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何漫步那一段山路?
2010/08/03 14:58:23瀏覽344|回應0|推薦2

寫在〈回顧陳映真〈山路〉的藝術特色與思想成份〉之後

    〈山路〉是發表於上世紀八零年代初期的作品,時作者因左傾思想繫獄七年之後的第八個年頭,距反共戒嚴令的解除尚有四年。就此以觀,作者的勇氣是卓然特立的。小說中竟然出現令主角熱淚盈眶的夢中的紅旗等語,那不是向反共血滴子伸出引刀一快的頭顱嗎?

 

    發表〈山路〉後的第六年,大陸發生「六四事件」,接著尚有所謂「蘇東波」的浪潮,全世界的反共反華論述霸權聲勢凌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遭逢嚴峻挑戰,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台灣也學舌地唱起「歷史的傷口」。此前一年方倡組成立中國統一聯盟的陳映真受到無比的質疑、嘲諷、背棄、冷落,其處境可想而知!然而正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陳映真可佩的不僅在於他的先覺才思,更可敬於他昂然一貫的人格品質。從後見之明的角度看來,在滿是風向雞、變色龍等角色的今日台灣,陳映真的主張與立場從未因一時客觀情勢的消長而首鼠兩端或隱晦曖昧過,從而在現代台灣人物中聳立著他凜然的典型。

 

  我清楚記得有位厚唇型的台灣政壇名媛,詞鋒犀利,叱吒一時。她曾公開質問怎麼會有如此積極主張兩岸統一的台籍作家?又曾在某次選舉廣告中獻聲恫嚇中國經濟霸權和失業大軍將如何威脅台灣人民生計云云。在爭議中學台灣史教科書的時期,她也不自憚於台灣史識三兩三的疏漏,而張口向尹章義、陳昭瑛等台灣文史行家叫陣。孰料才幾年光景,彼尊臀已高就中資媒體的主播台上教人放眼中國,夸夸其談中國經濟的驚人成就與巨大影響。追撫其今昔面目,令人發噱!我並非認為一個人的立場與主張不能因為思想眼界的長進而轉變,但質疑做為動見觀瞻而又以閱聽群眾為資本的名人,該不該謙卑地公開自己的省悟歷程,該不該誠懇地向過去不當攻訐的對象認錯致歉,該不該修正說明被其誤導的群眾視聽,繼而再在公眾媒體鳴放不遲?也許,一個特別健忘的社會,正是阿米巴性格成長所需的溫床吧!在這種環境下,欽崎磊落的人格形象也就顯得特別突出了。

 

  林懷民曾以雲門舞集演譯陳映真的創作,用《陳映真.風景》之名向這位長期受排斥、孤立、打壓卻又巍然卓立的作家致敬。然而,這位「踽踽的老靈魂」面對的現實社會可不全然是林懷民之輩。相反地,不分年紀、貢獻、才思、條件,各處各地屢有各色水平的人物發表批判陳映真的言論。除了文學論戰的論敵,其他領域的人們也以為批駁陳映真便可以換取自己的言論正當性嗎?那麼,陳映真思想的指標性高度也就被反證出來了!只是,一如南方朔所言,「台灣對待文學一如對待政治,甚至比政治還耍惡質。」對待陳映真這位「台灣頂級的作家」,不少論者以非文學觀點謬議其作品,而那些議論的核心不過是政治觀點的不同罷了。如果,台灣真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現代社會,可不可以容許左翼觀點、社會主義和中國人立場,而尊重其平等的位格?抑或,只能沿用「白色恐怖」當權派的惡質心態來否定異己者?

 

    我只是一個區區的閱讀者和旁觀者,對陳映真的作品、思想、人生歷程和生活實踐稍有認識,看過一些正面反面評價他的文字。甚至看過一個原台籍美國人一往情深地向台灣的文化界下指導棋:「台灣的文化界很奇怪, 似乎把他當成一個人道主義者的典範, 彷彿他是一個時代的良知。……我請求台灣的文化界, 給陳映真他應得的: 一個筆帶感情的作家, 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老左派。但千萬不要說他是知識份子的典範, 人道主義的代表, 因為他不是。」其跨洋焦慮之狀可見一斑!都已經移民當美國人了,還萬般憂懼陳映真在台灣文化界的評價,從而平添一樁陳映真思想指標性之高、影響力之大的反證。區區的感想是,備受爭議的陳映真是台灣無可爭議的巨大存在,他一以貫之的人道主義、民族立場、生活實踐和理想,還有他先覺性的才思,鮮有可及。亦即,絕少有人同樣歷經他那種時代背景、家庭教養、成長際遇和生活實踐,並具備高度才情和人品,而能形諸筆下、堅定不移的。否定他的人,往往因不具備上述品質和條件,而顯得蚍蜉撼樹、犬吠火車,雖然那不表示陳映真的言論不可質疑或批判。更明白地說,總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就主張那樣做的人不對吧?

 

    陳映真的行誼證明自己是個利他主義者,排斥利他主義者的人總是懷抱自私的深層動機,一如當年排斥耶穌的人們那般。我在那些臧否陳映真的漩渦中領悟到陳氏貢獻與典型遠已超越當前毀譽他的各色紙上水平,因而將重點轉向重讀他的作品以尋思許多疑惑的線索,慶幸自己收穫良多。我固然像許多非議他的人那般欠缺他的品質,甚至連「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正面動機也嫌不足;但總感動於在曲曲彎彎的人生山路上曾有過那麼一個確實的人,以他的終生實踐為典範而拉抬了我的仰望高度。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七日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mes602&aid=428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