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人觀點的障礙服務
2017/04/22 23:06:46瀏覽1532|回應0|推薦0

分類:20170419伊甸視障服務人員教育訓練

 

上課錄音檔:

20170419 全人觀點的服務與處遇-黃美智老師(第二堂後面沒錄完整)

第一堂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8TfNLwSOwH0bFhjRGtxQW5nVXc

第二堂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8TfNLwSOwH0WFlZTmNJeHpFeTQ

第三堂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8TfNLwSOwH0YnpwcWduTml4cHc

第四堂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8TfNLwSOwH0Q3hGV1prOTNzYVk 


      先說一個最多人問我的問題,為什麼不附上他們教學簡報檔,這是因為沒有經過老師本人同意就不附上老師智慧財產的結晶,所以不好意思啦,我裡面內容都有節錄到我認為的上課重點。再來這堂課程可能太專業不適合我,所以沒有太多的感觸,盡量把重點跟大家分享吧。


全人觀點通常是指個人身心靈都考量到的觀點,在這邊還多加入了環境因素,也就是內在涵養、外在行為、身體機能及外在社會環境之間的融合,即身、心、靈及社會四個層面兼顧的概念,這邊要提到的全人觀點障礙服務是以生命歷程來分析從出生到死亡的人類行為及需求,來探討這個時期的障礙朋友需要的服務,可分成嬰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青壯年期、中年期及成年晚期來探討。

 

      障礙的社會模式從1960年代開始在歐美就有學者開始討論,到1970年代英國肢障者反隔離聯盟(The Union of the

Physically Impaired Against Segregation, UPIAS)率先反對世界衛生組織由醫療角度討論障礙的醫療模式,而主張用社會結構角度解釋障礙經驗開始,被稱為障礙的社會模式論述,到1991-Michael Oliver認為近代社會、障礙經驗與分類出現與資本主義社會工作安排有關,障礙者無法順利進入受薪市場工作,問題在於這礙者長期處於教育不足、社會參與不足與外部不友善環境設計等因素,因此雖然障礙者兼具致力與能力但是就業率還是低下。因此探討全人觀點讓障礙者在生命各週期獲得他們需要的扶持跟幫助,障礙者也能夠有機會為社會盡一份力。

 

      黃老師自身的實踐案例很精彩,黃老師帶出了台灣第一位盲、聾、啞多重障礙大學生劉育伶,也被新聞大幅報導台灣的海倫凱勒故事,正常人無法體會到這些障礙者對於生活本身就是多大的辛苦,他們比一般人付出多非茶多的努力才能達到,證明只要給對的方向跟支持,障礙者也可以完成許多挑戰。

新聞連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571

 

      嬰幼兒時期(0-6)嬰幼兒與照顧者會發展依附關係,此時信任是這個時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關聯,這個階段對於障礙朋友是重要的早期療育時期,因為嬰幼兒剛到這個世上,根本還不知道自己跟其他正常人有甚麼不同,也不知道自己擁有的是特別生命,同時能夠兼顧療與育對障礙朋友的嬰幼兒時期發育有很重要的影響,此時社工評估與處遇時除了考量療育以外,同時考量該障礙嬰幼兒所處的社會跟文化脈絡也相當重要,並運用正式(政府)及非正式(民間團體)的社會網絡支持障礙嬰幼兒的家庭,讓嬰幼兒家庭獲得足夠正確資訊及求援管道。

 

      兒童時期(6-12)開始進入學校展開學習的歷程,這個間對除了學習認知能力獲得知識以外,人際關係更是此時重要課題,兒童時期也是建立自我升任感跟自尊心的重要時刻,對於障礙兒童此時社工需要支持父母並協助促進正向關係外,還需要幫助父母了解負面的環境因子對於障礙兒童可能造成潛在風險,再來若能提供正面的學校與社區鄰里友善環境更好,最後環境的改變是最難的,正常學校班級老師或鄰里居民不一定有跟障礙兒童相處的經驗,當然對於障礙兒童的需求也是不清楚,這只能大家彼此多適應,有一句古諺語是要求別人改變不然自己改變比較快。

 

      青少年期(12-18)的青少年身心的改變是全生命週期首次比較大幅的時刻,剛好國中時期生理開始發育,這時候心理狀態由家庭支持轉向特別渴望同儕團體認同,也是常見叛逆期的表現時刻,對於一般孩子在學校會遇到的問題除了課業外,還有校園霸凌的出現,就算是正常的兒童只要是身體較弱小或表現比較另類的也都會遭遇到,更何況是障礙的兒童,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校園霸凌(備註一)事件一直無法杜絕以外,更因為時代科技進步還有多出網路霸凌(備註二)的產生。這時候社工最好是對於青少年自身遇到的問題能夠提供資訊或其他介入措施來解決問題。

 

      黃老師對於霸凌發聲的建議如下,如果青少年已經發生被校園霸凌現象,第一步不建議式報告老師或家長直接去學校方式來用處罰加害者方式處理,反而容易加深加害者報復心態,老師不一定會處理霸凌事件這時候需要提供式當的資源來協助處理這個問題,也就是社工或家長要有靈敏度去察覺如何處理這個事件是對於兩方青少年是最好的處置,對於受害方青少年很重要一點是恢復受害方青少年的自信心,讓該受害方青少年了解他不該受到這樣待遇,對於別的青少年要加害時表達果決反對態度(絕不軟弱)及自身要有適度的幽默感來化解,對於受害方青少年的家庭社工要讓資源介入針對該家庭,而非孩子本身,家庭知道如何處理跟情緒控管可以讓受害方青少年感到安全。

 

      青壯年期(18-30)對於親密關係的追求,以及獨立自主的生活是這個階段明顯的核心概念,對於障礙朋友已經開始能夠獨立思考並為自己生活作決定,對於障礙者本身的文化價值觀念,家人的期許,性別腳色的態度等都會影響到該障礙朋友的生活結構抉擇與機會,這時候社工應該依據障礙朋友不同的環境或生活條件,面對的不利因素或限制,能夠支持的外部資源或家庭資源等因素,協助障礙朋友展開獨立生活。

 

      中年期(30-50)時障礙朋友心理能力發展到最高峰的時刻,此時卻是障礙者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的時候,根據統計障礙朋友的身體機能衰退速度快過一般健常者,這時候障礙者常出現的心理狀態是起伏的,生命矛盾,衝突與對立之中要找尋平衡點,對於障礙朋友這個間段也因為心智成熟及生活狀態不同所遇到的問題都會不同,也因為先前生活的經驗也走了不同的生命路徑,形成不同的生命挑戰,社工對於不同障礙朋友的問題要了解後再針對問題才能解決,這個時期對於障礙朋友的家庭任務也是核心任務。

 

      成年晚期(50歲以後)也是最難定義跟解釋的時期,每個人生命歷程的不同造就不同的性格特質跟生活習慣,在身體機能老化過程中,人類所有層面與系統都會受到影響,社工要做的需要考量很多,如障礙朋友的個人性,身體狀態跟生命史等,需要留心照顧情境,也須留意照顧者身心枯竭問題,對於障礙朋友的服務要與整個家庭系統共同考量,盡力讓障礙朋友一同參與生活與照護的決策。

 

 

備註一:兒盟2014校園霸凌統計

      兒盟針對國小到高中職的兒少進行「2014年台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結果發現逾四分之一(26.4%)的兒少表示從幼稚園至今曾經有被欺負的經驗,其中目前仍身處霸凌陰影的比例,即「在過去一年內」曾被欺負過的比例為15.2%,長期霸凌有3.5%「過去一年內每個月被欺負2~3次以上」,推估下來至少四萬名以上的兒少過去一年仍深受霸凌傷害中。進一步分析過去一年兒少被欺負、霸凌的類型,以「言語嘲笑」(73.1%)、「關係排擠」(63.5%)之比例最高,但其中男女也有很大的差異,在過去一年內曾被欺負的兒少中,男生曾被肢體欺凌的比例為二成五(25%),是女生(10%)2.5倍。另外高達六成八(68.4%)的女生曾被言語嘲笑,是男生(46.3%)1.5倍、六成二(62.1%)曾被關係排擠,是男生(36.7%)1.7倍。

 

備註二:兒盟2016網路霸凌統計

      為了了解網路霸凌的現況,兒盟於2015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調查台灣地區19個縣市(不含澎湖、金門、連江等離島縣市)之在學兒少。本次調查總計發出2,929份問卷,回收2,460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4%。在95%的信心水準之下,抽樣誤差不超過2%。其中男、女生的比例分別為54.1%45.9%,國小高年級佔38.5%、國中23.3%、高中38.2%

      根據統計,74.1%兒少覺得網路霸凌情形嚴重,而有高達76%的兒少有在網上有目睹或是自身遭遇受害的經驗,排名第一的網路是93.2%的社群網站,像是FacebookTwitter或微博,再來是48.0%的通訊App軟體,像是LineWhats appWeChat

      最常遇到的網路霸凌事件是互相攻擊謾罵,約佔六成一 (61.1%);其次為盜用帳號,假借他人名義亂發訊息或po文,佔47.9%;排名第三的隨意散布不實謠言破壞他人名譽的佔47.7%。在好友名單或是群組封鎖/刪除特定的人,將其邊緣化佔46.1%;利用圖片文字公開別人隱私的比例佔40.9%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hling&aid=10120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