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論期刊編校差錯的原因及對策
2012/05/11 01:57:48瀏覽3442|回應0|推薦0

2012.3.20 中國出版/楊青  

editor works

近幾年來,新聞出版總署加大了對報刊編校品質的管理,從每年對有關報刊檢查的結果來看,報刊的編校品質堪憂,差錯現象令人觸目驚心,讀者戲稱為「無錯不成刊」。筆者從事期刊編輯工作多年,下面對期刊編校差錯的原因及對策作一探討。 

一、期刊編校差錯出現的原因

期刊出現編校差錯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與編輯的專業功底、文化素養和知識面有關,與編輯的責任心和職業素養有關,也與單位的辦公條件有關。筆者認為不管原因再多,都可歸納為下面三大原因。 

1.主觀原因

一是依賴心理。一些編輯在編校工作中責任心不強,工作態度不嚴肅、不認真,養成了拖拉的習慣。校對時,一旦有事就敷衍了事,一校沒有仔細看,甚至沒看完,草草收工,差錯改正不到位,就匆匆返廠,心想反正還有二校。二校時,又以同樣的心理對待,心想將差錯留給三校去處理也不遲。結果到了三校,時間往往來不及了。這樣,就把差錯永遠留在了校樣中而無可挽回。 

二是厭倦心理。一些編輯從事期刊工作的時間長了,漸漸失去了當初對編輯工作的新鮮感與光榮感,失去了當編輯的興趣,產生厭倦、疲乏的心理,這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高原」現象。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編輯的壓力在增大,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和挫折時,如現實待遇與心中期望形成的落差增大,就容易產生失落感。這些都促使編輯的心態趨向浮躁,提不起精神,不再把編輯工作當事業來追求,也靜不下心來競競業業地去工作。這種現象嚴重影響編輯的工作狀態,從而影響編校工作品質。目前,這種現象還有加大的趨勢。出現這種現象並不可怕,但是需要科學調整編輯的心態,否則會影響工作。 

2.客觀原因

人們從事某項工作的時間長了,就會在工作中形成各種定勢,定勢是指對活動的一種心理準備。心理學認為定勢是當前的活動受前面曾經從事的活動的影響,並傾向於前面活動的特點。定勢可讓編輯在編校工作中較快地完成視覺、知覺、思維的心理過程,但也容易使編輯的心理活動僵化,對編校工作形成干擾。 

一是視覺定勢。視覺就是物體的影像刺激視網膜所產生的感知,它是編校工作的起點,編輯依靠視覺來糾錯。視覺定勢是編校人員在多次注視與識別相似文字或圖像後形成的心理現象,它會對編校活動產生雙向影響。當引起視覺定勢的文字圖像差異較大時,它有利於編輯糾錯;但當引起視覺定勢的文字圖像差異較小時,就會讓編輯對差錯熟視無睹。漢語中有大量的形近字,一不留神,就會因為視覺定勢造成差錯。如︰報刊杜(社)、恩格期(斯)、地拉(位)、閤(閣)樓、 汨(汩)羅、範木(本)、榮(滎)陽、廷(延)誤、諷剌(刺)、遷徒(徙)、己(已)經、思(恩)情、風馳電摯(掣)、寒風恕(怒)號、鬆馳(弛)、扯淡(談)等等。這些都是期刊編校工作中經常出現的錯誤。 

二是思維定勢。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一種認識活動,它以視覺和知覺知識為基礎。思維定勢也叫思維定向,是由於多次運用同樣的思維方式而形成的,它使編輯容易產生自以為是的偏見心理現象,讓編輯在校對過程中缺乏思維的批判性。如把「安西」錯成「西安」,實際上甘肅省有一個縣叫「安西」;將「山清水秀」錯成「山青水秀」,以為「山」是「青」的、「水」才是「清」的;將「絳紫色」錯成「醬紫色」,以為說顏色就該用「醬」字;將「白雲生處有人家」錯成「白雲深處有人家」,以為「人家」就該在白雲很遠的地方;以及將「眯了眼」錯成「迷了眼」,將「贓款」錯成「髒款」,等等。 

三是顧此失彼。校對時有時改了錯別字,或核對了引文(查找資料需花費一定時間)後,就一溜而過,忽略或忘記了句子中的語病、大小寫、數字的用法、字母的寫法、標點符號的用法等。特別是當校樣中的差錯較多時,往往就有點應接不暇了。加上校對的時間一般比較緊,編輯的編校任務一般比較重,顧此失彼的現象因此時有發生。當刊物印出來後,編輯感到那些差錯自己一看就明白,完全有能力改正,怎麼當時自己就沒有看出來呢?筆者認為還是與原稿編輯不到位有關。 

3.根本原因

上面分析了期刊編校差錯出現的主客觀原因,這些問題只要在工作中加以注意,加強責任心,工作細心一點,都是容易解決的。若編輯在編校工作中總是錯誤不斷,出現錯誤較多時,這就要從根本上找原因了,這肯定是原稿編輯不到位。有些編輯由於責任心不強,加上工作量較大,形成了一種不良的習慣,對原稿編輯草草了事,把編輯工作中應該完成的事情隨意拖到校對來解決。如句子沒有完全疏通,引文也沒有仔細去核對,甚至還有錯別字,只是用校對軟體匆匆過一下,就上交二審。在二、三審中,領導按照責任劃分,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杜絕這些差錯。這樣的稿子進入校對程序,就會大大加重校對的工作量,肯定就會差錯不斷。這是造成差錯的根本原因。 

二、杜絕期刊編校差錯的對策

1.從抓原稿品質入手,把編稿當校對來看待

編校工作的每一道環節都有各自的目標和任務,要杜絕期刊差錯,必須從源頭抓起,這源頭就是原稿的編輯品質。這才是治本之策。審稿、編稿是期刊整個編輯出版工作的基礎,是編輯工作的重中之重,既體現編輯的選題企畫能力,也體現編輯的語言加工能力,是編輯工作中最需要花費心思和精力的地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消滅原稿中的差錯。出版家徐柏榮先生認為,現代編輯工作意義的編輯一詞,既包含有彙集、整理、編排的意思,又包含有審讀、修改、加工、注釋的意思。編輯加工的過程就是對稿件的優化過程,在編輯工作中不一定所有的來稿都需要修改,但可以說所有的擬用稿件都需要加工。因為,一篇稿件即使沒有錯誤、缺陷,也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諸如冗贅、空話、套話、廢話,或者生動性不夠,或者枝蔓過多,或者存在未說透、不全面的地方,以及語法、修辭、邏輯上的瑕疵等。稿件的品質是無止境的,所以編輯對稿件的加工也是無止境的。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差錯消滅在萌芽之中。要儘量做到不把差錯帶到校對中去,至少要把稿件中的語法、修辭、邏輯問題和引文的資料核實問題解決好。要把編稿當校對來對待。因為在編稿中時間相對要充裕得多,一旦進入校對階段,時間就會比較緊迫了,而且在校樣中改得太多已經不太方便,也易造成新的差錯。因此,編輯發稿時應該做到「齊、清、定」。 

2.消除校對的依賴心理,把每一校都當做終校來對待

目前的期刊普遍採取「編校合一」的形式,校對普遍實行的是「三校一讀一比」制度,一、二校的任務主要是消滅錄排差錯,三校以發現和質疑原稿錯訛 為主。「讀」就是在三校後主編對整期校樣統讀一遍。「比」就是對紅,在付印前編輯檢查一遍改過的地方(注︰用紅筆修改的地方)印刷廠是否改正過來了,原則上不再作新的改動。因此,在校對階段,一是要明確每一校的任務,一校、二校要把重點放在錄排差錯的檢查上,同時也把校對當成對原稿的一次再編輯,對稿件編輯的一次再完善。二是要採取嚴肅認真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一校,要把每一校都當做是終校來對待。切忌產生依賴心理,如一校依賴二校,二校依賴三校,總把希望寄託於下一校。每一校都是重要的,也是完全必要的。目前,期刊校對中出現了一種不良的現象,校對中還在改語病(語、修、邏的錯誤),核對引文資料更是一種普遍現象,而且二校比一校改動多,三校比二校改動多,甚至對紅了還在大量改動,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極易導致差錯的出現。 

3.充分利用網路的便利而不被網路錯誤所累

從理論上說,稿件內容的正確與語言的規範無誤是作者應該解決的問題,但由於作者知識的缺陷,資料的欠缺,責任心的某種缺失,都會導致差錯的出現。特別是當前社會轉型加快,人的心態浮躁,作者急功近利的心理日益明顯,加上網路的普及與便捷,很多作者的文章都是拼湊網上資料而成,絕大多數作者都喜歡利用網路查找資料,然後把資料直接複製到world文檔中,而網路上的資料沒有經過審核、校對環節,自由發表,錯誤百出。這樣,作者寫文章是方便了,卻大大加重了編輯的工作量。編輯一定要當好稿件的把關人。有一些編輯由於工作忙,責任心有所欠缺,也習慣於從網上來查找和核實稿件中的資料。這樣,就極易造成以訛傳訛的後果。筆者認為科學的做法是,編輯可以利用網路迅速查找稿件中資料的出處,然後再去找來相關文獻資料核對。利用網路搜索功能可以迅速查找到文獻資料的線索,這相比過去盲目地直接查找相關文獻來核對,既省事又省時。這樣,既充分利用了網路的便利又不被網上資料的錯誤所累。 

4.堅持編校三不看原則

校對是一件很細緻的工作,需要平和的心態,寧靜的心境,切忌心猿意馬,而要心無旁騖,這樣才能把校樣看好。因此,在校對中要堅持三不原則。一是心情煩悶時不看。每個人在工作中難免碰到不順心的事情,甚至各種打擊。出現這種情況時,不要急著看校樣,寧可慢一步,也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心態恢復寧靜後再看,既有利於提高效率,更有利於杜絕差錯。二是有同事串門時不要看。編輯工作彈性較大,平時免不了有同事來辦公室串串門,談論一些事情,切忌一邊與同事說話、聊天,一邊看校樣。這看起來似乎校對、談天兩不誤,其實這種做法危害極大,那些差錯極易從眼皮子底下溜過,因此校對要牢記一心不可二用的守則。三是上網時不看。有的人喜歡一邊上網一邊校對,如和網友一邊聊天一邊校對,或一邊在網上玩遊戲一邊校對。這是一種極不嚴肅、極不負責的做法,出現差錯是肯定無疑的。

如果能夠堅持以上四點,相信期刊編校工作中的差錯就會大大減少。 

參考文獻︰

[1] 《校對的學問──全國校對論文選集(三編)》,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7月第1版。

[2] 徐柏榮︰《期刊編輯學概論》,遼海出版社,20016月第2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644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