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荀子
2010/09/11 11:55:59瀏覽939|回應0|推薦0
荀子




荀子
荀子第一·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
直中繩,揉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車柔〕使之然也。故木受
繩則直,金就礫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
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於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
“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
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
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
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
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異體“修”加三點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
,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
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
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擅”換蟲
旁)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
?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
不能兩聽而聰。□(“騰”中“馬”換“蟲”)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枝而窮。詩曰
:“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
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
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
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捨也
。為之,人也;捨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
,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
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
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口贊〕。傲,非也;〔口贊〕,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方其人之習
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
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
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
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
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問也。說苦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
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
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裡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
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
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
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謂之成
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修身》不是《荀子》的重要篇章,也不象是荀子寫的。荀子反對天命論,決不會
說什麼“人有此三行,雖有大禍,天其不遂乎?”。此篇內容多與《韓詩外傳》重
復,大約是從《韓詩外傳》竄入的。象這種假托荀子、甚而與荀子思想矛盾的偽作
本不想輸入,不過網上曾有“新儒家”解釋“修身”為“鍛煉身體”,我還是把這
一篇輸進來,讓大家看看古人之所謂“修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荀子第二·修身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秋〕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
自好也。不善在身也,災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
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
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
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
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嗡嗡□□(上“此”下“口”),亦孔
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
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慢。食飲
、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
,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
家無禮則不寧。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
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非
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捨無定謂之無常,保利非義謂之至賊。
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閒,少見曰陋。難進曰提,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
多而亂曰〔禾毛〕。
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
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
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票〕棄,則照之以禍
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
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
志意修則驕富貴矣,道義重則輕王公矣,內省則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
,小人役於物。”此之謂也。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
,不如事窮君而順焉。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
怠乎道。
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勞苦之
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
任。體倨固而心執詐,術順墨而精雜污,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賤。勞苦之
事則偷儒轉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辟違而不愨,程役而不錄,橫行天下,歲
達四方,人莫不棄。
行而供冀,非漬沼也。行而俯項,非擊戾也。偶視而先俯,非恐懼也。然夫士
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於比俗之人也。
夫驥一日而千裡,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
身不可以相及也。將有所止之,則千裡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為乎其不可
以相及也。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夫堅白、同異、有
厚無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難也,然而君子
不行,止之也。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
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龜千裡。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
,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
若跛龜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龜致之,六驥不致,是無它故焉,或為之或不為之耳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禮,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吾師,吾安知禮之
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
則是聖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
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捨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
而貴自安者也。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
端愨順弟,則可謂善少者矣。加好學遜敏焉,則有鈞無上,可以為君子者矣。
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加蕩悍而不順,險賊而不弟焉,
則可謂不詳少者矣。雖陷刑戮可也。
老老,而壯者歸焉。不窮窮,而通者積焉。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而賢不肖一
焉。人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思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
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
,喜不過予。君子貧窮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勢也。安燕而血氣不惰,
柬理也。勞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書曰:“
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

荀子第十七·天論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
,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
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
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
未薄而疾,妖怪未至【生】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
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
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
治,夫是之謂能參。捨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
是之謂天【功】。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
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
謂天政。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
之謂大凶。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
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其行曲治,其養曲適
,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所志在於天者,已【記】其見象之可以期者
矣。所志於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
。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知之可以治【和】者矣。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
也。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
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
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謂也。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
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
。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楚王後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若夫心【志】意
修,德行厚,知慮明,生於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
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進,
與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懸者在此耳!
星隊【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
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
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嘗】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暗
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
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妖則【最】可畏也。【曰:何謂人妖?曰:】枯耕傷稼,耘耨
失穢,政險失民。田穢稼惡,糴貴民饑,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妖。政令不明,
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妖。禮義不修,內外無別,男女淫亂,父子相疑
,上下乖離,寇難並至,夫是之謂人妖。妖是生於亂,三者錯,無安國。其說甚爾
,其災甚慘。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妖,可怪也,而不可畏也。傳曰:萬
物之怪書不說。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
之別,則日切磋而不捨也。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
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
吉,以為神則凶也。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按:這一段與上下文不符,且宣揚“人之命在天”
,當為後人反駁荀子而竄入正文者,刪而不錄。)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
,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
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百王之無變,……
萬物為道一偏,……(按:以上兩段,與“天論”無關,當為後來竄入者,不
錄。)

荀子第二十一·解蔽

凡人之患,蔽於以曲,而暗於大理。治而復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聖
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
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妒繆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私其所積,唯恐聞
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離】走而是己不輟也。
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
,況於使【蔽】者乎!德道之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

數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
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
亂其行。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
,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桀死
於亭山,紂懸於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成湯監於夏桀,故
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
監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
九牧也。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
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夫是之謂至盛。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
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唐鞅蔽於欲權而逐載【戴】子,奚齊蔽於欲
國而罪申生,唐鞅戮於宋,奚齊戮於晉。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
此蔽塞之禍也。故以貪鄙背叛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鮑叔
、寧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召公、呂望仁知且不
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氣。傳曰:“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強。勉之強
之,其福必長。”此之謂也。此不蔽之福也。
昔賓孟【萌】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和】。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
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俗【欲】謂之道盡慊矣。由法謂之道盡
數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具者,皆
道之一隅也。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
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
塞之禍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
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
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
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於不道人而不知合於
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
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
故治之要在於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
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
而有所謂靜。人【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
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
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
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
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虛】之,虛則人【入】。將事道者,【壹】之
,壹則盡。將思道者,【靜之】,靜則察。(方按:以上三句原文錯亂不可讀,據
胡適之說校補。)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
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
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裹】矣
。恢恢廣廣,孰知其極!□□(“澤”的右半)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
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
,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默】雲,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
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故曰:心容,其擇也無禁,必自見,其物也雜
博,其情之至也不貳。詩雲:“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頃
筐易滿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故曰: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
疑惑。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賈【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
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精於物者也。精於
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
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
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幾,惟君子而後能知之。故人心譬如□(上“般”下“木”)水,正錯而勿
動,則湛【沉】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
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夫】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導之以理,養
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傾,
則不足以決粗理矣。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後稷獨
傳者,壹也;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壹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壹也。
垂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御。自古及
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曾子曰:是【視】其庭【莛】可以搏鼠,惡能與我歌矣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角及〕。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則
敗其思;蚊蟲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蚊蟲之聲,閒居靜思則通
。思仁若是,可謂微乎?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強矣,【未及思也】。有子惡
臥而〔火卒〕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蚊蟲之聲聞則挫及精,
可謂【能自】危矣,未可謂微也。(方按:以上三句原文錯亂不可讀,據文意作了
移動、刪補。)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強!何忍!何危!故濁明外景,清明內
景。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強!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
,無為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
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見植林以為後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溝,以
為跬步之澮也;俯而出城門,以為小人之閨也;酒亂其神也。壓目而視者,視一以
為兩;掩耳而聽者,聽漠漠以為〔口匈〕〔口匈〕;勢亂其官也。故從山上望牛者
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
不上折也,高蔽其長也。水動而景搖,人不以定美惡,水勢玄【眩】也;瞽者仰視
而不見星,人不以定有無,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時定物,則世之愚者也。彼愚
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
以為伏鬼也;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豈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此人之所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而
己以正事。故傷於濕而【痺,痺而】擊鼓【烹豚】,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
有俞疾之福也。(方按:此句原文脫誤不可讀,據王先謙之說校補。)故雖不在夏
首之南,則無以異矣。
凡【可】以知,人之性也;可知,物之理也。以可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
,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
變,與愚者若一。學,老身長子,而與愚者若一,猶不知錯,夫是之謂妄人。故學
也者,固學止之也。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曷謂至足?曰:聖【王】也。聖也
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故學者以聖王為師
,案以聖王之制為法,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向是而務,士也;類是
而幾,君子也;知人,聖人也。故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攫】;有勇非以持是
,則謂之賊;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非以修蕩是,則謂之知【私】;辯利
非以言是,則謂之〔?世〕。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謂合王制與
不合王制也。天下有不以是為隆正也,然而猶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耶?若夫非分是
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亂,非治人道,雖能之無益於人,不能無損於人。案直將治
怪說,玩奇辭,以相撓滑也。案強鉗而利口,厚顏而忍詬,無正而恣睢,妄辨而幾
利。不好辭讓,不敬禮節,而好相推擠,此亂世奸人之說也,則天下之治說者,方
多然矣。傳曰:“析辭而為察,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
子賤之。”此之謂也。
為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不
以自妨也,不少頃干之胸中。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悒】憐之心,當時則動,物
至則應,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明矣!
周而成,洩而敗……(按:此段與本篇之旨無關,當是錯簡,不錄。)
荀子第二十二·正名

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
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
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
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
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是散名之在人者
也,是後王之成名也。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
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
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功】。其民莫敢托為奇辭
以亂正名,故壹於道法而謹於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是
謹於守名約之功也。
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
儒,亦皆亂也。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然則所為有名,與所
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
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互】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
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
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

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
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
異,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郁腥臊灑【漏】酸【〔廣酉〕】奇臭以鼻異
,疾養【癢】〔?倉〕熱滑鈹【皸】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固】喜怒哀樂愛惡欲以
心異。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
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
此所緣而以同異也。
然後隨而命之,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單與
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
,不可亂也,猶使異實者莫不同名也。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
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遍舉之,故
謂之為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名無
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
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
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
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定數也。此制名之樞要也。後
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也
。驗之所以(按:“以”字衍)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山淵平”,“
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緣無(
按:“無”字衍)以同異而觀其孰調,則能禁之矣。“非而謁【易】”,“楹有牛
”,“馬非馬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
禁之矣。凡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於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
辨也。
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故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
論,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勢【說】惡用矣哉!今聖王沒,天下亂,
奸言起,君子無勢以臨之,無刑以禁之,故辨說也。實不喻然後命,命不喻然後期
,期不喻然後說,說不喻然後辨。故期命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之始也。
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名也者,所
以期累實也。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辨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
也。期命也者,辨說之用也。辨說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
者,治之經理也。心合於道,說合於心,辭合於說,正名而期,質請而喻,辨異而
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文,辨則盡故。以正道而辨奸,猶引繩以持曲直,是故
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
色。說行則天下正,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躬】,是聖人之辨說也。詩曰:“〔禺
頁〕〔禺頁〕□□(“昂”的下部),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
。”此之謂也。
辭讓之節得矣,長少之理順矣。忌諱不稱,妖辭不出。以仁心說,以學心聽,
以公心辨。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勢,不利傳辟者之
辭。故能處道而不貳,吐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是士君子之辨說也
。詩曰:“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此之謂也。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俯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白其
志義者也。彼名辭也者,志義之使也,足以相通則捨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
指實,辭足以見極,則捨之矣。外是者謂之〔?刃〕,是君子之所棄,而愚者拾以
為己寶。故愚者之言,忽然而粗,嘖然而不類,〔?沓〕〔?沓〕然而沸。彼誘其
名,眩其辭,而無深於其志義者也。故窮藉而無極,甚勞而無功,貪而無名。故知
者之言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惡
焉。而愚者反是。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有〔面頁〕面目,視人罔極。作
此好歌,以極反側。”此之謂也。
凡語治而待去【無】欲者,無以道欲而困於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欲者,無
以節欲而困於多欲者也。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欲之多寡,異類
也,情之數也,非治亂也。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
;求者從所可,【所】受乎心也。天性有欲,心為之制節。所受乎天之一欲,制於
所受乎心之多,固難類所受乎天也。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
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過之而動不及,
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則欲雖多,奚傷於治!欲不及而動過之,心使之也。心
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於亂!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不求之
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雖曰我得之,失之矣。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
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
(按:此四字衍),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
,求可節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求也
。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
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惡北,無寡;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離南行而北走也
哉!今人所欲,無多;所惡,無寡;豈為夫所欲之不可盡也,離得欲之道而取所惡
也哉!故可道而從之,奚以損之而亂!不可道而離之,奚以益之而治!故知者論道
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願皆衰矣。
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嘗粹而來也;其去也,所惡未嘗粹而往也。故人無(按:
此字衍)動而不可以不與權俱。衡不正,則重縣於仰,而人以為輕;輕縣於俯,而
人以為重,此人所以惑於輕重也。權不正,則禍托於欲,而人以為福;福托於惡,
而人以為禍,此亦人所以禍於禍福也。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
知禍福之所托。
易者,以一易一,人曰無得亦無喪也。以一易兩,人曰無喪而有得也。以兩易
一,人曰無得而有喪也。計者取所多,謀者從所可。以兩易一,人莫之為,明其數
也。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離道而內自擇,是猶以兩易一也,奚得!其
累百年之欲,易一時之嫌,然且為之,不明其數也。
有嘗試深觀其隱而難其(按:此字衍)察者,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
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
無之有也。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鍾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
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故向萬物之美而不能〔口兼〕也,假而得問【間】
而〔口兼〕之則不能離也。故向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利而盛害,如此者,其
求物也,養生也?粥壽也?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欲養其性而危其形,欲養其樂而
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冕,
其與無足無以異。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
心平愉則色不及傭【庸】而可以養目,聲不及傭【庸】而可以養耳,蔬食菜羹
而可以養口,粗布之衣、粗〔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kylite&aid=440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