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黨「抓兵」真相
2010/03/23 15:27:01瀏覽6616|回應1|推薦4

真相難辨

歷史真相不明,或歷史事實被曲解,原因分兩大類,第一類是文獻不足,第二類是文獻齊全。但受對手宣傳影響,小說戲劇、野史口述歷史、回憶錄、敘述不實等影響,而模糊了歷史真相。

第二類問題,有名的案例是一部三國演義有太多不實之處,但是三國演義影響力太大,很多知識份子都會被三國演義誤導,使得史學者要花很多力氣去做糾正的工作,近代史亦然。北伐、抗日、國共戰爭,都離今天不遠,從官方到民間,各種一手資料非常豐富,許多當事人尚在人間,但是近代史受上述不同外力的影響,充滿了錯、曲解,甚至史學工作者面對浩瀚如煙資料、琳瑯滿目的說法,搞得頭暈目眩,而輕信宣傳跟謠言。

台灣的史學界傳承了清大、北大及中研院史語所的良好基礎,原來比大陸領先很多,台灣學界意識型態問題,政治干預問題都比大陸好很多,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的史學應該更上一層樓才是,但是不幸台灣近二十年來發生藍綠對決現象,尤其民進黨執政八年,「去中國化」、「醜化國民黨」為其兩大政策,甚至利用學術機構主導歷史解釋權,文藝界也不明是非地掀起翻案潮、悲情潮。反觀大陸:官方干涉學術情況在改善,學術界也漸漸擺脫政治及意識型態的約束,漸漸走向自由研究。

面對此一現象,筆者憂之,在經濟上大陸已經和平崛起,我們對大陸的依賴已經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在文化上我們再不努力,再不珍惜我們領先的優勢,台灣將來不被邊緣化也難。準此一念,我擬在近代歷史問題挑出一個小點,作為導正工作的範例。

抓兵傳說

龍應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乙書大賣,作者的心思,作者所下的功夫都令人敬佩,但是作者究竟不是學歷史的,對於某些材料沒能進行「辨識」的工作。如書中提到的「抓兵」就是近代史上一個被放大了千百倍的「誤傳」,「抓兵」問題成為誤傳,原因很多,很複雜,抓兵問題非但積非成是變成國民黨的「罪狀」,而且「抓兵」問題混淆了很多近代史的真相。

我們抗戰史有大量的資料證明,抗日戰爭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對抗日本最現代化的武器,最精良的部隊,愛國青年徒步跋涉千里或到前線參加抗戰,或到大後方繼續學業,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莫不令人感動。這是事實,這是歷史,但是我們做歷史工作的人也不能忘記,當時中國社會是停頓在中世紀的社會,國民大多數是農民、是文盲,農村貧窮落後,徒有一個現代化架構的中央政府,地方、基層傳統保甲與縣、鄉、鎮區等機構並行,地方秩序靠新制度與宗族力量共同維持,運作紊亂沒有效率可想而知。一般無知鄉民又受傳統「好男不當兵」的影響,拚命逃避兵役,所以抗日期間,知識青年為救亡圖存,以各種方式勇赴國難,但一般沒受教育的百姓拚命逃兵,有被抓回而一逃再逃者,有花錢雇人頂替者,有自殘手足者,有賄賂役政官員者。這些現象與知識青年的愛國行為同時存在。

以上的說法並不能證明在中日戰爭、國共戰爭期間沒有「抓兵」現象,但是相對而言,國民政府推行徵兵制以裕兵源,抗日可以支撐八年之久,推動徵兵制是重要原因之一,徵兵制推行的過程之中,役政不上軌道,傷兵逃兵等問題都比「抓兵」來得嚴重得多。

抓兵真相

據筆者訪問近百老兵的結果,我赫然發現「抓兵」乙事可能根本子虛烏有,綜合筆者訪問對象,及根據許多史料研判,筆者所獲節結論與一般說法大不相同者如下:

一、河南籍李某,在民國三十七年在開封被「抓兵隊」抓到,抓兵隊者,部隊中專抓逃兵之小隊伍也。抓兵地多在都市、鄉鎮鬧區,李某同行三人全系學生,被抓後出示學生證明,經盤查後釋放,「抓兵隊」專抓逃兵,許多逃兵系專門頂替有錢子弟服兵役者,賺了錢後就不會安份守己窩在鄉下。而當過兵的人舉止與一般人不同,故抓兵隊可以在人群中抓到逃兵,如抓錯釋之而已,抓對的機率不小。

二、筆者服兵役時有一山東籍士官,對筆者說他是被抓兵的如何如何,隔了一陣子跟筆者聊天,又說身分證報大了兩歲,我問為什麼要報大,老兵說:「我不報大,部隊不如給我當兵。」被抓兵乙事顯為撒謊。

三、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時期,據一退休將領說,許多學生跟軍隊撤退來台,沿途許多百姓要求隨軍同行,而當時交通工具有限,只有少數學生同行來台,隨行來台系「隨軍」,兵荒馬亂,軍隊一路南下,沿途走散者、落後者、逃跑者不計其數,武器輜重隨地拋棄,部隊能夠維持起碼建制,已屬萬幸,豈有沿途抓兵搬運武器者,一個師長能帶出一半人員已屬能員,即使將軍支身逃來台灣也未聞有受處份者,一九四九大撤退時抓兵並非事實。

四、國共戰爭時期、役政更為混亂,部份部隊有自行招募知識青年訓練作社為基層幹部者。白崇禧的部隊、孫立人的部隊劉雨卿的部隊曾自行招募知識青年,這種行為跟抓兵是兩回事。

五、孫立人部隊之娃娃兵多為沿途收容之難民、孤兒。孫系訓練精良之中央軍,軍紀素佳,豈有胡亂抓兵之理,要抓也不會抓一些小娃娃來增加自己的負擔。

六、抓兵誤傳還有一個原因,許多新兵訓練基地確有虐待新兵,把新兵當囚犯者,因為新兵訓練頭三個月最為緊張,基本訓練、體能訓練皆很辛苦,新兵又不習慣軍營規律生活,新兵大多情緒不安,常有逃亡、自殺,甚至犯上者,熬過三個月後漸漸習慣軍中生活,許多部隊隊長也會舉辦隨營補習教育,搞些娛樂活動,久之新兵不但習慣軍中生活且有以軍中為家,以當兵為樂者。虐待新兵,囚禁新兵常與抓兵混為一談。

七、各種資料顯示,某些部隊並不缺兵員,某些部隊挑選兵員甚危嚴格,甚至有些地方部隊要求入伍者須自備槍械,如山東荷澤姜振鐸先生在家鄉參加武裝區隊,因沒有受過軍訓及沒有自備槍枝而遭拒絕(山東文獻64) ,類似記載很多,可見兵源缺少現象不是那麼嚴重,不是那麼嚴重,豈會到處抓兵?

以上史實說明抓兵之說並多無實據。「兵」者,以連為最小戰鬥團體,照國軍當年編制也有一百多人,一個一個去抓 ,抓一百個人要動員多少部隊去抓? 抓來的一般百姓要經過訓練才有用途,訓練期間還要防止逃跑,當時許多部隊長靠吃「空缺」-----以少報多來「自肥」或彌補經費之不足,抓來的兵誰付薪水?此種情形已與軍閥時代軍頭以少報多,靠做買賣,靠種鴉片自籌軍費情況已大不相同。

管管被抓的質疑

一九四九大江大海這本書,作者與管管對話非常感人,但是管管的說法令人質疑,其一抓兵是違法的事,管管逃掉了,抓者卻窮追不捨而且開槍,當時中國統一已經超過十年,軍隊逐漸國家化,軍隊武器補給除靠中央外,還須民間透過縣市政府協助解決住宿飲水、糧食等問題,如軍紀不佳者,縣市政府常有上告中央者,如湯恩伯十三軍駐河南軍紀不佳,河南透過民意代表就多次狀告中央。管管的情形類似圍捕逃犯,實在離譜,又管管被抓後竟有人通知母親,母親過來送饅頭銀元,更不像抓兵。管管的情況很可能是:管管被造冊徵兵,而被徵兵者集體拒絕入伍,當地鄉、鎮、區長配合軍方抓人,因管管當時才十七歲,可能沒受什麼教育,根本不知有徵兵這回事,所以逃跑,所以被抓。

從史料中瞭解軍隊如何解決兵源問題

在實行徵兵制前,各地方部隊多在家鄉農村招募軍人,軍官則來自中國早期的軍官學校,如保定軍校、雲南講武堂等,部份來自日本士官學校,清末民初北方農村因為連年戰亂而經常欠收,農民生計困難,許多窮苦人家子弟自願當兵,軍閥內戰期間除了自行招募,大規模擴充實力靠收編戰俘、收編士匪,突擊繳械而吃掉友軍等途徑。

南京政府成立以後,開始實行徵兵制,除少數半獨立之省區外,部隊之兵源多靠中央供應。如兩次淞滬戰役國軍損失慘重,一個師上前線守一個星期到十天,平均傷亡幾達一半,戰鬥力大減。部隊多半調到後方整補。如民國二十六年淞滬會戰川軍郭汝楝率四十三軍(二二八來台平亂之整編二十一師之前身)參加戰鬥,所部精銳損耗殆盡,殘部撤退到青浦整理,整理就緒又立刻奉命趕赴淞江之米市渡擔任警戒,後來又參加馬當戰役,戰鬥部隊至此傷亡殆盡,後來由中央補充兵源重新裝備,自此納入中央軍,二十六年到江西武寧整補。

又如淞滬會戰時孫元良率領之八十八師在淞滬戰役,同樣損失慘重,前後補充五次共四千多名新兵。除此以外,劉玉璋、蕭逸肅、衍茂恩、劉汝明、胡璉等許多將領的回憶錄都有大戰之後中央大量補充兵源之紀錄。

推動兵役法

兵役法的推動一方面是政府現代化的一環,一方面感受到外患的壓力,政府深知中日遲早一戰,非實行徵兵制,否則將有亡國之虞,兵役法標榜平等、平均、平允等三原則。初期兵役法並未規定成年男子每人皆要當兵,而採每戶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制,同時學生、公務員、和尚等皆可免兵役。

兵役法之頒布:

民國二十二年頒布兵役法仿日本制度實行徵兵制。

民國二十四年軍政部下設兵役科。

民國二十六年擴大兵役司。

民國二十八年更擴編為兵役署。

民國三十三年改為兵役部直屬軍委會。

民國三十四年改回兵役署。

民國三十五年改名役局。

政府公布兵役法的同時在軍中設團管區、師管區、地方縣、市政府設兵役科。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徵兵役法正式實施,初期以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河北、安徽六省開始以後陸續實施,民國二十六年全國劃分八個師管區,每師管區下設數個團管區、師管區,設數個徵兵事務處,共設二百四十處,每處下轄兩縣。後改軍、師、團管區三級制、民國二十七年共增加為十二個軍管區,三十五個師管區,一百三十三個團管區,民國三十年改為軍、師二級制。

役政推動的阻力與困難

除了知識程度較低之國民及傳統「好男不當兵」的傳統觀念影響,勇於逃兵外,使推動兵役法難以貫徹外,尚有下列問題增加推動兵役法的困難:

一、地方自治、保甲組織不健全,經費不足,基層幹部水準差。

二、地方戶政不健全,民國二十年公布戶籍法,二十三年公布實施細則,戶政問題涉及地方選舉、徵兵、養老、救災、治匪,推行時間短諸多弊端,尚待訓練、改正。抗日戰爭突然爆發,從事地方自治人員配合不佳。

三、軍政與民政法令權責之區分、配合、聯擊皆不順暢。

蔣介石對役政的努力

蔣介石深知以日本武力之強,中國之弱,對抗日軍非有龐大兵源不可,所以對役政非常重視,分別於民國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主持兵役公議,召集軍政役政幹部訓示如下:

一、兵役法之研議要重視社會環境。

二、各縣市舉行,兵役會議,研究革新方案。

三、強化各地方保甲功能,配合徵兵。四、兵役務必熟習法規。

民國三十一年十月六日,四屆兵役會議蔣訓示:

一、研究改進相關法規。

二、禁止綑綁新兵,不可視新兵如囚犯。

三、各國民黨黨部協助役政之推行。

四、改善新兵食衣住行防止新兵逃亡。

民國三十一年十月八日,兵役會議訓示重點:

一、抗日,國軍以血肉之軀對抗日軍,國軍犧牲慘重,兵役制度是否成功是抗日勝敗之關鍵。勉勵役政工作者。

二、兵役人員應注意:1.業務聯擊。2.國民日會:廣事宣傳,改變民眾心理。

三、優待軍眷,撫慰傷兵,保障遺族。

從以上蔣親自參加之役政會議可知蔣對役政之重視,以及對役政問題之深入,民國三十三年並槍斃當時因役政不良及涉嫌貪污之兵役署署長程澤潤中將。

蔣在抗戰後期,深知兵役問題不單是制度問題,而是文化問題,所以要從宣傳著手。民國三十二年號召知識份子從軍,從民國三十二年到三十三年十一月高中以上知識份子從軍者達四萬七千人,配以最新之武器,訓練成精銳之師補充了緬甸遠征軍的折損。

民國三十四年蔣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知識青年響應而從軍者達十五萬二千人。這兩件事寫下中國知識青年勇赴國難最光榮的記錄。

推動兵役法之成效評估

因為以上原因兵役法之執行一直到大陸淪陷都不上軌道,其中逃兵問題最為嚴重,大都市之青年或冒充學生,或冒充低層公務員或買人頭頂替,服兵役比例很低,服兵役者多為農村子弟。終抗戰八年共徵兵壹千餘萬,逃亡者約佔十分之一。逃兵數字之高令人震驚,逃亡達數百萬人之眾,但是我們從口述歷史、回憶錄、文學作品幾乎看不到有關逃兵的記載。因為在當時中國是一個開始現代化的政府,役政跟司法、教育、交通一樣,都在建立制度的草創階段,對逃兵無力一一追究,故少官方記載,而逃兵究竟不是光榮的事,逃兵者不會自己承認,故口述歷史、回憶錄、文學作品也看不到有關逃兵的記述。

推行兵役法、實行徵兵制,是抗日戰爭能支持八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推動兵役法不順暢的主要原因不能單純的歸咎於「國民黨貪污腐敗」,推動兵役法是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關係整個民族的存亡,在當時國民平均文化水準落後的情況下,政府面臨的最大困擾是逃兵,八年來逃兵人數達數百萬之多,以當時中國人口之多,參軍之國民與同時期許多國家相比,我們服兵役者佔總人口(以四億五千萬計)的百分之零點四,比日本百分之壹點三、美國百分之貳點四、英國百分之壹點四、蘇俄百分之參、德國百分之參點八都要少。設想當年不實行徵兵制,以日軍之強,國軍犧牲之重,何來兵源抵抗強冦八年之久 ?當時以一個剛剛統一,開始進行現代化的政府,排除萬難推行徵兵制,使中國免於淪亡,徵兵制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成就與重要性都值得重新評估。

結語

「抓兵」長久以來是國民黨的「罪狀」之一,但是歷史的真相與傳說竟然相去如此之遠。為史者不慎乎?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wu0211&aid=3878966

 回應文章

yjj007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老大哥您讀過〞秦德純回憶錄〞嗎?
2010/03/24 08:04
1.秦德純回憶錄(傳記文學社)有一段講得很隱晦
時任國防部次長的秦君,都對自己主管徵兵的任務感到懊悔

黃仁宇在他的書中(如未記錯,應是〞地北天南敘古今〞(時報))也提到過這碼子事

2.秦德純回憶錄內有一小段說到七一三山東煙台聯合中學事件,一樣也講得很隱晦

3.小可的yahoo帳號是yuri8019,先前有留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