷愈好,國家的經濟成就愈高,那台灣一定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之一。 實際上,當然不是這樣。雖然台灣的官員都很會念書,國家如今卻困在一個又一個難題中無法掙脫;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官員們,學歷差到不行,經濟卻紛紛起飛。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偏愛高學歷人才的現象,我們也能在日本企業界看見。多年以來,日本大商社招考的人員,都是一流大學畢業,而且成績要很好的。企業的規模愈大、歷史愈久遠,對學歷與成績也愈會錙銖必較。照理說,這麼嚴格的要求高學歷,找來的應該都是同輩中的佼佼者,有了這些人才,企業的營運應該好得不得了。但是從結果來看,也是同樣令人失望的,這些千挑萬選出來的高學歷工作者,未必有能力把公司經營好。相反的,從煤炭到電影,許多在日本紅極一時的產業,都在這些高學歷人才的帶領下,邁向衰敗。 很多年前,日本財經趨勢大師屋 堺 太一就批判說,以學歷與成績取人,取的就是「考試的能力」,問題是:會考試的人,就是人才嗎?比別人會考試,就比別人有能力處理考場以外的難題嗎?當然不。 堺 屋太一指出,考試這件事,有兩個特徵,其實是問題的根源。 第一,在考試的時候,有考題,就會有答案。考生們只要記憶力好一些,多花時間準備,或是揣摩到出題者的心意,就有可能找到出題者想要的答案。「但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九成以上的問題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標準答案,」 堺 屋太一說,無論是經營上的創新,技術上的開發,趨勢的研判,景氣的好壞,都不像考試中的考題那麼容易應付,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出題者的偏好讓你猜。只擅長考試,在實際生活歷練上不足的人,往往無法理解與解決生活中這些實際的難題。 其次,上過補習班,或是那些天生就會考試的人都知道:要考好成績,除了努力念書,也需要好的「考試」技巧。例如,先挑容易的作答,確保基本的分數,然後再挑比較有把握的難題。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得高分的把握,成績通常也比較好。 堺 屋太一發現,很多成績好的人進入職場之後,往往會不自覺地用這種習慣來解決問題,比方說,在眾多的困難中,先挑自己能夠理解、看起來好搞定的處理,其他不理解的、很複雜的、很棘手的,都用「再議」、「再研究」的態度面對。這些帶著考試習慣面對工作的人,並不理解的是,儘管這種技巧在考試上很好用,在現實生活中卻會讓他們把時間花在好解決的問題上,讓真正該解決的問題在自己的遲疑中惡化。 台灣眼前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中,有許多就是沒有標準答案、不易解決,偏偏又不宜拖延的。首先,要怎樣才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如何讓窮人翻身、讓中產階級安心、不讓極少數有錢人繼續掠奪?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全世界都在困擾,但不等於就可以迴避不談。 再來,有些問題,該怎麼做其實答案很清楚,只是會有強大的阻礙,不容易完成。從能源補貼政策,到證所稅的恢復課徵,都是眼前高學歷官員們不斷用「再議」拖延的難題。同樣的,難歸難,卻是不應繼續閃躲的。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財經世界,跟執政菁英們過去求學時所理解的世界,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金融工具來來去去就那幾樣;現在,衍生性金融商品複雜到幾近失控,一不小心,就會釀禍,要怎樣保護人民?以前,世界貿易舞台上只有幾個有影響力的國家;現在,看看不久前在日內瓦舉行的高峰會就能發現,從印度、中國、巴西到委內瑞拉,窮國們都爭相對強國嗆聲。我們要怎樣生存於其中? 治理企業與國家想拿高分,就得勇敢面對這種難題。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