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家修行上篇
2010/03/23 03:41:47瀏覽1289|回應2|推薦18

本文已擇要分佈在將心作嫁系列文十二篇中

 為方便行者做完整之參考 茲將全文布告分享有緣

上方孤磬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

偶開天眼覤紅塵 可憐身是眼中人

                        王國維

前言

世間男女,善根發相,因緣齊聚,雖具出離,塵緣未了,難以落髮結裟,權宜學佛的階段。此一階段有做為出家修行之前行,也有終其一生在家證果的;在家修行有的是感以人生苦空意在解脫,有的是欽佛慕法心想成佛,也有延壽棄病,消災解厄,求財添孫的,盡管目的有多種皆屬初機;初機之重要如天之計晨、年之計春。初發心貴在純正力大,應廣助緣,以為證果奠基。

說修行諸事,事事具足事理、事因果、事功德,人之根基不同,文字難能面面因應。如若一時體會不出,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常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因緣時節一到你自然會悟入。

一心結緣 念念結緣

在家修行並非日日閉門,尋思己過。也不用急於聞法、拜師、皈依三寶,因緣來了自然俱足。首先應從三結緣入手。

結法緣:進入寺院佛堂恭敬禮佛許願三拜。一拜願與此道場結緣,再拜願與此道場常住結緣,三拜願與此道場信眾結緣。離寺時再起一個念頭,虔誠的向諸佛、菩薩、護法禱告,願我所做諸功德盡皆迴向給有情眾生。

結佛緣:可以用鮮花蔬果、淨水香燭等來供養佛。也可以用至誠心,起意來供佛。總之,凡是你喜歡的、讚嘆的都可以用來供佛。昔日聽從法師指點的法門,白天以太陽光來供養佛。晚上用萬家燈火,走在路上用過往的車燈來供佛。修了一段時間,十分的殊勝。

結人緣:結法緣、結佛緣都是屬自意,做起來容易。結人緣有人我相對,世俗之心分別、計較,做起來不是那麼容易。但修行只看當不當,不見難與易,愈是難的愈要發心做去,只要方法正確,難的也會變成容易。

 這個下手處就是布施。所謂「布己所有,施與眾生」,一般概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物布施是指衣食金錢、身命財產。諸法布施是將學來的佛法為人演說。無畏布施是寬言安慰遭受劫難者,使無恐懼。

布施法門,方法極其廣大,功德福報亦是無量。四十二章經載:「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行施廣結善緣可以除怨,施者不會因而匱乏。

凡是你有的、你想的都可以布施。微笑是你有的,你可以布施出去;同情與慈悲是你想的,也可以布施。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離法的範圍,只要有心清淨、至誠都可以做布施。有形的一草一木,無形的心意念頭,都能布施。佛堂寺院是道場、何處無不是道場,有情生的人畜、無情生的花木都是眾生,都能布施與迴向。以上各點如果你能相應一二,自是頗有慧根,與佛有緣,修行順利可期。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在家修行所為何來?為的是修福慧,得解脫。「人無米糧不活,道無福慧不成」,福慧是成道的資糧。修人天福報,易行先行,修定慧雖難亦行,故結緣之後,同時要做的功課是就是修福慧。

有問法的說:「我很怕!我們現在生活不錯,應算是種福報吧!我怕福報像存款,總有用完的一天,怎麼辦?」說法的說:「持戒修福,別無其它。」問法的瞇眼再問:「以何為戒?如何修福?」說法的垂著眉說:「以心為戒,往好處想修。」接著解釋:「人發之於外的不外行為言語,形之於內就屬意念,身口意三者以心為本源,心戒是制止心念邪惡,是戒律的總持,直接了當功廣力大,故說以心為戒。方法是從好處想,雖然世事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然正面思考釋煩解憂,所見皆美,好的念頭帶領好的行為,自然會做好事、說好話,久而成習,善緣廣結,功德無量,福田自積」。易行先行,只是這樣。如果還問就要談到較為具體的五戒十善法了。

五戒戒殺、盜、淫、妄、酒,是人乘的因地修行,得再生而為人之福報。

十惡有屬身的殺、盜、淫三惡,屬口的妄言、惡口、兩舌、綺語四惡,有屬意的貪、嗔、痴三惡,如果上述十惡不做就是行十善。十善是天乘因地修行也就是修心、口、意清淨,得生為天人之福報。

萬法主在顯現性德。自性本具有,何須頭上安頭。法門無量,大都是為了減去與生俱來的習氣和後天養成的習慣,本不須束身如繩、守口如瓶、堵意如城又立一法來求防惡止惡;但為適應不同根性,也有用加法以防惡,加一個「不去」貪,「不去」殺,多一個戒來遵行,應與尊重;吾人當知直指根源,棄貪、棄殺一樣了當,畢竟佛法本來無一物,往往是不著一法。

「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爭期,而爭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楊朱

上善若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知凡情世用其利為顯時,其害為隱;事著有功時,弊已緊隨之。所以三輪體空的修為愈顯重要。即是無行善的我、無所行的善、無受善的他。如此為善,名無我以從之,利無名以寄之,期無所期,歸無所歸,爭無可及!故三輪體空,善可盡為。

具出離心 修出離行

人道眾生有因蒙受災難苦痛,想出離這個堪忍的娑世界。有憫於眾生苦難發大菩提心而生出離。這種具出離生死的出離心,它是一顆成佛種子,留待緣成。但出離行到底怎麼來做!修出離行也就是去執。出離過去執著的事物。記住,當你不再執著於觀點、事物或習慣,它就無法擺布你,你也就獲得了自由自在。

如果有一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是因為你執著於一個相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不論這個相對的觀點是誰說的,有多麼正確,你都應該從那裏出離。對事也好,對人一樣,出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你的方式和想法。還有一個就是把眼前的石頭踢出去,永遠不要再讓你看到它。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先要探討原因,是否因為我們所期待的沒有出現。我們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常常是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

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將有所不同。過去你追求完美,因為這個世界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所以做一個完美主義者註定要經常受苦。現在你可以容許一些不完美的事物。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你之所以會看到不完美,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期待,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我執」,你會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或傷害你。

佛教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存在,如果你領會到一些「人生如幻」、「觀受是苦」等佛學理論,不管這展新的觀點是多麼令心醉、讓你折服,它都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這樣的又一執著就是法執。我執法執都不應執著,因為有了執著又入凡情。這也就是佛說:「無一法可傳,無一人可渡」的道理。法我皆空,何有能傳之法,可渡之人。

了然佛義 法依正知

內覺人身,外覺宇宙。認識宇宙人生的科學,才是我們修行意義之所在,這也是佛學的真實涵義。

佛、梵語「佛陀耶」翻譯為覺者或智者。覺是指對事情注意並了然,有覺察、覺悟兩層義思。

學佛為要除去覆蓋本性的無明,轉識成智。這無明皆由煩惱障與所知障所引起。煩惱障從貪、瞋、痴、慢、疑等我執而生,能擾惱有情身心,而障涅槃。所知障從法執而生,能覆一切所知,而障菩提。古德有云「不怕念起,只恐覺遲」,覺察到了,煩惱自然漸漸斷伏。無知固然可憫,有知亦是錯覺,覺悟用來對治所知障;智云決斷明了之義,此非世智聰辯,是專指能澈底認識宇宙真相,具辦一切人事之智慧而言。

智慧有三個次第,其一是一切智:能知一切法總相。經上說:「萬法皆空」,凡夫執為實有。其實皆是因緣所生,並無自性。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假入空,觀見真諦理,見思惑斷盡即開一切智。二為道種智:能知諸法別相,菩薩度生,修學無上法門,見俗諦理,界內外塵沙惑斷盡,以諸佛道法,啟發眾生善根,是為道種智。其三稱一切道種智:蓋佛法無邊,唯佛究竟。此修中道觀,斷根本無明惑,見空有不二之中諦理,是為佛智慧。

修行期間,善知識接踵而至,說法不一。又認知有真偽,見解有圓偏。初學除依聞思修,廣學多聞外,並根據佛陀明揭之法四依以求辨正。

依智不依識:智是本心性德,與法性合,識為妄想生心與煩惱俱,學佛修行惟依聖教,策發真智,若分別考據,欲辯佛說,徒增罪業。

依法不依人:法不自說,惟佛能說,載之三藏,名聖言量。故學佛惟依佛經,不論誰說,契合佛法奉行,不契佛法如同魔說,當捨。

依義不依語:文字指月,究竟非月。言說詮理,並非真理。故不論誰說,只須依理,換句話說:「只見義理,不聞人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指究竟實義,不了意是未了未盡之真實話。但亦是方便語,佛隨順眾生或說人天福報、或說小乘自了,皆是方便,至其明示大乘行中道實相即為真實。

諸法三分 生滅三由

一切萬法都具備了體、相、用三個部份。譬如桌椅,一般形相如同我們看到具四腿外表,予人入座則是它的作用,體質可以是木材、金屬或塑膠等其它製品。但大多數人如瞎子摸象,以偏蓋全自言其是;經常見樹不見林,只見其表相就放加論斷,不明法體法用,其所見之相亦屬虛妄分別之相。

然法體是指其性並非其質。萬法無一法有其本質,亦無一法可為他法之本質。拿衣服作例,布不是衣的本質,棉也不是布的本質;棉織成布,布縫成衣,是因為各種因緣齊聚所形成的。所以不論是棉是布是衣它們的法體都是空性的。

相由識見。因眼見色,因識成得顯。萬法本體雖空,表顯於外曰物質現象,想像於心曰心理現象,當因緣條件湊合就現出現象,因緣分散本來無相。故知物質心理現象皆因緣假合,暫起幻影無有實法。眾生一味著相以為實有。

其用無量,隨相、隨質、隨識而變,因時、因地、因人、因器不同。相轉用變,故了知體空,明諸相即可通達諸用。

佛陀說法契機施度,說體如云「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恆」,說相如云「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無量功德」。說用如云「內潛源底薰妄心、外現報化教眾生、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

法體其性既然是空,那麼萬有何生?何滅?生之所以生,由來不外因、緣、果。滅之所以滅,亦然。

『因』是主因,指最初之動機,最初之造作。唯識論稱種子。吾人八識田中之種子,亦能現起一切宇宙萬有。故名此種子為因。

『緣』是助緣,譬如稻種為因,土地、水分、日光、肥料即是助緣。緣可分有親因緣、增上緣(色法以二者生起),無間緣、所緣緣(心法以此四者生起)。

『果』指生成之一切現相。因種有常暫,助緣有強弱,結果亦遲早有時。俗話常說:「因果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也有因同果異,果同因異,關鍵皆在這個「緣」字。因是果之緣,果也是因之緣;經云: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孤因不長,獨緣不生,因緣具足而後生起宇宙萬有現象。

明白了萬法起生之理,就可轉命、立命;要得善果先種善因,若種惡因必得惡果。古德云: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吾人八識田中已種滿無量惡業種子,若要不結惡果,唯有不添惡緣。

另外法有事與理,既事實與理論,亦稱行履與知見。事是事相,理是理體。事相為有,理體為空。又事是事修,理是理性,不可偏廢。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空有不二,理事不二,理事雙講才周全,兼進福慧方俱圓。佛陀依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八方來教化眾生,解析宇宙和人生。我們修行學佛也要以此入手。如是研經,如是聽教,方能俱到。

學佛次第 信解行證

華嚴經載:『信為道元功得母,長養諸善根』。信佛所說法,相信佛經之記載,了解佛法內涵義理,依所理解實心修行,證得各種果位。就是學佛修行不二次第。

金剛經載:『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般若波羅蜜』我能生信。『無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福德多,多於七寶布施』我也能生信。『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我亦生信。『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能深信。『聞此經典信心不逆,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有無邊功德。若為人輕賤消滅先世罪業』我發恭敬心深信不疑;以上經句你能信能解嗎?能信能解就是成佛種子,尚不能信不能解,但志不退卻,心存願信願解,亦為佛種。

古德有云:「不貴子知見,貴子行履」,是在強調信解之後行證的重要,修行一法,知行並重而合一。行者當知,知行不二,理事雙修,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故信解中有行證,行證中有信解。其修行次第善法歸納如次:

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有此深信,虔誠禮敬。身是舟船,信心如槳,航程必速。

願:能發菩提心願,啟發自我凡心變成同理、平等之心。有道是「人生如夢為歡幾何,宇宙浩瀚所知多少;真空假有悉皆妄念,無有慈悲輾轉流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願心如海,水載身舟,就可達彼岸。

行:六度萬行如舵,能使船不偏向,動則萬善隨行,靜則一念不生。有道是「見人莫為師,與人休說悟。日日早晚課,學佛莫學祖。宿生因緣在,樹下掃塵埃。勤拭身口意, 佛光出鏡台」。

聞:親近善知識,廣聞一切法。發心來皈依善知識,以法四依來修正所得知見,就能質正而量圓,如此由無而漸到有,慢慢薰習,意不顛倒,心不貪求。依次第學佛,必當受用。

思:以草木、天地、人我、三寶為師。參究帶動疑情,起了疑情生出悟覺,又因覺悟,見己之微,謙卑懺悔。「世間多少利根器,唯獨無有一個我。無住無念百般求,不如先修一個有;若不撿起煩惱障,何須成天教放下。」知己是凡夫,老實學佛,始能有成。

修:修行學佛當如王國維所說必經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學有專攻、術須專修,日常庶務煩瑣,如能把握良機從禪七、佛七、八關齋戒起修最為便捷。

凌霜紅粧雕 躬身數千嬌

曾經翠綠色 無有幾時遙

善財聞法

破相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大方廣佛華嚴經

      此段經文是指共襄盛舉之法眾,數量不可思議。總共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的數量。塵極其輕微但也有大有小。淨空法師說:能立於牛毛尖端的塵埃稱為牛毛塵,其大小再分成七分之一稱作兔毛塵,再七分一叫水塵,肉眼看不見,再七分一叫金塵,水、金二塵密度很大,有空隙,可以在水中、金屬裡遊動沒有障礙,再七分一叫微塵,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原子電子那般大小,微塵再七分一叫色聚之微,再七分一叫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與虛空為鄰。

科學能見的小,我們可用一片小樹葉來看,在一公分距離之下可以看到樹葉的結構,一毫米可藉由顯微鏡觀察細胞,百微米細胞之間得以展現,十微米細胞內部,一微米細胞核,一千埃(一億分之一厘米)細胞染色體,百埃DNA鏈,十埃染色體塊,一埃形成世界的碳原子,十皮耳米(百億分之一)可見電子圍繞原子運行,一皮耳米核子與電子運行軌道之間有無限空間的世界,百飛米可觀察原子核,十飛米可見碳原子核,再來是質子,再小就是夸克。它是一九六四年發現的,如果把一顆原子放大成地球一般大,那夸克就和一粒黃豆一般大小。這和兩千多年佛所說異曲同工,無有別相。

科學能見之大,我們可來次太空之旅以觀察天體,就以一公尺為十的零次方開始,按十的乘方來增加,一公尺(設為十的零方)可見一叢樹。十公尺可見一片植物。一百公尺可見樹林邊界。一千公尺可看小鄉鎮。一萬公尺可看大城市。十萬公尺可看整個洲。到百萬公尺(十的六次方)就是人造衛星的高度。一萬公里可以看半個地球。十萬公里地球很小了。一百萬公里可見地球運行的白色軌道。一千萬公里(現在是十的十次方)地球軌道部份是藍色的。一億公里可見金星地球軌道。十億公里水星、金星、地球、木星軌道都出現了。一百億公里太陽系行星運轉軌道。千億公里太陽系有點小了。一萬億公里(十的十五乘方)可以見到許多恆星,一光年(十的十六乘方,光每秒行進299.792公尺,一光年可走9460528405000公里,計九萬四千多個億數目太大,故以光年來計算)太陽很小了。十光年感覺無窮大宇宙。一百光年剩下恆星和星雲。一千光年在銀河系旅行。一萬光年繼續旅行。十萬光年接觸銀河系外圍。一百萬光年其它星系出現。一千萬光年(十的二十三次方)所有銀河系都很小了。至今發現最遠的恆星距離我們1320光年之遙,但天體的邊仍然無有窮盡。

佛門中說三千大千世界又是如何呢?我們了解每一小世界中央有須彌山,山頂上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須彌山日月在山腰,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每重山海相間環繞,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鹹海四方有四大洲,每洲各有兩中洲和數百小洲,上覆初禪三天這樣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這中間有小千、中千、大千等三個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也稱一佛土。

再說:宇宙範圍有環周與直豎,一個大千系為若干世界所形成,如是環周各有無量大千系世界。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計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同樣也是無量無邊的。

聞法

古德論述,擇相契相應,輯集文字,權當座右,利益言行。諸如安士全書、宗鏡錄、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多聞廣學以長福慧。

 

l        無來生之語出之兇惡小人,眾皆輕而忽之。譬如投毒於臭食中,噉者少。故為害輕。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置砒霜於膏梁內,食者必多。故為害深。

l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力不能為者,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發歡喜心,出讚嘆語。

l        念佛、誦咒,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計得分明,刻定課程,久久純熟,不念自念。若初心便要說好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l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l        滅罪門:光陰如箭日月如流,業報一至欲避無由。乘此康健勇猛回頭,六根不動八苦齊修。親近三寶、禪學參究,常修淨土、紹隆佛種。莊嚴佛像、修造殿宇、流通經典、持誦神咒、參訪高僧、四事供養、居常護法、勿念僧過。

l        滅罪相:忽然厭惡倡優。忽然欲毀淫詞。忽然發慈悲。忽然信因果。忽然肯布施。忽然信三寶。忽然知必死。忽然厭惡此身發出世之想。

l        夫若談心佛,唯倡性宗。則舉一攝諸,不論餘義。夫論至教皆為未了之人。如來無上甘露,不可依文字語句而行,不可依義路道理而行,直須親悟其宗。決定信入了了,自知何須他說。假以言詮方便,開示直指六根,現用常住無生,滅性分明無惑。免隨言語之所轉,不逐境界之所流。

l        初從聞性入時,先亡動靜聲塵之境,次亡能聞所聞之心。既心境俱亡又不住無心境及能覺所覺之智。則覺智俱空,此空亦空,方成圓覺。

l        夫養生或飲或食,養病或丸或散,養法身亦爾。以止為飲、以觀為食。以止為丸、以觀為散。又如陰陽法,陽者風日、陰者雲雨,雨多則爛、日多則焦。陰如定、陽如慧。定慧偏者皆不見佛性。世出世法互相成顯,若離三諦無安世出心處,若離止觀無安心法;若心安,以一諦即足。如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一目之羅不能得鳥,得鳥者羅之一目。眾生心行各各不同,須廣施法網捕心行之鳥。

l        情牽萬境、意起百思。投五欲旋火之輪,未曾略暇。陷五濁狴牢之處,何省暫離。塵網千重,密密而常籠意地。愛繩萬結,條條而盡繫情田。聳高阜於慢山,,橫遮法界。洶長波於貪海,吞盡欲流。若蟻聚蜂攢,攀緣役役。如鼠偷狗竊,結構營營。八苦之焰長燒,二死之河恆沒。輪迴生滅,,苦惱縈纏,皆是不能自安心耳。  

開示

緣起200212月上師第四度蒞臨傳法。23日晚餐後邊洗碗盤,邊唸金剛誦時,忽然想到上師隨時隨處都在開示,昨日要弟子多唸百字明、金剛薩埵心咒,沒唸幾次,就有記錄上師開示之念頭。今彙集部份開示,以為見性之明燈,並時時處處以弟子心供養上師。

學佛以發心最為重要。自利利人、度眾生,有言教和身教,不是為功德。但也會有銘記的。你們修得好,有形無形中都會影響別人。

( 創作另類創作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k666&aid=3847157

 回應文章

如蓮學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心相印...
2010/04/08 16:19

心心相印...

法法無諍...

...真是提綱挈領

讀來融會貫通...


♥ 熟悉的陌生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諸惡莫做 在家修行
2010/03/25 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