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2 05:17:58瀏覽1736|回應14|推薦59 | |
《愛之語》那本書裡提到五種表達愛的語言﹕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禮物的餽贈﹐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 愛﹐是不是只有這五種表達方式呢﹖我不清楚。但﹐回顧自己成長的家庭﹐和自己目前的家庭﹐我卻發現﹐愛的表達﹐正如其它語言一樣﹐都需要學習﹐知曉所要溝通的對方慣常使用的言語﹐並且在收受之間﹐學會尊重與包容。 我想到我的父親﹐他應該是善用服務行動來表達對家人的關切。不上班的日子﹐一早起來﹐幫忙洗衣服﹐晾衣服。下午﹐常見他提著工具箱在屋子裡走來走去﹐修理開關不順的門窗或是出問題的電器用品﹐給任何要運轉的馬達上機油﹐清除母親小烤箱裡的食物碎渣油漬﹐屈身把家人的每一雙皮鞋刷的晶亮﹐拖著吸塵器把地板、窗帘弄乾淨﹐把書架上東倒西歪的書一一扶正﹐等等。 這麼顧家的好丈夫﹐母親歡喜滿意嗎﹖沒有﹗她倒是常抱怨父親的壞脾氣﹐說他沒耐心﹐話不小心問過三次﹐回答的嗓音就大起來﹐吼的母親心裡要不舒坦好幾天。母親膽怯自卑的個性﹐需要的是丈夫溫言軟語的呵護和肯定﹐這些﹐父親不會。 而另一方面﹐母親全心全意學烹飪﹐給家人烹煮健康營養的三餐。市場買回來的豬肉﹐她細心的切去肥油﹔雞肉的皮下脂肪也同樣處理。甜品裡的糖減半﹐菜餚裡的鹽少放。上桌的菜﹐父親吃的皺眉頭﹐嫌肉乾澀如嚼柴﹐各式甜點無味。台南府城成長的他﹐喜歡菜裡帶有些微甜味﹐這卻是被母親否定的一點。 結婚已過半世紀﹐他們還是不時會為這些吵來吵去﹐覺得對方不體諒自己。 輪到自己踏入婚姻﹐情況也沒有好到那裡去。 我是長女﹐許多的家事作起來駕輕就熟﹐看到丈夫笨手笨腳﹐難免不耐煩。卻沒想過﹐身為家裡最幼﹐很多事情有上面的兄長承擔﹐根本輪不到他作﹔婚後他願意學著幫忙﹐其實就是愛的表示。我卻將之比較父親當年所作的﹐嘴上不言﹐心裡給他的分數總是不合格。 因此﹐他每餐飯後洗碗刷鍋﹐每晚臨睡前確保家裡門窗關鎖好﹐每週把庭園草坪修剪整齊﹐每月把車輛保養妥當﹐讓我開出去安全無慮﹔每年讀那些繁瑣的稅務法規﹐及時把稅表填報送出﹔而不時﹐下水道不通﹐水管漏水﹐屋頂瓦片被風吹掀﹐冷氣不冷﹐暖氣不暖﹐動手處理或是找工人來都是他的事﹔我一概視為理所當然。 而他﹐其實要求也不多﹐只渴求我能在口頭上美言幾句﹐肯定他的學習﹐嘉許他的付出﹐安慰他的辛勞﹔我對此卻偏偏惜話如金﹐甚至覺得他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我當然也有委屈。我喜歡看書﹐也渴望有個人可以討論。我作內在探索時﹐需要人來傾聽﹐幫助我梳理那些經驗、感受。然而在工作上看了近乎一天電腦的先生﹐回家來祇想閉目養神﹐根本不想再翻閱書報﹔而情緒的問題對於先生而言﹐更是像找不到出口的迷宮﹐迂迴的令他頭昏腦脹。 我們說各自的話語﹐惱怒對方的不理解。我們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與接納﹐覺得不滿與挫折。 直到有一天﹐靈修時﹐讀到一句熟悉的經文﹕「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馬書13﹕8)。我的眼睛被「常以為虧欠」那幾個字吸住﹐無法挪移。我初次領悟﹐保羅對愛的教導﹐與對愛的計算方式﹐與我一貫認為的好像顛倒﹕不是估量自己的付出﹐計較對方的虧欠﹔而是記念對方的付出﹐數算自己的虧欠。 我的天平上﹐重與輕的度量對調了﹐加碼下沉的是先生的那一邊﹐該急起直追﹐好讓雙方平衡的﹐是我這一邊。努力學著他想要的愛之語﹐也給對方時間與選擇去學我想要的愛之語。互動過程中雖還是有雞同鴨講的時候﹐但在感謝、尊重與接納的空間裡﹐憤慨與氣餒慢慢消退。 學習過程中﹐我也逐漸看清﹐愛﹐乃是越付出﹐越積欠。我們能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因此﹐每一次對人能有愛的舉動﹐其實是因著先領受了愛的動力。 虧欠﹐這個負數﹐成了愛的關係能加分的開始。 |
|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