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17 12:42:45瀏覽5187|回應3|推薦10 | |
當年蜜月旅行到加拿大洛磯山瘋了九天之後,想「順便」到芝加哥探訪親友。雖說「順便」,由溫哥華到芝加哥直飛也要五、六個小時。加拿大洛磯山脈當年算是新興遊程,幾乎沒有低價團;荷包大失血之餘,「順便」的行程能省則省。行前Jill打聽過,直飛票價奇貴,轉機愈多則愈便宜。當然時間也要配合,不能為了便宜整天飛來飛去,成了空中飛人。最後敲定中途停留卡加立(Calgary)、溫尼格(Winnipeg)兩站,需時將近八個小時的航班。 卡加立是這次進入洛磯山區的門戶,兩天前才經過,腳印都還是新的。溫尼格卻是個全然陌生的地域,但心想只不過轉機嘛,能出什麼狀況呢!豈知漫不經心加上人地不熟,居然真出了個不大不小的亂子。 雖然中途停留兩站,飛機卻沒換,連座位號碼都一路到底,沒變過。只是落地時得到候機室等著,想是機艙需要清理。在卡加立時,就由原登機門進出,根本想都沒想過,到溫尼格會有什麼不同。 溫尼格雖說是Manitoba的省會,卻不算大城市;至少不像我們的終點站-芝加哥那麼大。芝加哥的歐哈爾機場(OHare),據說是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機場之一。今天這檔糗事的源頭之一,就出在這裡。 接近溫尼格機場時,機長開始廣播。加拿大是雙語國家,廣播都是一段英語後,再以法語重述一遍,就像台北捷運一樣,也同樣令人感覺又臭又長。類似的話這幾天聽得耳中長繭,無非氣候高度、多久以後落地之類。倆人渡蜜月,說不盡的卿卿我我, 誰理他那麼多廢話! 乘客一下飛機就走個清光。剛開始也不以為意,因為轉機的客人不多,卡加立轉機時,候機室裡也沒幾隻貓。到後來整個候機室只剩我們兩人,感覺說不出的怪異。一會兒聽到關於我們這班機的廣播,就豎起耳朵仔細聽: 「…轉機旅客請到Q登機門(Gate Q)報到…」 看看所在的候機室,不妙!不是這裡,登機門不一樣!Gate Q在什麼地方?先看航班資訊,我們班機的登機門果然寫了個Q;但放眼望去,由Gate A到Gate N,偏就沒有Gate Q。這下有點急了,問旁邊掃地的,老先生搖頭聳肩,說沒有Gate Q。這可奇了。左看右瞧,又找不到詢問處。只好走到附近正在登機的不知Gate幾,抓住一位穿制服的先生再問。這位先生剛開始也說沒有Gate Q,所有登機門都在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從A到N,就這麼多。我請他看航班表,他看到那個Q字也愣了一下,問過旁邊另一位穿制服的之後,才說了一段令我們瞠目結舌的話。 「Gate Q在樓下,是美國海關的代號。到美國芝加哥的旅客,要在這裡先辦入境手續,…」 什麼?在加拿大境內有美國海關? 這真是前所未聞。不過離起飛只剩不到半小時,如果還要辦入境手續,就沒時間磨蹭了。 「你得先到轉盤拿託運行李,就在…」 那位先生好心提醒。謝過之後,我倆就朝樓下所謂Gate Q飛奔。 所幸行李只剩我們的,提了便走。找到美國海關,填表格、驗行李,花了不少時間。幾位海關人員侍候我們兩個,其中一位老先生還安慰我們不用急,趕得上的;而且在這邊辦完手續,到芝加哥就可以直接出機場了。 航空公司的人也跑來探頭探腦,原來清點人數只差我們兩人,整架飛機等著。好在關員動作挺快,航空公司的人把大件行李直接拉走,我們倆就照指示,狂奔到登機門(其實就在下飛機那個門的樓下)。上飛機時,看所有人都端坐著,罪惡感實在很重,一路說著抱歉,直到自己的座位。 到了芝加哥,和接機的朋友談起此事。他說他並不知道有這種情形,但美加兩國穿的是同一條褲子,而以歐哈爾機場繁忙的程度,把海關設到加拿大境內,以提供彼此便利,倒也不是不可想像的。我猜想落地前機長廣播應該會提到才對,只是自己漫不經心給忽略了。而且就算兩國水乳交融,溫尼格到芝加哥畢竟是國際線,轉機流程不可能像國內線那麼隨便,也是自己缺乏警覺。回程再次經過溫尼格機場,就豎起耳朵注意聽,果然聽到類似的內容。不過這次是入境加拿大,在加國海關辦理入境天經地義,上回則是真正意外。自此以後,對機長廣播都會嚴肅看待,再不嫌他囉嗦了。 (圖片出自:Winnipeg國際機場官網,係改建中的設計圖樣)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