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界期刊史
2006/01/21 21:43:12瀏覽1598|回應0|推薦2

李頻/於淑敏
撰稿


世界期刊萌生於
17世紀,長足發展於19世紀,在20世紀走向繁榮。1588-1598年,德國法蘭克福印刷商米夏埃爾艾青格爾每年印刷出版兩次刊載半年重大事件的文集《書市大事紀》,在春季與秋季舉行的法蘭克福書市上銷售。這份半年出版一次的出版物是世界上第一份有固定刊名的期刊。1665年,在法國高級官員科爾貝爾的支持下,法國著名的文學的科學期刊《學者雜誌》(1665-1792年)創刊。該刊首次在刊名中採用「期刊」(Journal)一詞,被許多專家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其宗旨為報導法國的國外出版的各類圖書,有圖書目錄性質。它創辦時是週刊,1724年改為月刊。1665 3月,英國皇家學會出版會刊《哲學會刊》(1665-),與法國的《學者雜誌》被公認為世界學術期刊的鼻祖。《哲學會刊》曾改名《皇家學會哲學會刊》,現名《皇家學會哲學會刊B輯:生物科學》,仍在出版。1731年,英國出版商愛德華凱夫(Edward Cave)創辦通俗性期刊《紳士雜誌》(The Gentleman's Magazine, 1731-1914),首次在刊名中使用「雜誌」(Magazine)一詞,題材廣泛,小品、詩歌、論文等體裁多樣。
---------------------------------------------
注:1.Magazine,該字起源於阿拉伯文Makhazin,是指倉庫或軍用品供應庫之意,在1731年時英國人愛德華.凱夫,才將Magazine用來指刊登論文和故事等的定期出版刊物。

2.英國第一份雜誌《評論》(The Review)誕生於1704年,創辦人是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美國雜誌的出現比英國晚37年,Andrew Bradford創辦了《美國雜誌》(The American Magazine)。能夠考證的第一本中文雜誌創刊於廣州,時間是1833年,刊名很怪,叫《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志》,中國第一本以「雜誌」名命的期刊《中外雜誌》1862年誕生於上海。

由於出刊的時間間隔較長,故在選擇題材、撰寫稿件、編輯及出版時間等亦有充裕的時間準備,致使雜誌版面精美、內容豐富,也可針對主題做深入的探討及報導,因此在深度、廣度及正確性上比起報紙而言,是具有較佳的優勢。

約二、三百年前的這一段期刊發展歷史,為後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它孕育了將要突飛猛進的當代期刊。

18世紀初期,英國出現了三種影響較大的隨筆期刊。1709年,愛爾蘭作家理查德史帝爾和英國詩人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仿效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的《評論》(1704-1713)雜誌風格,先後創辦《閒談者》(1709-1711),《旁觀者》(171-1712, 1714),前者主要刊登有關家庭和修養方面的高雅小品文,「寓妙語於說教,寓說教於妙語,銷路很好。《旁觀者》的期刊發行量達2萬份。隨後,隨筆期刊湧起熱潮。英國有《女閒談者》(1709-1710)和《女旁觀者》(1744-1746),法國有《法國旁觀者》(1722-1733),瑞士有《瑞士旁觀者》等。俄國第一個私人出版的雜誌是《工蜂》(1759),登載小品文及從英國《旁觀者》雜誌翻譯的文章。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模仿英國《旁觀者》創辦她的 期刊《雜錄》(1769-1770)。
-----------------------------------------------
注:1.《閒談者》,每週三期,每期一文。2.《旁觀者》日刊(1711-17121714)。兩刊性質相近,主要刊載小品、特寫、評論、報導。內容為家庭生活、個人修養、禮節等,意在提倡高尚趣味和社會道德觀念,具有明顯的教育啓蒙目的。《旁觀者》比《閒談者》在塑造人物方面已接近小說,每期都著意描繪一個「6人俱樂部」,刻劃了英國社會上六種中產階級人物,其中尤以鄉間士紳羅傑柯夫雷最著名。他虔誠、溫厚,是18世紀中產者所歡迎的人物。《旁觀者》除發表提倡道德教養的文章外,也刊登文學欣賞的文章,討論天才和審美等觀念。其中有18篇文章介紹彌爾頓的《失樂園》,解釋詩篇的美,提高讀者的鑒賞力。

美國《時代》(Time)週刊是當代西方世界最有影響、發行量最大的新聞週刊。當時,剛從耶魯大學畢業的布里頓哈頓的亨利魯斯敏銳地發現了期刊市場的 空間:「能與忙忙碌碌的人們,僅僅為了解消息所花的時間相一致的雜誌沒有一種」,於是在19233月創刊了《時代》週刊,表示要簡明扼要地、使人常常感興趣地,常常是幽默地提供一週的新聞。因創辦者相信「歷史由偉人創造」,該刊便每期以人物做封面。《時代》創刊號發行9,000份。第二年每期發行達7萬份。初創時,它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受過大學教育的青年人。後來品質逐漸提高,慢慢地被中上層社會所接受。其報導特點是對國際、國內重大事件提供背景材料,進行分析解釋。這種新聞報導不同於美國報紙的傳統的客觀報導,成為30年代流行起來的解釋性報導。《時代》雜誌的文章,主要是對一週新聞進行加工整理,綜合分析,補充材料,使之比報紙報導更有條理,更具深度。《時代》週刊被世界新聞界尊為「解釋性報導的先驅」。進入40年代,它已成為左右美國公眾輿論的新聞週刊。50-60年代是魯斯權力和威望的鼎盛時期,他一度被人們列為當時世界上七個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時代》週刊成功後,1933年創刊的《新聞週刊》(Newsweek)在編排和欄目上略同《時代》週刊,是美國三大新聞週刊之一,也是《時代》週刊最大的競爭者。1947年由德國人奧古斯丁創辦的《明鏡》,是從內容到形式都以美國《時代》週刊為藍本,經常以相當多的篇幅報導來自美國的新聞。《明鏡》是德國最大的新聞週刊。

1922年,美國出版商德韋華萊士(Dewitt Wallace德威特華萊斯)創辦32開書籍月刊《讀者文摘》,摘刊書報刊上的精華,其選稿標準上適用性和持久的興趣(讀者在一年後閱讀起來,仍 然很感興趣)、建設性。1939年,該刊發行量達到300萬份,開始出版英國版。目前,它仍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期刊。用19種語言在全球共發行近2,800萬冊。從1950年起,該刊幽雅出版《讀者文摘書摘本》,每年出版多冊。

《讀者文摘》也引起了許多模仿者,有人出版一般性文摘,有人出版專門性文摘,如《科學文摘》、《天主教文摘》、《黑人文摘》、《漫畫文摘》、《兒童文摘》、《社論文摘》、《專欄文摘》等,模仿其風格而辦得較成功的是辦公廳的《雜誌文摘》(1930-)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世界文摘》(1961-)等。為了抵制模仿,《讀者文摘》曾嘗試「首次文摘」,組織稿件先登後摘等創新手段。

由於各類刊物頻頻出現於市場,在世界期刊發展史上演繹了形形色色的競爭。一大批期刊生生死死,不斷地停刊、改刊、創刊是不爭的事實。早期的期刊競爭主要是價格的競爭,以低廉的價格贏得讀者。19世紀30年代,針對廣大民眾的廉價雜誌開始出現。在英國,此類刊物有查爾斯奈特(Charles Knight)出版的《一便士雜誌》週刊 Penny Magazine, 1832-1846)和《一便士百科》(1833),威廉錢伯的羅伯特錢伯兄弟倆創辦的《錢伯雜誌》(1832-19561845年該刊期發行量達到9萬冊)。1881年,英國出版商喬治紐恩斯首次採用將價格降到低於成本,透過擴大發行量爭取更多廣告收入的經營策略,創辦了價格低廉的期刊《趣聞》,每期銷售達到100萬冊,成為英國第一份銷售最大的期刊。

1893年,美國的報業巨頭塞繆爾麥克盧爾(Samuel S. McClure, 1857-1949)創辦一份價格低於成本而靠廣告收入贏利的雜誌《麥克盧爾》(McClure's Magazine)每冊定價15美分,當時,美國雜誌的售價一般在25 35美分。這激發了美國期刊界的一場低價期刊熱潮的期刊廣告熱。法蘭克芒西(FrankMunsev,1854-1925)於198310月把《芒西雜誌》(1899-1929)的售價降低到10美分,芒西甚至預計,在1893-1899年間,「一份10美分的雜誌會使購買者從25萬人增加到75萬人。」由於雜誌價格低廉,內容又迎面合一般讀者的趣味,雜誌很快就打入大眾文化市場之中,並帶來豐厚的廣告收入。

1936年,幽默雜誌《生活》(Life)將要停刊之際,亨利魯斯的夫人克萊爾布斯布羅考用8.5萬美元買下,時代公司於同年12月創辦了《生活》畫報,專門刊登時事、生活、人物方面的圖片。由於它提供了每週主要新聞的圖片,而填補了收音機帶來的視覺空虛,而收音機已經成為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它創刊發行量扶搖直上,幾週之內即達到100萬冊。時代出版公司原估計該刊發行量不過50萬冊。當時,美國最大的印刷公司──芝加哥的達內里公司宣言:「美國出版界即將來臨的新進程是新聞較多的畫報」,並建議用高級銅版紙印刷。雙方一拍即合。《生活》畫報第一期有96頁圖片,紙張光滑,每冊售價10美分。其辦刊宗旨是:「看生活、看世界,作大事件的見證;注視著窮人的臉和富人傲相﹔遍覽奇情怪事。」

1954年,《生活》畫報銷數超過500萬份,1968年達850萬份。事業鼎盛,舉世皆知。廣告部興奮地把彩色廣告價格成長率加到每頁6.42美元,比當時電視廣告黃金時間一分鐘的收費還高,使廣告商望刊興嘆,結果廣告收入驟減。《生活》畫報實行定價低於成本的作法,其850萬份的巨額編印費主要來自廣告。經理只好壓低銷售量。先降到700萬份,廣告費也減到5.4萬美元。但壓低銷售量,減少廣告價格,反而失去了廣告客戶和讀者的信任,197212月後,《生活》曾不得不一度停刊。《生活》成功是因為它創刊策劃的到位;在當時傳播文化的整體格局中確立了獨特的市場定位﹔發掘期刊的畫面與印刷功能滿足讀者被新技術發展所激發的心理需求。它的失敗,固然有廣告運作上的失誤,更主要的是來自20世紀下半世紀崛起的新媒體──電視的強勁衝擊。

1983年,有線電視逐漸風行美國,時代公司決定創辦一家有線電視節目指南的雜誌來占領這個廣大的發展中的市場,而當時是由安南伯格出版公司的《電視指南》獨占這一專門市場的。時代出版公司新刊《有線電視週刊》是於19834月出版的,花了1億美元操作行銷,啟動市場。但《電視指南》也採取了相應對策,它在節目表上增加有線電視節目,利用已有的市場基礎,輕輕鬆鬆地打敗了對手。5個月後,時代公司出版的《有線電視週刊》停刊。一個250人的編輯部被撤銷,總損失達5,000萬美元。這一方面說明了期刊競爭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新創一個期刊品牌的艱難。

期刊市場競爭的另一為人所熟知的實例是:1962年,美國媒體大王繆爾紐豪斯(Sam I.Newhouse, Sr)筆下的《時尚》(Vogue)雜誌,以高價挖來自己競爭對手《哈潑》(Harper's Bazaar)的骨幹編輯黛安娜維瑞蘭(DianaVreeland,1906-1989,芙瑞蘭、馥蘭),靠此一舉,《時尚》大獲成功,而《哈潑》此後一度一蹶不振。

充分關注期刊內容品質,堅持期刊傳播內容的真實原則,以前期編採的大投入贏來期刊發行量的大產出,也是世界期刊歷史的成功經驗。1919年,美國《千真萬確》(True story)雜誌問世,其印在扉頁上的宗旨是「比虛構的更神奇的是真實」,提出的口號是「為你的神奇生活,我們出價1,000美元」。僅僅幾年之內,這份雜誌的銷量便突破200萬份。

創辦於1925年的《紐約客》(New Yorker)在國際期刊界、文學界享有盛譽。1985年,繆爾紐豪斯出資1.68億美元買下這家雜誌。該雜誌以幽默、隨意著稱,其編輯方針卻嚴謹求實。該刊的一篇調查性報告文學,作家往往要花一年半載才能完成,而其中的事實詳情,無論如何細小,必須由編輯部特別檢查科的人專門審查,須十分正確,始能發表。創辦人、第一任主編哈魯勞斯定下的這一制度已成為《紐約客》的傳統堅持下來。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1888-)是目前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人文地理期刊。它是一本知識性強,有深度而又文筆生動的刊物平均期發行量1,076萬份。它以內容吸引人、技術高超的圖片為主要資訊,其典型作風是,以三分之二的篇幅刊登圖片,另外三分之一是文字部分。為了寫一篇報導,該刊撰稿人通常約花費用六個星期的時間搜集素材,剪輯材料,但是在攝影的配合方面,往往還需要投入好幾倍的時間。有時費上三、四個月,有時為了表現不同季節的不同情況,往往要連續好幾次前往同一地點拍照。他們所追求的就是作品的完美性,是近乎藝術的攝影,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快照。1910年,該刊首先將手工著色的彩色照片印在刊物上,開了期刊攝影畫面色彩化的先聲。他們的攝影作品,除了色彩繽紛、氣魄豐厚之外,往往還充滿了濃厚的社會哲理和人文資訊。一篇典型的報導,該刊往往要拍上1萬張照片,然後交給照片編輯選出100張,在發排之前,再從這100張圖片中,選出35張,標明優先採用。最後與讀者見面的,可能是其中的10張或20張而已。可見該刊編撰的投入和創作上的精益求精。

創辦於1843年的《經濟學家》(TheEconomist)是英國十分有影響和權威的大型綜合性週刊,它的對象是講英語和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經濟界人士。它使用的語言較深奧,也不想遷就中等水準的讀者,更不想把刊物辦得通俗易懂,甚至趣味化。但該刊的發行量近30年來卻持續成長,1950年只銷售4.5萬份,1965年的記載,《經濟學家》美國版每週賣出22.5萬份,更讓人稱奇的是,美國版的《經濟學家》週刊中,廣告往往比《時代》、《新聞週刊》還多。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期刊信譽,就因為其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內容出色。該刊的主要欄目有評論、時事政治、美國和英國的調查報告、世界商情、金融等,有時還設專題調查和專集,內容多是世界上引人注目的事件。該刊報導注重事實,編輯嚴謹,圖文並茂,所提供的資訊、數據、資料都經過核實,因此,對世界經濟形式的分析,具有參考價值。如1973年石油危機時,許多報刊都認為石油供應將日益惡化,使國際性經濟衰退更加嚴重,而《經濟學家》根據自己的分析,得出了與此相反的結論,認為世界上石油供應或遲或早要過剩。幾年後證明有理。因此,該成為經濟金融界、工商高級人士,甚至是政治活動家和某些國家的首腦的必讀刊物。一次,美國前總統甘迺迪下飛機後,又獨自一人轉回去,當大家疑惑不解時,他手裡拿著一本遺忘在座位上的《經濟學家》走了出來。聯邦德國前總統施密特在執政期間,也不忘在百忙中抽空翻翻《經濟學家》。一本專門刊物能有如此大的發行量,且能贏得國際高層人士的關注,首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專題策劃文章的分量。

崛起已近三百年期刊,雖然經歷了傳媒市場上的激烈競爭,但始終以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應對不衰。本世紀後期,由於傳訊技術的飛速進步,一些發達國家的期刊事業競相走向國有化,跨出本國向全球拓展。如美國的赫爾斯合作出版公司,以出版《好管家》、《柯夢波丹》等雜誌出名,目前已經以十幾種語言在數十個國家出版或發行自己的刊物。這即是世界一體化的表現,也是發達國家內部市場高度飽和而不得不瞄準國際大市場的必然走向。但願這一走向能起到達有利於世界各族人民文化溝通發展的作用,能有利於人類文明共建。

遙望未來,世界各國的期刊工作者雖然難免為電子出版社這一新傳媒所困擾,曾一度對今日傳媒「爭奪讀者眼球之戰」的競爭局面有所驚恐,但是,一旦冷靜下來,認識到期刊自身蘊有的變化無窮的表現力,對讀者的親和力,以及早已形成的一支精銳的辦刊從才,世界期刊行業的絕大多數人,對可以預見的21世紀仍然滿懷信心!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15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