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1/22 07:17:38瀏覽2340|回應5|推薦15 | |
很奇怪。MOU,明明只是個名詞,泛指各種合作備忘錄,現在在台灣,卻成了專有名詞。看看媒體,或是聽聽周邊的人講到MOU,一定是「跟中國有關」的那份「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
這種講到什麼,都變成專指「跟中國有關」的事情,現在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經濟上,中國,彷彿成了決定未來好壞的唯一元素。要不要買房子?大家押注的,是未來會有多少從中國來的有錢人,會把房價炒高到什麼樣程度;要不要進場買股票?大家幾年來心裡想的,也都是中國概念。更多產業如今言必稱中國市場,特別是這回吃了「MOU」補帖的金融業,早就對著中國大流口水。
流口水的,當然不只有台灣金融業。誰都知道中國的經濟,不鳥金融風暴,正在繼續起飛;誰都知道中國的企業漸漸成熟,巴菲特、羅傑斯,大家都在找未來的金雞母。住在中國周邊國家的人更知道,中國旅客這些年湧入港澳東南亞,帶動了多少觀光商機;也都知道,中國除了有高到嚇人的外匯存底,還有賺到錢的民間大商人,正在全世界灑銀子,買樓買地買公司。這種錢,誰都想分一杯羹。
這也就是為什麼,歐巴馬上任沒幾個月,就往中國跑,一待就是三天四夜,美國史上沒見過這樣的總統。從東協到巴西,將來還打算把美元擺一邊,改用人民幣做生意。國際舞台上,今天從全球景氣、氣候暖化,到阿富汗危機、伊朗與北韓核武麻煩,中國儼然成了「話事人」之一。看重中國,天經地義。
問題是,看重中國,歡迎中國,不等於可以光靠中國就好。聰明的政府,都知道均衡的重要性。就像偏食的小孩,身體容易出問題,一個在經濟上偏食的國家,也很容易陷入麻煩。尤其,假如落到什麼事情都只看同一個國家的市場,都只關心來自同一個國家的熱錢,人民所感受的,必定不是高枕無憂的欣喜,而是一種有一天得仰人鼻息的不安。
就拿「金融監理MOU」的簽訂來說,毫無疑問,這是金融業引頸盼望的第一砲,將來光明正大登陸做生意,就從這裡開始。但政府不應放任金融業者誇大這份備忘錄所能帶來的好處,漫天營造美麗的假象,而是要更具體的告訴人民,接下來更關鍵的ECFA,以及各種號稱對等的開放,會帶來多少好處,多少威脅?
威脅是難免的。特別是當一個小國,跟強大的國家相鄰,往往很難迴避。但降低威脅,絕不是無法達成的任務。例如新加坡,這個長年靠國際貿易生存的小島,過去得仰賴鄰國們的生意,而現在,東協對該國貿易的佔比,已經明顯降低。這種設法遠離對單一市場倚賴、避免有一天得仰人鼻息的思考,正是李光耀過去親中抗西,而今天卻決定拉美制中的原因。
當然,台灣跟中國不只是「有關」而已,而是一九四九以來中國念茲在茲的「自己人」。就算台灣外交部次長到現在還是大聲高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不包括台灣」,但台灣經濟上有所求,中國又豈會袖手旁觀?說威脅,太沉重。
不過經濟上的威脅,有時候不見得是國與國之間的。地區與地區、城市與城市之間,也會彼此較量,成王敗寇。在美國,各州之間往往就為了爭取大企業進駐而勾心鬥角;歐洲也有許多城鎮,因為無法創造良好條件,人口與資金都流失到相鄰的好城市。
從城市到國家,要在較量中勝出、避免仰人鼻息,沒別的學問,就是設法自立自強──找出自己「更多」強項,然後到「更多」地方,吸引「更多」不同的人才與資金前來。
這項任務,沒有任何政府能光靠自己的力量達成,而是得跟人民把目標講清楚,號召全民一起行動才行。MOU,是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的縮寫,直譯就是:彼此了解的備忘錄。面對中國,政府是不是該先跟人民簽份MOU呢?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