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6 19:56:00瀏覽2427|回應0|推薦1 | |
保濕是肌膚修護的重點 皮膚是人體水分散失最大的途徑,包括汗腺的作用以及表皮的蒸發作用,常常導致皮膚的缺水與乾涸。 尤其對於偏乾性肌膚的人來說,過度的皮膚水分散失常常是導致老化細紋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可以從眼睛周圍細紋的產生得到最初的驗證。 想要達到很好的皮膚保濕,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角質層是否損傷,導致水分流失過多?(源自環境因子或者肌膚保養及產品?) 皮膚組織循環的水分是否不足?(是否喝足2000-2500cc/日?) 當然保濕產品的選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甚麼是保濕潤膚劑(Moisturizers)呢? 保濕潤膚劑的作用在於改善皮膚角質層的受傷狀況,讓變薄的表皮加速復原,可以加強皮膚的屏蔽功能,同時為皮膚提供一層保水膜,讓皮膚深層的水分不至於大量散失出去。 表皮淺層的水分多半則會因為體表的蒸發作用而散失掉,而人體皮膚的水分通常儲存在較深的真皮層中,當表皮淺層的水分不足的時候,深層的水分會慢慢往上傳送來補足。 一般對於皮膚保濕的認知,最主要還是藉由某些成分產生皮膚的密封作用來減少所謂的『經皮水分流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現象,這也就是一般肌膚保養概念中的『鎖水』作用。 皮膚的角質層對調控肌膚水分,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結構。 如果皮膚的角質層有相當的損傷時,皮膚的水分非常容易蒸發流失,這樣的角質損傷假使沒有修補起來,即使表皮深層存有再多的水分也都不夠補充流失的水分,這樣皮膚的狀況就會變得缺乏彈性、失去潤澤、甚至細紋開始出現。 另外皮膚角質層中還存在所謂的『天然保濕因子』(NMF),這些天然保濕因子大約一半是氨基酸成分,另外一半則是一些鹽類或電解質成分,像是乳酸鹽、尿素、PCA鈉鹽等,這些天然保濕因子可以將水分留住,增加表皮淺層的水分含量。 因此,一個好的皮膚保濕處置絕對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基礎保濕的原料成分(保濕劑Moisturizers)包含了三大類,包括 目前使用在肌膚保養產品中的保濕成分大概有三大類,包括諸如玻尿酸、天然保濕因子等的潤濕劑(或者說保水劑,Humectants);具有柔軟作用的一些合成酯類或者醇酯類;以及具有密封作用的脂蠟類。 事實上概括來說可以將保濕成分區分為『水性保濕成分』以及『油性保濕成分』。 對於一個具有優良肌膚保濕效果的產品來說,兼具水性保濕及油性保濕成分是相當重要的。 一般的保濕或潤膚膏可能包含多種以上的成份,只是比例不同,切合不同膚質的需要。 按質感分類保濕品大概可分為四種: 保濕成分對肌膚的作用理所當然是以保留肌膚裡頭的水分為主,因為肌膚的彈性與潤澤度跟肌膚裡頭所含水分的量有相當直接的關係。 潤澤劑在表皮層內可以將肌膚身層的水分吸附到比較表層的地方,以增加皮膚的彈性,使用在表皮外的潤澤劑則可以將皮膚上的水性溶液,吸附在皮膚表面而增加皮膚的潤澤感。 產品中的油性保濕成分,除了可以將產品中的有效成分帶進肌膚裡頭之外,還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讓肌膚裡頭的水分不會那麼容易的就蒸發散失掉。 1. 潤濕劑(Humectants) 是肌膚保養產品裡頭非常常見的成分,幾乎所有的保養品中都會添加這類的成分,正如前面提到的,這類成分多屬於『水性保濕成分』,潤濕劑的作用為吸水,其吸水的範圍可自空氣中的水分子、甚至可將真皮中的水份帶到表皮上。 這類物質具有自周圍環境吸取水分的功能,因此在相對濕度高的條件下(例如剛洗完臉),對皮膚的保濕效果很好。但是在相對濕度很低,寒冷乾燥、多風的氣候,不但對皮膚沒有好處,反而會從皮膚內層(一般是真皮層)吸取水分,而使皮膚更乾燥。所以需要搭配親油性的油性保濕成分,才能鎖住水分。 常見的成分包括甘油(Glycerin)、玻尿酸(Hyaluronic acid)、膠原蛋白(Collagen)、維生素原B5(Panthenol)、二元醇類(例如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丁二醇Butylene glycol等)、乳酸鹽類(例如乳酸鈉Sodium lactate)、皮咯烷酮羧酸鈉(Sodium pyrrolidone carboxylic acid,Na-PCA)、山梨醇(Sorbital)、木糖醇 (Xylitol)、尿素(Urea)等。其中,玻尿酸可以吸收並緊密結合其重量 500 倍的水分,是現今發現最強的保濕成分。 像尿素、Na-PCA、乳酸鈉以及一些氨基酸都是存在於皮膚角質層裡頭所謂的『天然保濕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 NMF)』,在皮膚的保濕功能上是相當重要的成分,很多保濕產品裡頭都會添加這些成分來作為訴求。 乳酸鹽類具有保濕效果,而第一代果酸中的乳酸可以促進皮膚中神經醯胺(ceramide)的合成,當皮膚裡頭的神經醯胺含量增加,對於皮膚角質層的功能會有相當的幫助,因此可以減少皮膚水分的流失而達到保濕的目的。 另外目前還有一些潤濕劑可能不是大家很熟悉的成分,但是在保濕效果上是蠻不錯,包括Hydroxyethyl Urea、Gelatin、Lipidure等等。 話說回來,使用這類型的水性潤濕劑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這些吸附水分的潤濕劑成分會將皮膚真皮層中的水分吸附上表皮層,於是可以讓肌膚感覺更加潤澤,但是表皮層中的水分很容易因為蒸發效應而流失掉,所以在使用這類潤濕劑成分的同時,必須配合所謂的『保濕密封劑』來有效『鎖水』。 所以,保濕密封劑跟潤濕劑的合併使用可以幫助表皮層的潤澤並協助皮膚障蔽的功能,達到最佳的肌膚保濕。 2. 柔軟劑 (Emollients) 主要是一些合成酯類或者醇酯類成分,這類成分可以將脫皮的角質細胞空隙填滿。角質層如同城牆,角質細胞如同磚塊,潤膚劑如水泥般填充於磚塊間,讓肌膚變得比較柔軟、有彈性,而且比較平順,同時防止水分流失,抵抗環境刺激。 成份包括:角鯊烯 (Squalane)、羊毛脂 (Lanolin)、鯨蠟硬脂(Cetyl Stearate)等。 多數保濕產品都是將各種成分調製成不同的配方,大家可能依天氣及皮膚狀況而選擇合適的產品。 如油性皮膚已經擁有足夠的油性鎖水成分,就可以選擇無油成份的保濕產品; 乾性皮膚在冬季時油水皆不足,兼具濕潤和密封成份的潤膚霜少不得; 脂漏性皮膚則要一款含有角質修復成份的產品了。 一般產品中會添加的柔軟劑比較常見的就是長鏈的飽和脂肪酸(例如硬脂酸stearic acid,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次亞麻油酸linol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等)以及脂醇類(例如鯨蠟醇,鯨蠟硬脂醇等),它們可以幫助改善皮膚的脂質受損狀況,因此可以減少皮膚表層水分的流失。 另外,這些成分也可以增加產品對皮膚的通透性。還有一些研究指出,某些柔軟劑成分也可以改善長期使用強界面活性劑所造成的肌膚敏感問題。 其他一些油脂類成分,例如凡士林petrolatum、非洲乳木果油shea butter、葵花子油sunflower seed oil等也具有肌膚保濕作用,但是對於皮膚敏感性問題的改善則比較沒有效用。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的研究指出有一些柔軟劑成分會有惡化痘痘的可能,主要都是一些脂肪酸的合成酯類,而某些種類的脂肪酸也可能致痘的情況,包括硬脂酸、月桂酸、肉荳蔻酸等都是如此。 其他常見的柔軟劑成分 3. 密封劑 (Occlusives) 密封保濕劑可以在皮膚表面以及角細胞間形成一道防水性的薄膜及障蔽來防止水分散失,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鎖水效果 此類成分時常添加在乳霜中來提升這些產品的保濕性,另外在一些防曬及隔離霜產品裡頭也會添加,利用薄膜的形成來阻絕隔離一些外來的異物侵入。 密封劑成分泛指所有油脂成分包括:最常見的矽靈(Dimethicone)、礦物油脂 (Mineral Oil)、 石蠟 (Petrolatum); 動物油脂如羊毛脂類化合物(Acetylated Lanolin Alcohol)、;還有目前流行的植物油,如甜杏仁油(Sweet Almond Oil)、酪梨油(Avocado Oil)、橄欖油 (Olive Oil)、荷荷芭油(Jojoba Oil)、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等。 其他常見的密封保濕劑: 4. 角質修復劑 (Restoratives) 修復皮膚角質的完整性。改善肌膚表面的狀況,強化細胞儲存水分的能力。很多人以為敷個保濕面膜、搽個保濕面霜就可以解決肌膚困擾,事實上,當角質層不健康,再怎麼保濕補水,水分也會馬上流失,一定要同時修復受損的角質層,才能解決因角質受損引發的肌膚乾燥問題。 乾燥、受損的皮膚無論用何種保濕護膚品,其效果總是短暫有限的,不如從提高皮膚本身的保護功能及保濕功能,來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修復成分包括:維他命 E、乳糖酸 (Lactic Acid)、磷脂質(Ceramide)、膽固醇 (Cholesterol)、胜太、尿囊(Allantoin)等; 此外植物性的成分如小黃瓜(Cucumber Extract)、蘆薈(Aloe Vera)、燕麥(Oatmeal)、洋甘菊 (Chammomile)、植物荷爾蒙凱因庭 (Kinetin)也有修復角質的作用。 延伸閱讀皮膚保養超簡單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