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時代》週刊專欄作家抄襲風波
2012/09/26 00:24:25瀏覽259|回應0|推薦2
2012.8.7  南方人物週刊

stealing

110個單詞值多少錢?拿過稿費的通常心裡有數。一字千金雖是小概率事件,用來描述法里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的損失卻遠遠不夠。810,這位美國明星媒體人承認在替《時代》週刊寫的一篇專欄中,抄襲(stealing)了《紐約客》另一篇專欄的一段文字(總共110個單詞)。隨後,《時代》宣布「封殺」扎卡里亞一個月,CNN也決定暫時取消他在黃金時段主持的熱播節目《法里德扎卡里亞的環球公共廣場》。

一夜之間,扎卡里亞失去了發聲和露臉的左膀右臂,遭遇從業20年以來的最大信任危機。

一週後,調查結果出來,《時代》稱「抄襲」只是「無心之失」,CNN則在仔細回溯扎卡里亞的節目和部落格後稱「找不到任何繼續關他禁閉的理由」。

儘管復職指日可待,但在經歷了「抄襲門」之後,扎卡里亞的公眾形象能否如他的西服般平整光鮮,成了一個問號。

「我犯下了一個可怕的錯誤」

最先捅出扎卡里亞抄襲的是部落格網站NewsBusters,有網友貼出了兩篇文章的相似段落,其中,《紐約客》專欄作者、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吉爾萊波雷(Jill Lepore)用100個單詞概括了另一本著作中對美國槍支管制歷史的梳理,比如1813年肯塔基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通過了禁止攜帶隱藏式武器的法律,其他州隨後紛紛效仿。萊波雷教授啃了一本書,嚼一嚼後,吐出了一些事實論據,不料經過「頭道加工」的產品稍作改動又出現在扎卡里亞的專欄文章中,除非兩人心心相印到不僅讀同一本書,還在同一頁的同一位置做了相同的標注,否則就是扎卡里亞利用萊波雷教授的文字製造了自己讀過原著的假像。

扎卡里亞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在道歉聲明中說:

「向我指出問題的記者們是對的。我犯下一個可怕的錯誤。這是一次嚴重的過失,責任完全在我本人。我毫無保留地向原作者、《時代》的編輯和我的讀者致歉。」

並非所有讀者都買賬。有人甚至懷疑扎卡里亞的專欄一開始就不是他本人寫的,原因是他怎麼可以在這麼忙的同時保持文字高產,再加上「抄襲」這類低級錯誤很難安在一位先後畢業於耶魯和哈佛的優等生頭上,扎卡里亞背後有一批寫手就成了「合情合理」的推測,於是,一切變得順理成章,被指抄襲的專欄出自一個不懂規矩的新人之手。

stealing01

新賬舊賬一塊算

恐怕扎卡里亞也相信,如果存在檢測文章相似度的工具,他的每一篇文章都難逃被檢測的命運,因為他實在太成功了。

扎卡里亞1964年出生在印度孟買的一個上層穆斯林家庭,父親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母親曾是《印度時報》的編輯。在家庭的影響下,從小接觸大量西方文化的他先後在耶魯和哈佛深造,師從政治學大師塞繆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和史丹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1992年,在取得博士學位的前一年,28歲的扎卡里亞就坐上了《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主編的位置。

真正讓他聲名鵲起的是「911」後《新聞週刊》的封面文章《他們為何憎恨我們》,作為一個實現了「美國夢」的印裔穆斯林,扎卡里亞的觀點具備先天的說服力優勢。

不僅前國務卿萊斯稱讚他「熟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歐巴馬在競選期間也隨身攜帶他的《後美國時代的世界》。但名氣所帶來的關注中既有鮮花,也有臭雞蛋。

「抄襲門」後,《大西洋月刊》記者傑佛瑞戈德堡與扎卡里亞進行了一場郵件交鋒。起因是《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媒體披露,早在2009年,扎卡里亞就在文章中「借用」了戈德堡文章中的兩句引語,並且沒有提到後者。此事令堅持「盜用引語是新聞原罪」的戈德堡憤怒不已,更讓他無法接受的是,扎卡里亞在回覆他的郵件中稱:「隨便翻翻那些有影響力的刊物,沒有多少文章是拿了別人採訪到的引語還提作者名字的。」他還不忘拿自己說事,「我每週日對話重量級人物,接下來的一週這些對話內容經常出現在報紙、雜誌和部落格文章中,許多時候我的名字並不會出現。」

眼扎卡里亞的防衛火力十足,戈德堡的鬥志也瞬間被激發出來,他特意拜訪了一位新聞學博士,並借博士之口說出了自己一直想說的話:「盜用引語和剽竊一樣,是對讀者的犯罪。讀者有權知道每一句引語出自誰口,由誰最先記錄,這是高品質資訊的標誌。」

到底抄沒抄?

「抄襲門」該如何定性?是徹頭徹尾的剽竊?還是曖昧的「無心之失」?新聞圈的討論與反思並未隨著扎卡里亞的復出而停止,有人忙著搜集他一貫「順手牽羊」的證據,也有人斷言「扎卡里亞無罪」。

在美國新聞網站「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最近一篇專欄中,《媒體神話》一書的作者、記者愛德華傑伊愛潑斯坦就直言,扎卡里亞無需道歉。

「沒錯,扎卡里亞引用了亞當溫可勒教授書中的核心觀點,但引用不該升級為盜用,因為亞當溫可勒的大名赫然出現在段落的開頭。爭議源於兩位專欄作者汲取了同一本書的養分,如果這也算抄襲的話,那麼接下來借鑑這本書的人難道需要一一列出吉爾萊波雷、法里德扎卡里亞的名字?我相信就算他們這麼做了,編輯也會毫不猶豫刪掉的。」

無論抄沒抄,針對公眾人物扎卡里亞的這番折騰頗有價值,至少編輯記者們腦子裡的那根「倫理之弦」繃得比原來緊了。

當記者保羅法希在《華盛頓郵報》的網站上揭發扎卡里亞2008年的暢銷書中同樣未注明出處使用英代爾總裁的原話後,很快,編輯因發布這篇事實有誤的文章作了致歉聲明:

「事實上,扎卡里亞在書的不同版本中都作了出處說明,《郵報》有責任事前查閱這些書,從而制止文章的發布,我們為此感到愧疚,並向扎卡里亞先生道歉。」

撲面而來的責難、力挺和道歉,證明扎卡里亞短時間內很難從「抄襲門」中脫身。這不,又有「好事」的同學向他發問了:「扎卡里亞先生,您怎麼解釋在耶魯大學和杜克大學的演講幾乎一模一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689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