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26 07:49:06瀏覽5147|回應12|推薦14 | |
一個多月前,在G20的一場會前會之後,中國、印度、俄羅斯與巴西這四個國家的財長,以英文提出史上第一份共同聲明,認為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現有資源(resources)「明顯不足,應大幅增加」(clearly inadequate and should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沒想到,負責主辦G20的英國官員後來在草擬共同宣言時,硬是把這句話改為「we agreed on the urgent need to increase IMF re sources very substantially」。英國官員這麼做,一度惹惱了幾個非英語系國家代表。一來,明明我們是這樣寫,你們怎麼要改就改?二來,這些代表們的英文應不算太菜,莫非兩句間,藏著英國人懂、而非英語系國家不明白的文字陷阱? 其實沒有。直譯起來,這兩句話意思差不多,只是後者讀起來文雅一點吧了。但這段小插曲,再度讓我們看見非英語系國家中,長期以來與「英文」間既愛且憂情緒─愛,自然是因為英文很重要,可以跟外國人打交道、做生意、賺大錢;憂,則是來自學英文的困難重重,讓很多人一輩子為自己與小孩的英文能力苦惱,擔心著假如全家人英文老是菜菜的,會不會就慘了、沒競爭力了、會矮人一截了? 亞洲很多國家,就是在這種怕矮人一截的憂心下,積極地推廣英文的。在台灣,政府甚至把英文的推廣列為一項「建設計畫」,打算兵分六路─例如英語化標記、推動國際生活環境、加強英語情境學用場域等─提升台灣人的英文能力。最近,經建會還準備要花六億元,來打造兩個英語村,希望能讓這兩個村的民眾有更多體驗英語的機會。 這麼做當然不能說不對,畢竟英文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英語帝國》的作者克里斯托早在多年前就說過,英語將成為「全球語言」。多年來很多人也都相信,英文能力的好壞,與競爭力的高低有關:一個人的英文好,職場競爭力就高;一個國家的人民英文都好,國家的競爭力也會提高。 問題是,這句話其實只對了一半:英文好,競爭力會跟著好;但競爭力好,有時候卻未必與英文有關。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到個人身上:你的英文好,當然很棒,但要做個很棒的人,卻未必得靠好英文。 比方說吧,每回去日本,我的英文是幾乎派不上用場的。對方看到我這黃種人,劈頭就是日語,不管我問多少次Can you speak Engli sh?對方嘴裡吐出來的,還是我完全不懂的語言。這當然是很遺憾的,我看不懂菜單,得靠朋友幫我點菜;也無法跟當地的人直接交談,只能感受到對方的禮貌與風度;我更無法像那些日本通那樣,背起行李就往北海道的山裡走。不只是日本,從德國大都市裡的小餐廳,到法國小鄉鎮的大賣場,我都很少遇到能說英語的服務人員與老闆。 然而,當地人不愛說英語,卻完全沒影響我去這些國家意願,他們照樣賺到我的旅費與消費。不只是我,這些國家每年湧進數以百萬計旅客中,我猜想大部分都是語言不通的。讓我─及這些旅客們─前去這些國家原因,不是當地人說不說英語,而是這些地方有沒有值得一看的景點,有沒有美食與文化,有沒有值得商人開發的商機。這,才是競爭力之所在。 英文當然是國家競爭力的一環,這點沒有疑問,但面對英文,政府們應該擺脫「英文=競爭力」的單向思考。首先,政府應該讓人民明白:英文菜,不等於競爭力輸人。其次,學英文,老實說真的沒有想像中容易,政府們與其讓人民繼續本末倒置地以為,英文好才有競爭力,還不如設法幫助人民在英文「不夠好」的情況下,繼續培養競爭力。例如,培訓更多翻譯人才,引介優異的外國知識與文化;鼓勵更多外籍─不只是英語,而是任何語言─人才來台灣,讓他們學中文或台語,用我們比較熟悉的語言,引進我們所需要的知識與國際觀。這樣,不是輕鬆點嗎?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