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0 19:53:59瀏覽3630|回應8|推薦15 | |
評《與龍共舞》 麥健陸著,李茸等譯,天下雜誌公司 踏上中國,商人們且喜且憂。喜,或說竊喜的,是一種對十三億人口商機的垂涎;憂,則是對傳聞中那些政商醜陋行徑的忐忑。誰也說不準,伸手摸向中國這塊全球資本市場眼中的「金磚」,最終能順利兌換財富,還是會讓自己頭破血流,敗興而歸。 照資深記者轉而下海經商的麥健陸(James McGregor)在《與龍共舞》中的說法,根本打從一開始,就不該一廂情願地乘興而去。 寫中國,麥健陸可能是極少數最適當的西方人之一。他十八歲就到亞洲(雖然是來打越戰),很早就鍾情於東方,並在兩岸三地遊走多年。特別是過去十五年間,擔任《華爾街日報》、道瓊社等媒體派駐中、台兩岸的高級主管,穿梭中國政商高層,讓他第一線目睹了風光亮麗的經濟成就背後,一般人看不見的醜陋與黑暗。從他自己跟新華社的鬥爭,到摩根與中資「同床異夢」的合資案,到澳洲媒體大亨梅鐸與鳳凰衛視劉長樂的交手,這些故事由他道來,十分精采。 麥健陸受過新聞訓練,博覽群書,也有敏銳的觀察。跟只顧著向錢看的西方企業家不同,麥健陸對中國現狀的理解摻糅了更多的歷史,所以他要他的西方讀者從兩百年前喬治‧馬哥爾尼勳爵(Lord George Macartney)率領英國船隊抵達中國展開經商談判開始,了解中國人面對西方人根深柢固的心態。他對中國未來的觀察也比較實際,書中不見同類著作中那種讓商人血脈賁張心跳加速的虛幻大餅,反而有比較多令人放下這本書後皺起眉頭的風險暗示。 這本書,照他自己說,沒想要針對在中國做生意這件事「指出具體做法」,所以如果你想問他中國的具體未來,例如胡溫時代的經濟政策、人民幣會不會漲、加入WTO之後到底會怎樣、兩岸經貿會不會熱上加熱,抱歉,書中沒有分析也沒有答案。本書中文版副書名雖是「十億顧客的商機與挑戰」,其實說的不是商機,不是挑戰,而是各種可能的麻煩與災難。而且,麥健陸寫作的對象是西方讀者,要告訴西方人「在中國做生意到底是什麼概念」,讓他們看見十年來搶進中國的西方企業如何在泥淖中苦戰,提醒那些滿懷十三億商機大夢的人要有心理準備。 也許是為了不讓他的西方讀者深陷中國夢,他雖然自稱和一九三七年出版《四億消費者》的美國商人卡爾‧克羅一樣,對於「妙趣橫生又令人火冒三丈」的中國人「滿懷著深深的敬意和欣賞」,但卻在書中省略了「妙趣橫生」的部分,也把敬意與欣賞藏起大半。他指責中國的商業文化「是腐敗的」,而且就做生意而言,「中國是個可怕的地方」。他要他的西方讀者「牢記」,在中國人眼中,洋人「只是來增添氣氛……還增添技術、知識和資金」的,千萬別盲目沉醉在被奉為上賓的愉悅中。 書中每一章結尾他模仿《毛語錄》提出的麥氏「經商語錄」中,更是處處暗藏著對中國的譏諷:「不要完全依靠中國的法律,那樣你必輸無疑」,「當中國人看到有用的東西……你要趕緊讓路,否則他們會從你身上輾過去」。假如你是台灣人,在這些經商語錄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要驚訝,大可直接對號入座。因為麥健陸說的中國,不只是中國。中國的腐敗,他認為,包括台灣、香港在內的「海外華人」都必須負很大責任。台灣人,他告訴他的西方朋友,跟中國人「一樣腐敗」,只是「手法更狡猾一些」。 身為「與龍共舞」的文化商人,麥健陸多年來吃了許多苦頭。這種苦,一不小心就洩漏於字裡行間。「爭權奪利和鉤心鬥角在中國企業中屢見不鮮」、「中國人就等著你失神」、「大多數中國記者都沒受過太多專業訓練」、「法律觀念……在中國根本就靠不住」。也許是太苦,讓麥健陸有點過度苦口婆心,以至於提出的建議自相矛盾起來,例如他一方面提醒西方商人,遇到麻煩要「堅持到底……以彬彬有禮的語氣和體現專業水準的語言提出尖銳的問題」,另一方面卻要他們「必要時假裝自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傻老外」。 假傻真傻,人在中國,誰真有本事把這頭狂舞中的巨龍看得清摸個準呢?對了,你不是要去中國嗎? 【原發表於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