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9 00:27:41瀏覽2312|回應0|推薦1 | |
1995年第1期《亞洲風物》P16-17文 / 王振鐸 一種社會事業,反映在科學領域便是一門專業。每門專業大體要開展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基本理論研究;二是歷史發展研究;三是實踐應用研究。前兩部分屬基礎學科,後一部分屬應用學科,合起來稱之為「學術」。任何專業,倘使有學而無術,則脫離實際,沒有用處;倘使有術而無學,則缺乏目的性與自覺性。既有學又有術,既重學又重術,學與術密切結合。才能自覺把握所從事的專業活動規律,更好地開展工作,促進科學事業走向繁榮。 編輯學這門專業目前在實際工作中成績很大,有許多經驗需要科學地加以總結。編輯活動的歷史也很長,有不少優秀的傳統,特別是那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需要研究。當前編輯實踐中的許多新現象、新問題更需要編輯學去探討、去認識、去解決。總之,這個專業的實踐正在呼喚自己的理論,缺乏基礎理論的專業是不成熟的專業。呼喚理論,正是目前編輯學專業發展的需要。 加強編輯學的基礎理論建設,是當前整個編輯學專業建設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編輯學學術研究的一項主攻目標。近幾年,筆者在編輯和教學工作之餘,盡力涉獵有關編輯學理論方面的資料,從多方面思考編輯學基本理論問題,大體上形成了這麼一個思路,即編輯學的基礎理論應包括以下三條基本原理:第一、文化締構原理;第二、符號建模原理;第三、訊息傳播原理。一切編輯活動大體上都是以這三條原理為基礎的。這三條原理可以說概括了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 二、文化締構原理 文化締構原理是從社會精神文化的構成方面研究編輯活動而得出的一個規律性的結論。它也是編輯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編輯活動是一種頗有特性的社會精神文化活動。它貫穿在精神產品的創造、審辨、選擇、組合等有序化構成的整個過程中。在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連結著一個被稱為文化世界的領域,編輯作為一種活動,主要就活動在這個文化領域。它一方面將精神生產組織起來,將產品收集起來,經過審理、鑑別、選擇、核訂、重組、編序和排列。造成社會共有的文化結構;另一方面,又將這種文化結構借助特定的物質載體,製成文化媒介,傳播於社會。物質變精神離不開文化,精神變物質也離不開文化。編輯活動恰恰是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互相轉化、溝通的中間世界。它以物質世界為基礎。以精神世界為主導,締造著記載人類精神發展歷程的整個文化結構及其歷史。 當然,作為精神產品文化首先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進步的文化人、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各種專家學者,都是在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基礎上,進行精神文化產品的創造活動的。這些產品大都是帶有獨創性和首創性的,其特徵主要在於它是從無到有的初始發現或初始發明。屬於初創性質的活動。但是,一切初初草創的精神文化產品,都又帶有很大的個別性、分散性和不穩定性。只有當這些精神文化草創物,經過編輯締構,即經過分析,選擇與組合,編纂,經過類似電影蒙太奇那樣的分切與組接工作,才能凝結定型,形成社會的整體的和比較穩定的文化結構,才能納入某種媒體,被儲載、被積累、被傳播、被推廣,成為有價值的精神財富。迄今為止,編輯史上所有的圖書、報刊、影視等編輯實踐都在締構著自身的文化模式,同時又都在共同締構著總的文化結構系統──一個活生生的文化世界。其中不僅儲藏著人類自古迄今積累起來的全部文化成果,而且這些成果之間還能夠互相對比參照,滲透、結合,以各種方式、各種向度和在各種層面上實現著多種文化內容的傳播與交流。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文化是以語言、文字、圖像、音響等符號所表徵的各種訊息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知識等為精神內容,而又以承載著這些訊息符號的甲骨、金石、紙張、卡帶、螢幕、光碟等為物質媒體的東西。編輯活動便是編製這種文化結構、組成文化建築群落的創造性活動。比起那種始初的、原稿式的創作活動來,這是一種修訂複製的、綜合性的、配套組裝式的創造活動。如同磚、瓦、門、窗、預製板之類的部件屬於個體創造,而亭、台、樓、閣、廳、堂建築等屬於整體構造那樣。這兩種創造活動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歷史上那種重創作、輕編輯的習慣看法是不正確的。事實上,這兩種文化創造活動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後者以前者為始基。前者以後者為指歸。人類文化史的發展表明,後一種組合性文化構造較之前一種元件性文化創造將越來越顯示出其重大的系統功能和整體價值。一部大型系列圖書較之其中每一種書加起來的和意義更大。 三、符號建模原理 精神文化如果沒有符號就不可能存在,沒有符號指示,人類不可能記載和積累任何的文化成果。文化符號,不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圖像、音響等等,都是含有特定意義的,即包含某種思想的、感情的、或知識的、技術的內容,同時又有特定的形、聲、光、色等構成某種軟性物體結構。這種軟性物體結構,既可按一定的法則分解,又可按同樣的法則組合,就像語言文字,既可將一部分詞、字、按特定句法組成句子,又可按同樣的句法,解析這些句子。同樣,一些句子聯結起來,構成一個語篇,形成一種文化模式,但又可以解讀這種文體模式。從中接受其文本意義。譬如,可以用若干詞句寫成一首詩,也可以把一首詩解析開來,領略其意義。如此,才能藉以達到表示意義和傳播交流的目的,文化符號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軟性物質。它的主要功能是指物、表意和傳播、交流,而且,只有依託某種硬性物質作為符號載體。如甲骨、金石、布帛、紙張、膠捲、卡片、螢幕等等,才能實現其功能。所以,符號在其外在的硬體結構形態中,便又構成一定的媒體模式,如圖書、報紙、期刊、影視螢幕等等。 編輯活動,從符號學的視角來看,主要是應用種種符號來建造各種文體模式與媒體模式的活動。 首先是創建文體模式。 中國遠古典籍中,有誥、謨、記、詩等文體模式。我們可以從孔子編輯的六經中看到這些典範性的文體。所謂孔子「刪詩書定禮樂」、「刪」的主要是不合體制、不合禮法的作品;「定」的主要是文體模式。這些文體也可叫文本,是依據先王制禮作樂的體制,將文體加以定型,並傳播下去的。拿《詩經》來說,孔子不僅刪詩,而且按樂調將分出風、雅、頌三種文體。立體分類,依類編次,為後代詩作之模本、範例。漢代司馬遷編撰《史記》,創立了本紀、世家、表、傳、書、序等文體模式。梁昭明太子蕭統編輯《文選》時,將文與非文加以區別,立定賦、詩、歌、辭、詔、冊、教、表、書、啟、踐、檄、論、頌、贊、箴、銘、誄、碑、志等等文體模式。至於現代的文體模式就更多了。新聞有種種新聞文體模式。文字有種種文學文體模式,學術論著有學術論著的文體模式,影視螢幕又有影視螢幕的文體模式。所有這些模式都是經過編輯,才流行於世的。 其次是創建媒體模式。 當然,符號的文體模式,並不是由編輯所獨創的。其原著文本,主要是由作者創建的,編輯則是將這種文本模式進行加工肯定和傳播,使之成為社會流行的一種模式、範本。編輯在創建文體模式方面的貢獻,主要是鑑審、選擇和重新組合。若干文本一經重組,便形成一個系統整體,整體的功能大於其各個部分之和,文體的模式功能也大於該文體中一切文本自身的功能之和,這便是模式的功能。 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編輯的創造性活動,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在使用怎樣的媒體模式與傳播怎樣的訊息方面。特別是隨著近代訊息傳播的需要、報紙、期刊、廣播、電影、電視等傳媒的出現,使得編輯們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時間花費在媒體模式的創造上。不同性質、不同目的、不同事業、不同層次、不同傳播方式和不同傳播對象的媒體,要求在內容與形式、深度與廣度、速度與精度、時間與空間等各方面展示出獨立的媒體特色。編輯們沒有不為自己所從事的傳播媒體的特色而殫精竭慮的。一個報刊編輯部,主要精力用於報刊模式的建設上。電視節目的編輯們日夜奔忙,為的是如何使螢幕媒體模式更為新穎、完美、有效的傳播更豐富的視聽訊息。 四、訊息傳播原理 編輯活動產生於傳播資訊的需要,人類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不斷地採集各種資訊。並且將它們選擇加工成為必要的訊息、傳播給同類,從而協調思想和行為。訊息的傳播與交流,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生活內容。有話必需說出來,有文章必需寫出來。肚裡有絲,非吐不可!說出話來給人聽,寫出詩來給人讀,都是要傳播訊息,給人接受。那麼,怎樣傳播訊息?傳播什麼訊息?如何才能使人接受這些訊息?這一系列問題,就是編輯活動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採集資訊,並把資訊加工轉變成為訊息。訊息是經過選擇和整理,形成具有特定文體模式的資訊。應當說這主要是作者的任務,但是,將資訊轉變為訊息的過程,除了創作者的表現性和發現性工作之外,還有編輯的組織性締構性勞動。兩者往往集於一個過程,有時,甚至集於一人之身。在這裡,編輯的締構勞動主要表現在創作後期從傳播角度對訊息的審核、檢驗與對訊息文體的肯定。從古代圖書編撰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從現代報刊編輯與電視台編輯的工作程序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現象。 其次,對訊息成品進行選擇和加工,使之納入特定的傳播媒體。按照特定媒體模式的要求,對資訊加工,是編輯的一項特殊任務。例如報紙編輯,要選擇適合於報紙的通訊、消息、特寫、短論、圖片和廣告等,並將它們組編排列成各種版面。雜誌編輯則根據該種雜誌的特點選擇所需要的訊息,如文學雜誌選擇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構成文學刊物。圖書編輯則選擇適合自己出版的書稿,構成圖書媒體。 其三,傳播的目的、效果和方式,是編輯活動的多方面追求。編輯活動也像其他文化活動一樣有自己的目的性。編一部書,有編這書的目的;編一張報紙,有編這張報紙的目的;編一套電視節目當然也有編這套節目的目的。至於效果怎樣,這要由編輯的實際能力和工作水準來決定。但是,編輯所使用的傳播媒體與傳播方式,對傳播效果卻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首先,是傳播速度問題,現代傳速最快的媒體是電訊廣播,傳速最慢的媒體可能要算印刷書籍與圖片了。如果是新聞消息一類內容,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傳播給大眾,就要選用電訊廣播的方式;如果是系統的科學知識或大型的文學作品一類內容,就要從從容容,選用圖書的方式傳播給專門的讀者對象:如果是全方位的訊息,需要給人強烈的實際現場感,並激發廣大群眾迅速參與的報導,最好選用電視傳媒。這種綜合性傳媒可以既快、且全、更逼真、更有效地將訊息傳給廣大受眾。 其次,是傳播廣度問題。大量的自然、人文和社會訊息中,有些訊息是全部公眾都迫切需要的,那就要選用最大眾化的傳播媒體;有些訊息是部分公眾所需要的,那就當選用適合這部分公眾的傳媒;而另外一些訊息則是小部分人專門特需的,那就當選用專門的或特別的傳媒,以專業化的或特殊的方式傳播這種訊息。 在傳播廣度問題中,除了群眾面的廣狹之外,還有一個傳播地域的遠近問題。有的傳播方式,如電訊、電視可以一下子傳遍全世界,甚至傳遍太空。而另一些傳播方式如地方性報紙,有線廣播電視等,則只能傳播至某個區域。 其三,是傳播深度問題。科學性、系統性的知識資訊,要求持續地、深入地、精細地傳播給需受教育的對象,其方式就要有多種選擇。如電視教育節目與有關教科書的配合傳播,報刊與廣播的深度報導等內容就應與一般的新聞通訊、消息等適當區別。這是各種不同媒體的從業編輯們都十分熟悉的。 總之,編輯活動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實際編輯工作者們,無不在自覺地、半自覺地或不大自覺地遵循著這些規律,並以之規範自己的編輯行為。所謂編輯學基本原理,指的無非就是遵循編輯活動基本規律的原則性理論,也是各種編輯活動運行的客觀機制。我們不過是從編輯理論上對它們給予理解和認識,從而進行學術探討。希望與有志於編輯學建設的專家們、朋友們取得共識。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