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17 22:54:57瀏覽211|回應0|推薦5 | |
※ 引述《Oceanpeter (該邊的卡夫卡)》之啊銘言:
: 乳題
: 人文學科泛指文 史 哲等科系......
: 為什麼這一塊常常遭人忽略
: 而到了就業市場
: 更是明顯
: 是什麼因素導致這種狀況啊?
: 有沒有這方面的卦?
在討論『 為什麼輕人文學科 』這個議題前,
也許可以先反向思考『 為什麼人文學科重要 』。
那麼,
先舉一個最近大家普遍都聽過的話題開始吧。
最近韓國的電影《釜山行》( 臺灣譯:屍速列車 )
票房長紅,
大家在討論為什麼臺灣拍不出這樣的片子時,
不外乎討論特效的先進、韓國電影產業的發達。
但其實《屍速列車》之所以成功,
電影整體看起來流暢動人,
並不是只有場面或特效這些表層的東西,
而是因為劇本也很不錯,
劇本串起整部電影的主幹。
許多好的電影,
都是奠基在深刻的人文思想與社會議題上,
譬如說侏儸紀公園,
一方面展現了科技的進步,
但一方面其實也是在討論『 人和自然的關係 』、『 商業利益能否控制一切 』等等議題
。
而好的劇本便是反應在社會的人文思想上,
譬如說,
《釜山行》的劇情中
探討人性善惡 ( 該不該在緊急時刻讓座 )
探討道德勇氣 ( 你願不願意犧牲自己成就別人 )
探討社會階級 ( 遊民和一般民眾的對比 )
探討韓戰帶來的社會疑慮 ( 首爾→釜山是當年南韓撤退的路線 )
探討人民必須對政府抱持懷疑 ( 認為政府的話不可盡信 )
以及更多精神層面的問題,
這些東西,就是所謂的『人文精神』,
對歷史、政治、社會、文字、美學的掌握。
成就了這樣一部電影。
這些都不是用數字可以看出來的東西。
以上簡單歸因,
致使這部電影不是只有看爽,
而多了人文素養的厚度在裡面,
也看到韓國要成為文化大國的企圖心。
在臺灣的社會氛圍下,
臺灣再怎麼拍,
永遠都只有校園情愛、無腦搞笑、所謂的熱血 ( 盲動 ) ,整個國家像長不大的孩子。
嘻嘻哈哈過了以後,
什麼都沒有。
臺灣沒有長時間厚植屬於自己的人文素養,
以致於整個社會系統都出現很大的問題,
應該文理並重,全力發展國家,
卻失衡一面倒的重理輕文,
甚至是重理蔑文。
( 基本上沒有同理心的輕蔑,也是人文素養不足的一種表現 )
臺灣人不重視人文素養的結果會是如何呢?
就幾個普遍看得到的現象來看看。
※ 不重視歷史 →
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該往哪去,隨波逐流。
永遠在讚歎別人的歷史,卻忽視自己的歷史,遑論史觀的培養。
沒有歷史感,就沒有民族集體自信。
※ 不重視哲學 →
哲學不能賺錢,所以什麼道德的、公平的、正義的、永續的議題,都與我無關,造就短視
近利的民族性。
※ 不重視美學 →
城市市容亂七八糟,穿搭品味非常廉價,遊樂區永遠只有東拼西湊、人工加工的『愛情』
、『幸福』、『樂活』、『彩繪村』。
上次南投吊橋事件就是人文素養不足最好的證明,而且還不只這個個案。
不願意花心思精緻化臺灣自己的東西,直接拉國外的東西回來拼裝改造,造成更可怕的惡
性循環。
※ 不重視政治 →
臺灣現行的『 關心政治 』並不是民主素養深厚的關心政治,而是造神狂熱、派系分贓、
人身攻擊、簡單二分法的單向批鬥,也導致民主常常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災難。
※ 不重視文學 →
思想薄弱,用字庸俗化,把無聊跟隨便當有趣,綜藝節目廉價化、馬戲團化、黃色化,寫
出來的東西也不是奠基在臺灣的人文社會關懷上,譁眾取寵者眾。
就歷史時間軸來看的話,
戰後的臺灣普遍喪失人文精神已久,
這固然和我們的教育制度、產業結構有關,
但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子。
『 雞生蛋、蛋生雞 』這樣的哲學循環,
其實也是人文精神思考的一種。
有什麼樣的民眾 → 有什麼樣的大眾喜好 → 有什麼樣的流行 → 有什麼樣的社會趨勢
→ 有什麼樣的國家 → 有什麼樣的政策 → 有什麼樣的社會風氣 → 有什麼樣的民眾 →
…………。
如此惡性無限迴圈。
媒體素質差 → 沒有人文精神 ( 媒體道德淪喪 ) → 出產品質差的節目 → 大眾接受無
用垃圾 → 習以為常 → 媒體素質更差 …
城市市容糟 → 沒有人文精神 ( 城市發展跟我無關、美術不重要 ) → 大眾生活在沒有
美感的城市 → 習以為常 → 美感繼續消喪 → 城市市容更差 …
嘲笑人文思想話題 → 沒有人文精神 ( 聊這些東西沒用、假掰、裝清高 ) → 大眾只愛
思考吃喝玩樂 → 習以為常 → 膚淺流行盲從 → 繼續嘲笑人文思想 ……
拼命省錢 → 品味廉價 → 沒有人文精神 ( 沒有改善國家社會系統的政治哲學觀 ) →
生活品質低落 → 繼續省錢 → 品味更廉價 …
沒有歷史感 → 沒有認同感 → 沒有人文精神 ( 不知我是誰,不知臺灣文化價值傳承的
重要性 ) → 不認同自己 → 喪失主體精神 → 臺灣就是這樣啊!臺灣就是鬼島的錯誤認
知 → 沒有歷史感 → 沒有認同感 ……
到最後,
『 臺灣價值 』竟成為沒有人文精神的的代名詞,
變成逐銅臭而活的機器,( 和釜山行裡面那些看到活人就飛撲上去的活屍根本無異 )
沒有人文思想中的土地認同感,
整個國家非常膚淺、浮躁、表面文化,
所以移民、出走、劣幣逐良幣不斷上演,
國家質感無法再提升,
沒有成為一個真正大國的擔當和格局,
繼續被邊緣化,
沒有人文精神素養的國民再進入各領域,
繼續複製 ( 惡化 ) 這樣的價值觀。
人文宏觀、理工微觀,
人文感性、理工理性,
人文發想、理工歸納,
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不能偏廢。
更何況文理本就不是一條涇渭分明的線。
臺灣的氣氛卻是要消滅自己的人文精神,
並且持續以短暫的利益衡量人文學科的價值。
一個人,
把靈魂抽掉,
還能稱為人嗎?
同樣,
一個國家,
把人文思想抽掉,
也只能淪為代工的機器。
人文素養不重要嗎?
沙漠是開不出動人的花的,
只有食腐的禿鷹和帶刺的仙人掌,
而我相信,
臺灣不應該只有這樣。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