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徐娘半老的典故談起】
2015/03/24 06:34:31瀏覽2391|回應0|推薦2

【由徐娘半老的典故談起】

在古代詩詞歌賦的文學作品中,說到年齡,經常會遇到一些的代稱,饒富趣味,今天談談女子方面,較常見到的年齡稱謂。

《初覆額》李白〈長干行〉:「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頭髮剛剛蓋住額頭。指小女孩7至8歲左右。

《抓髻》 女孩長大一點,髮量多了,將頭髮梳攏盤結於頭頂,梳成一個髮髻。指女孩8至14歲。 

《金釵之年》古代女孩到了十二歲戴上髮釵,以固定頭髮,髮釵多以金子製成,金釵之年,也就是指女孩子12歳。 

《荳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在初夏開花,嬌嫰可愛,文人用來形容少女。 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楊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荳蔻年華指女子13歳。

《初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歳,髮上加笄。見〈禮記.內則〉。後來以「初笄」指女子成年。 南朝 梁簡文帝〈從軍行〉:「小婦趙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鄭聲。」
唐.鄭世翼 〈看新婚〉詩:「初笄夢桃李,新妝應摽梅。」

《摽梅之年》摽梅之年是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摽(ㄆㄧㄠˇ)梅的意思是指梅子成熟了,從樹上掉落。 唐.鄭世翼〈看新婚〉詩:「初笄夢桃李,新粧應摽梅。 」所以及笄、摽梅是指女子15歳,以達婚嫁的年齡。

《待字之年》女子成年待嫁之謂。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會把頭髮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歲,又稱「待字」。 
見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古代女子成年許嫁,才能命字,「待字」即稱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約。 
〈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亦作「待字閨中」,即稱女子未有婚嫁之約。 

《黛綠年華》少女青春年華,已愛打扮,將自己化粧的漂漂亮亮的。而「黛」是女子畫眉時用的黑色顏料,故借代為女子之眉。 所以黛綠年華是指青春少女。

《二八佳人》二八一十六,指16歲的少女,又稱《破瓜之年》、 《碧玉年華》。因為[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的魏碑體中,可拆成二個八字,二八一十六,故以「破瓜」指16歳。所以許多詩文中稱女子十六歲為破瓜之年。 
宋.陸游〈無題〉詩:「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入侯家。如今憔悴蓬窗裏,飛上青天妒落花。」 
李白〈江夏行〉:「適來往南浦,欲問西江船,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

《桃李年華、雙十年華》陸游〈梨花〉詩:「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 
唐.武元衡〈代佳人贈張郎中〉詩:「洛陽佳麗本神仙,冰雪容顏桃李年。心愛阮郎留不住,獨將珠淚濕紅鉛。」

《風信之年》又稱花信之年、花信年華。風信年華是指女子二十四歲。「風信」指「花信風」,節氣從小寒到榖雨,總共有四個月、八個節氣、二十四候;每候,都有應花期吹來的風,稱之為「二十四番花信風」,簡稱「花信風」、「花信」或「風信」。因此又以「風信之年」作為女子二十四歲的代稱。
以上從小女孩到婷婷玉女的美少女,每段年齡都是最美麗的人生。人終歸要老的,於是又產生了個名詞叫〈徐娘半老〉。

《徐娘半老》據〈南史.后妃傳下〉:「徐娘雖老,猶尚多情。」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徐昭佩年輕時的確是個大美人,但她始終敵不過歲月催人老的事實,姿色漸漸的已大不如前,只有靠著濃妝豔抹,留存一點風韻。

《文末結論》
後世以「徐娘半老」來代替那些年屆中年的婦女,風韻猶存的情形。真不知是褒還是貶?
當然人得服老,隨著年齡漸増,所要修的是:
圓融處世的智慧
善解人意的心思
仁慈善良的心胸
開懷豁達的態度
樂嘗試的赤子心

因為自己也曾年輕過,自己也在人生的舞台風光過,那麼長江後浪推前浪,讓出一席之地,就在幕後做個仔細聆聽,好好欣賞的忠實觀眾,那麼將是何等快樂的人生啊!

(古代女子笄禮·圖用鳳凰網文化頻道)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ice720703&aid=2172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