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4 12:46:23瀏覽2816|回應9|推薦54 | |
(這是今年八十六歲的紀老師﹐照片是去年去賓州拜訪她時拍的。) 閑話是非有它可怕的魔力。 初聽時﹐可能會覺得背後說長道短並不好﹐但又忍不住想聽﹐回應幾句﹐言語來去中﹐自我的優越感隨著膨脹﹐就以自己觀點為標準度量他人﹐挑剔論斷逐漸成了習性。 在這樣負面的環境下﹐我和妹妹似乎沒染上這個惡習﹐對此我頗為不解﹐有次和她聊天提到這點﹐她說﹕「可能是爸爸的緣故。他一向不太說話﹐即使聽了媽媽轉述那些不好的話﹐也多是聽了就過去。我們或者比較像他。」 以父親為楷模可能是原因之一﹐另一個楷模則是紀老師﹐雖然童年時期我沒有預知她對我的影響會是這麼深遠久長。 紀貴平 (Ellen Giebel) 出身基督徒宣教家庭﹐父母曾在中國宣道﹐她也是在中國出生﹔童年時隨父母在南洋待過﹐大學畢業不久﹐神也要她再去中國。於是她加入早先戴德生創辦的中國內地會 ( 現改名為海外基督使團 OMF) ﹐於 1948年中從家鄉波士頓到紐約﹐坐上一艘貨輪﹐沿大西洋南下﹐經巴拿馬運河﹐再橫渡太平洋﹐兩個月後進入長江口。 華語才學的剛要派上用場﹐大陸局勢已不穩。接著共產黨把所有的外籍宣教士驅離中國。紀貴平到了香港﹐不覺得神要她回美國﹐可是也沒指示她該去那裡﹔她只好繼續求問。 一天在路上﹐她清楚聽見神對她說﹕「我要你去台灣。」她後來誠實的說﹕「整個東南亞那時還很動蕩﹐我根本不清楚台灣確切地理位置﹐那裡的情況如何。」但她還是順服前往﹐那是 1951年。 她到東台灣的原住民中工作﹐同屬內地會的彭蒙惠那時也在花蓮﹐她們時有往來﹐後來彭蒙惠去了台北﹐創辦「救世傳播協會」和製作「空中英語教室」節目﹔紀貴平繼續留在那裡﹐持守神託付給她的事工。 一個外籍女子﹐住在山腳簡陋的小木屋裡﹐常常隻身騎著腳踏車 ( 後來有摩托車 ) ﹐走著山間崎嶇小路﹐探訪照顧有需要的部落家庭﹐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後來她的事工拓展到花蓮的女子監獄﹐青少年感化中心﹐和中學的學生團契﹐有時也去基督教門諾醫院幫忙。那時她已在東台灣住了十多年了﹐國語和台語都說的很道地。 我們就是在那段時期認識她﹐先是四姨家的三樓加蓋一個附帶簡單廚浴的套房﹐有人介紹她來承租。她也使用附近一所教會開辦成人英語查經班﹐我的父母﹐四姨和大表嫂都去參加﹐也因此自然稱呼她紀老師。後來因為四姨家的一樓兼作業務辦公室﹐可能有些吵雜﹐她搬到一個有院子的日式小屋﹐離我們家不遠。 英文班也改在她的住處﹐我們孩子有時跟著大人去﹐她讓我們在另一個房間玩拼圖、西洋棋等一些美國很普遍﹐但那時尚未見之於台灣的玩具。她有時也招待我們吃簡單的晚餐﹐用一個小 Waffle Iron 作格子餅﹐上面淋上雞肉蔬菜咖哩濃湯﹐是她母親在印尼時學會作的。 透過她﹐我們也陸續認識一些加拿大、挪威、瑞典、芬蘭、英國、德國等不同國籍的宣道士﹐她們待的時間有的一年﹐有的兩年。現在回想﹐若不是神的愛感召﹐那些遙遠異域的人怎麼會萬里迢迢去到那偏遠而交通不便的東台灣服務。 紀老師獨身在花蓮待了四十多年﹐到 1992 年她七十歲才依依不捨的離台返美。想想她待在台灣的歲月﹐幾乎是我在那裡的加倍啊﹗ 當年﹐我們幾個表手足在紀老師的客房間或院子玩耍﹐她讓我們有空時還讀些兒童福音故事﹐後來又為我們訂閱了[燈塔月刊]和一些基督徒生活見證書籍﹐可是從未對我們嚴肅說教過。 我當時並沒有馬上接受這個信仰﹐可是福音的種籽畢竟因著她而撒在我心土裡了﹐也讓我難忘她不多言語﹐卻散發出恬靜安祥光彩的生命。至今﹐我感謝她順從神的召喚﹐使我有機會認識神﹐更從那「我要你去台灣」的召喚中﹐體會到神對台灣人民的眷愛與顧念。 ( 後記﹕現年八十六歲的紀老師﹐如今住在賓州東部一個養老院裡﹐正在整理她多年累積的代禱信件﹐希望結輯成冊﹐不是宣揚她自己﹐而是要分享神無數的恩典作為。我問她書有題目嗎﹖她說﹕「有﹗就是 Counting The Joy ( 數算喜樂 ) 。」 下面照片是在她的小房間看到她還保存的當年的門牌﹐和花蓮女中團契給她的禮物,日期是1969年6月。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