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9 07:53:24瀏覽4343|回應2|推薦7 | |
因為父母、老師都不願意承認小孩子過動、不專心,是自己的因素所造成,所以寧可推卸責任,處理方式如下: 1. 將孩子貼上「過動兒」的標籤,把「疾病修復」責任推給醫師。 2. 貼上「過動兒」標籤的同時,也幫孩子找了不用負責的藉口,「我生病了」;這個世代,即使你殺人、放火,只要貼上「精神病」、「酒精耐受不良症候群」、…等等,好像只要「我生病了」,犯任何錯都情有可原。 可憐的孩子在接受「過動」治療之後,承受著「糊里糊塗」的後遺症: 1. 糊里糊塗地服用著利他能利他能(ritalin)、專司達 (concerta);表面上是變得專注,不過隨著長時間使用,會使大腦的伏膈核受損,產生對於事件缺乏動機,所謂缺乏生存動機的宅男、宅女便因應而生。 2. 既然心理從小就被烙印上「過動」、「生病」,只好一輩子如持續處於催眠情境之中,一直表現於「我生病」、「我過動」的狀態;除非有人能解開這催眠暗示,不然他就一輩子承受著因暗示而產生的疾病。 仔細觀察、感受吧,你周遭有很多瘋狂的父母,多希望有醫師、有藥物,可以把孩子搞成「天才兒童」,而不擇手段;寧為玉碎、不願瓦全,不成功、變成仁,孩子不能「天才」,就讓他「過動吧」。 |
|
( 創作|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