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外大學社經營特色之道
2013/12/12 23:39:02瀏覽382|回應0|推薦2

2013.10.12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劉志偉

伴隨著轉企改制的深入,幾年來大學出版社這一群體在生產力、競爭力、創造力上的成長有目共睹。背靠高校資源的基礎上,如何制定自身的發展規劃、釋放出版能量,創建新型的營運機制和運作模式,使出版社成為真正的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已經成為了眾多業內同仁的共識。儘管大學社陸續完成形式上的轉企改制,但來自業界內外的挑戰仍不可回避:一方面區域性的集團化限制了大學出版社的生長,許多大學出版社的輻射面狹小、影響力有限,只是在其所在地「單打獨鬥」,較難憑藉自身的產品闖入外省市市場。一些出版集團的組建,也加劇了地方教育出版社和眾多大學出版社的競爭局面。另一方面,當前大學出版社主攻的教育領域和學術領域,其市場本身仍存在一定缺陷,譬如教材教輔的無序、學術評審的失範等,都不利於身處其間的大學出版社的良性發展。而大學出版社正在嘗試進入的大眾領域,卻又存在重複出版、惡性競爭的頑疾,其對大眾市場的出版規律把握遠沒有想像中的如意。認清這樣的現狀刻不容緩,國內的大學出版社或許應該先從 「認識自己」開始——轉企改制以後,大學出版社的定位在哪裡、方向在哪邊,什麼樣的發展策略更適合自己,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更具備潛力?既要明確大學出版社的家底與實力,也要釐清自己的思路和需求。正確的市場定位與出版定位,方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學界經常會討論「中國的大學與國外的大學差距到底有多大?」。反觀業界,國內的大學出版社之中,就出版品質與學術影響兩個方面而言,能夠與劍橋大學出版 社、牛津大學出版社這樣的名社並肩的還寥寥無幾,這也著實反映出國內的大學出版社的國際影響力建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的大學出版社可以向國外的 大學出版社借鑑與學習什麼?」這或許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此次特地總結歸納了一些海外大學出版社的發展特點和布局策略,希望可以 給更多的讀者帶來啟發和思考。

特色1:「非營利機構」定位服務學界
康乃爾大學出版社創立於1869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開辦於1878年,芝加哥大學創辦於1891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建立於1913等等,許多美國的大學出版社都擁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也讓許多業內同仁感到意外的是,這些「百年老店」竟然一直如此「與世無爭」、「默默無聞」,甚至許多還面臨著生存危機。主要是因為美國大學出版社整體來講都屬於小型出版機構,像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約200種,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約300種,耶魯大學出版社每年約出版400種圖書,這在美國大學出版社中已經屬於相當有規模的數字了。更多的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新書不過百種,甚至十幾種。因此,我們也不難想見,為什麼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的那些大學出版社的展位面積是那樣的局促,歸根結底還是品種稀少的緣故。

不同於當前國內的大學出版社的市場主體定位,美國的大學出版社被其政府定位為「非營利機構」。美國大學出版社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基金會的資助、政府機構(主要是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的採購和私人捐贈(多半是針對某單本圖書的捐贈),另一部分才是市場銷售收入。因此美國的大學出版社大多數都是虧損經營,虧損面在90%左右;贏利的出版社也多在某個年份贏利。然而,美國的大學對自家辦的出版社卻都有虧損補貼政策,以確保出版社能夠正常開展經營活動,保證學術出版的順利開展。這一點尤為值得我們的學習。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的創辦者丹尼爾‧科伊特‧基爾曼提到「於大學而言,推進知識發展並且將知識不僅在那些可以每天聆聽講座的人中間傳播——而且在更大更寬範圍的人們中間傳播,這是它最高尚的職責之一」。這一大學出版宗旨向來為美國的大學出版社所重視。毋庸置疑,國內的大學出版也遵循了這一理念,特別是大學出版社占據中國學術出版絕對地位的事實有目共睹。只是國內的大學出版社在肩負學術職責以外,還承擔了對市場與利潤的訴求,這種鮮明的特色使得我們的大學出版社面臨更大的壓力與挑戰。

宣導學術和謀求效益——魚和熊掌如何兼得?在遭遇了北美學術出版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後,史丹佛大學出版社在近幾年進行了轉型,從一個只出版學術著作的出版社轉變為參與到職業人士讀物出版商的行列,並且在成功盈利之後,以盈利的資金來繼續維持學術圖書的出版需要。此外,隨著商業出版公司逐步放棄一些不賺錢的圖書出版,不少大學出版社又發現了新的圖書出版選題,如一些地方文化、經濟或歷史類圖書。近些年來,又掀起對世界研究的出版熱,如索馬里問題、墨西哥問題、伊拉克問題和朝鮮問題。美國大學出版社歸納起來,是強調大學出版社與社會的關係、大學出版社與學術的關係,以及大學出版社在大學社區裡的地位,這些舉措無疑都會反作用促進大學出版社與自身背後高校的發展的。

反觀國內,這是業界不可回避的問題,但並非是不可解決的問題。或許國內的高校應當效仿美國的大學,積極協力學術出版工作,譬如每年專門規劃出一部分經費用於學術出版,或者適當減免大學出版社上繳的利潤所得,緩解經濟壓力。大學出版社還可以積極推進社會上的組織機構創辦學術出版基金,以滿足當前的學術出版需求。

當然,大學出版社自身也可以主動在校園內外籌款,推進學術出版建設。像美國的大學出版社就進行各種款項籌集,美國人文學科基金會更是提供了富有挑戰性的資助方式,譬如大學出版社自己每籌集到4美元,它就配套提供1美元資助。有些大學出版社就動員整個大學籌集,以建立一定量的基金,從而成功地獲得了不少的美國人文學科基金會資助。顯然這些做法對於國內的大學出版社來講還非常新鮮,而如何謀求「宣導學術」和「謀求效益」共生共存恐怕還有許多路要走。

特色2:高校資源協力選題評審
許多海外大學出版社都在依託學校資源的基礎上,借助學校和董事會、監事會力量,在破解行業困局、謀求特色發展的同時,明確長遠的發展目標。從策劃、審稿到經營業務的部署,均給予適當的指導,在盤活高校可利用資源上頗為值得國內大學出版社的借鑑。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和大多數美國大學出版社不同,它的所有權不屬於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大學也不給出版社提供財政上的支持。出版社從成立至今都是由私人擁有和控制。但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一直和普林斯頓大學保持密切關係。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從大學教師中指派人員組成出版社的5人編輯委員會,對出版社要出版的書稿負有生殺大權,而出版社的15位董事會成員中有9位必須與普林斯頓大學有關係。在出版流程上,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專職編輯負責組稿約稿,接著將書稿先交由非出版社或普林斯頓大學的專家審查,然後才交由該社的編輯委員會討論通過。歷經一番嚴格的評審之後,通過後的書稿再進入常規的出版流程。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的董事會成員由加州大學的教職人員、社外出版界專家和社會活動家組成。董事會主要負責出版社的財政收支管理,譬如籌款活動和分配來自慈善捐款投資收入的出版經費。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由20名大學教職人員組成,代表加州大學全部9個校區,該委員會負責審定出版社的所有出版專案;史丹佛大學的教師中有不少人也受大學委派或出版社邀請參加出版社的編輯委員會、擔任顧問、叢書編輯或同行評審。史丹佛大學出版社(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還配合大學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採取相關舉措,譬如出版一系列本來無法獲得出版的、高度專業化但通過了同行評審的研究成果以及主要外語語種的重要文獻的翻譯版本,形成與大學的學術互動。

大學監管大學出版社的出版內容與出版流程,這一現象屢見不鮮。相似的還有牛津大學出版社,它受一個大學委員會控制,其執行主席由大學副校長兼任,委員均是從牛津大學教職員當中委任。委員會負責確立出版方向、制訂政策,任命管理人員。除了學校放假期間,委員會每兩週召開一次例會,對編輯部上報的選題進行審核。任何計畫出版的新書必須先提交委員會審批,其對出版的內容和品質則有相應的規定。有時還需要作者提交相關的圖書提案,並邀請作者本身親身參加選題會議。一旦提案通過,組稿編輯代表出版社與作者簽訂合約,兩者共同工作,直到書稿完成。此外,個別委員需要與出版社的編輯保持緊密聯繫,就其學術專長提供必要的協助。編輯再與作者討論意見,並作適當修改。如是這般,方才定稿。邀請牛津大學的專家作為評審,正是其重要的出版政策,也是牛津的學術出版可以享有盛譽的重要原因。這一點也很值得國內的大學出版社的借鑑學習。

特色3:學科優勢轉化出版優勢
高校的學科優勢轉化為出版優勢是海外大學出版社的另一特色。以耶魯大學為例,它共有13個專業學院,特別是眾多一流的人文科學系和人文科學研究計畫享譽國際。耶魯大學出版社的出版領域因而也集中在人文學科,主要出版領域如中世紀及文藝復興研究、美國歷史、英國歷史、西歐現代史、藝術、建築、教育學、法律、文學、哲學、政治學、宗教、猶太問題研究、斯拉夫研究等,其中有名的系列圖書包括「耶魯聖經」 (The Anchor Yale Bible Series)、「注釋版莎士比亞」(The Annotated Shakespeare)、「反思西方傳統」 (Rethinking the Western Tradition)、「喬納森‧愛德華茲著作」(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Series)、「耶魯版山繆‧詹森著作」(The Yal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Samuel Johnson)、「耶魯戲劇」(Yale Drama Series)、「耶魯青年詩人」(Yale Series of Younger Poets)。

像麻省理工學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學在世界上享有極佳的聲譽,其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語言學也同樣優秀。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重點圖書系列也多圍繞於此。建築方面就分為建築史、批評和理論、景觀建築、現代建築、城市規劃五大板塊,其中有不少著作都被國際上的建築學院包括電腦科學與智慧系統(Computer Science and Intelligent Systems),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博弈論與建模(Game Theory & Modeling),電腦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在內都是其部署出版的重點領域或系列,與麻省理工學院本身的優秀學科相輔相成。

哈佛商學院出版社是哈佛大學旗下兩家出版社之一。哈佛商學院以培養企業人才而著稱,可謂是企業家的西點軍校。哈佛商學院出版社在轉變學科優勢為出版優勢上自然也不例外。《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是自1922年起,由哈佛商學院集結專家、教授,一直致力於創造和傳播最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並針對管理事務的研究而出版的專業雜誌。目前《哈佛商業評論》在全球有250,000本的發行量、11個版本的授權。而且,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大量「商業實例」以為哈佛教學改革和創新,即案例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正是憑藉這樣的資源優勢,哈佛商學院出版社能夠不斷地向全球讀者提供不斷更新的哈佛案例,進而確立了在案例出版領域的領導地位。

除了圍繞學科優勢的出版之外,還有許多的特色出版。例如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Birds and Natural History)系列,出版了百餘種鳥類學、昆蟲學和自然史相關的著作,紐約大學出版社的Library of Arabic Literature系列,專攻阿拉伯文學。還有密歇根大學出版社,該大學的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從1961年起就以其古代和當代中國學術研究著稱,出版專題因此也涵蓋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研究,像Film Guides for Students of Chinese、Michigan Abstract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Works on Chinese History、Michigan Classics in Chinese Studies、Michigan Monographs in Chinese Studies等系列都屬於這種情況。

特色4:緊隨數位創新出版前沿
海外的大學出版社,儘管歷史悠久,但絕不固步自封,它們中的很多人都走在數位出版創新領域的前沿。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早在1990年,就製作出電子版的《簡明哥倫比亞百科全書》(The Concise Columbia Encyclopedia)。此後,又相繼推出「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線上」(Columbia International Affairs Online)、「格蘭傑詩歌線上」(The Columbia Granger's World of Poetry Online)、「哥倫比亞世界地名索引」(The Columbia Gazetteer of the World)等。

劍橋大學出版社在1997年,為每本圖書建立了電子檔案,從再版書目中選出重點圖書做成電子書,使得6,000多種絕版圖書獲得重生。它從愛爾蘭數位軟體公司Atomic Assets手中收購了國際學習框架(Global Grid for Learning),它是最早被圖書館、教育工作者和博物館使用的數位教育線上交流平臺。之前,劍橋大學出版社還擁有名為「Cambridge Books Online」的電子書資料庫,提供按主題分類的電子書。並在其基礎上,開發了面向圖書館用戶推出數位內容資源平臺「大學出版線上」(University Publishing Online)。此外,劍橋大學出版社還構建起了複雜精妙的數位控制平臺,像作者資料資料庫、作者合約資料庫、市場銷售預測資料庫、電子內容資料庫、庫存管理系統、訂單管理系統和銷售追蹤系統等197種資訊管理系統。據了解,近些年來,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數位業務成長速度也明顯快於傳統業務,至少有20%的以上的收入是來自於數位出版。

不僅僅是固有的數位出版,在傳統的出版優勢上,劍橋大學出版社同樣在積極推進數位化的工作。在出版業務重新洗牌之後,劍橋的學術、英語教學(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和學校教材三者的策略部署裡面,英語教學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一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進行的專業出版業務也有了數位出版的鼎力支援。譬如劍橋大學出版社就專門設有劍橋英語的專業網站,裡面還區分為Teacherzones和Studentzones等板塊,以便服務不同的教師和學生群體。為整合所有資源,目前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所有英語語言教學及教育出版的活動都統一在劍橋學習這一品牌下進行。利用現有在英語語言教學和教育出版領域的巨大資源,輔以Cambridge-Hitachi開發的電子產品。

「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作為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數位出版專案,其中包含了許多大部頭詞典和參考書,例如「牛津英語詞典線上」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牛津藝術線上」(Oxford Art Online)、「牛津民族傳記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牛津參考書架」(Oxford Reference Shelf)、 「牛津健康計畫」(Oxford Health Plans)等,並在去年成功上線「牛津經典著作線上」 (Oxford Scholarly Editions Online),為廣大師生的科研、教學提供可靠的第一手參考資源,提供各種線上工具以全新方式審視這些經典著作。不僅僅是構建數位出版平臺,牛津大學出版社還與谷歌學術、谷歌圖書進行項目合作,為自身的產品提供預覽和下載的服務。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也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圖書館合作開發的一個全文電子期刊服務系統——「繆斯專案」(Project MUSE),提供超過120個出版社的500餘種期刊,並且 每年都在不斷增加新刊,其收錄期刊的學科重點主要圍繞於文學、歷史、地域研究、政治和政策研究、電影戲劇和表演藝術等。此外,哈佛商學院出版社還推出了哈佛網路課程(e-learning Harvard Business for Educators)這一集視頻、音頻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網路學習工具。

特色5:學術期刊經營夯實根基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研究論文的主要載體,其在海外大學出版社群體中已經擁有了成熟的評審、出版機制。學術期刊的品質又直接反映了其身後的出版機構、學術機構的治學能力與治學態度。

在19世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就先後擁有了數學教授詹姆斯‧約瑟夫‧希爾維斯特(James Joseph Sylvester)、化學教授雷姆森雷‧姆森(Ira Remsen)、語言學教授吉爾德斯利夫(Basil Lanneau Gildersleeve)創辦的數學、化學和語言學學術期刊,早期學術期刊陣營的建設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在日後的發展打下 了良好的經營根基。此外像《大海獸:麥爾維爾研究雜誌》(Leviathan: A Journal of Melville Studies)、《古代晚期雜誌》(Journal of Late Antiquity)、《戲劇學刊》(Theatre Journal)、《美國歷史書評》(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作為當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的著名刊物,也為約翰‧霍普 金斯大學的學科建設贏得了聲望。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刊物也有近50種,涉及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教育學、生物學、醫學、物理學等多種學科。創刊於1895年的《美國社會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是社會學領域的最早的一本學術刊物。到了2004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所有刊物都可以提供線上閱讀。

劍橋大學出版社以專業權威的自然科學和國際領先的人文社科類期刊而聞名世界。同時劍橋大學出版社和眾多世界知名的學協會保持著合作關係。譬如英國皇家國際關係學會(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美國生理學會(Physiological Society)、歐洲社會人類學家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Anthropologists)、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國際蛋白質學會(Protein Society)等學術組織。

在自然科學方面,劍橋大學出版社擁有學術期刊105種,其中63%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收錄。其中以數學、環境與保護生物學、農業、神經學與心理學見長。《行為與大腦科學》(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和《導航學雜誌》(Journal of Navigation,航運工程)是所在學科排名第一的期刊,此外《雷射與粒子束》(Laser and Particle Beams),《流體力學雜誌》(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和《生物物理學季評》(Quarterly Reviews of Biophysics)也都是所在學科的翹楚;在人文社會學方面,劍橋大學出版社擁有學術期刊133種,其中27%的期刊被SCI或SSCI收錄。其中以地域研究、歷史、政治學和語言學見長。《美國政治學評論》(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APSR)和《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是所在學科排名第一的期刊,此外《今日英語》(English Today)、《語言學期刊》(Journal of Linguistics)等都是在中國非常受歡迎的期刊。

相較於此,國內的大學出版社在學術期刊的建設上還有著明顯的不足。尤其是在使用量化標準的機制上還有諸多不完善,難以形成有效的學術成果影響因數評估機 制,為學術期刊的良性發展帶來一定的阻力。此外,數位化學術期刊現在還是一張白紙,如果能以此為基點,對結構布局以及整個體系、分布、運作、傳播進行頂層設計,大學出版社的學術期刊改革也能看到希望所在。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989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