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淺說 (四)
2019/03/22 20:08:21瀏覽455|回應0|推薦7

    且把金剛經的前半部當思慧,把後半部當方法用在修持,不忘初心老實念佛是最誠懇的做法,腳踏實地且走且修行。學佛不是一學就能發慧,能發無上正等正覺心願度眾生就很了不得了。

    金剛經翻到了十七品究竟無我赫然在目。前面還在說自度自悟,現在提到究竟無我,這會讓人很揪結不知如何是好;也許大家認為「菩提本無事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是五祖授證六祖慧能的開悟偈,其實此時的慧能只是對境應物,直到夜授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生其心」才悟入佛家真髓的。

    人生就是擔著重擔向前走的多數人學佛都抱著一個有所得心七上八下求一個無所得果稀哩嘩啦。「空論讓佛教受了不少非議。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師批評出家人四大皆空無所事事,我就問他出家人講求「六根清淨」「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可見批評時並不瞭解。如何使清淨?又如何算皆空?就更不用說了!理則學的訓練有對否定否定再否定是修證過程的必要之惡的認知,把一切都摧毀再重新建立,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方知究竟的味道。

    第十七品談的還是如何降伏其心的老問題,「一瞬多年」修了幾年的須菩提遇到困難了直言請教佛:「我發了大心要救度眾生,但我的心空空如也無所依靠,煩惱心怎麼也降不住。」此時的你我已經發願要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進入清淨永恆的境地(滅度一切眾生使入涅槃),之前善護念的修法無法滿足,佛說你救度一切眾生實無有一眾生可以救度為什麼?關鍵就在無相救度才能無有懸念,其心也就降伏。所以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相者方為菩薩。菩薩不好當,不是人稱菩薩就是菩薩,但也不是說人稱菩薩就不是菩薩。

    接下來第十八品一體同觀,讓我們換個方式走進金剛經做了須菩提,直接與佛面對面。佛一連問道:如來有肉眼嗎?有天眼嗎?有慧眼嗎?有法眼嗎?有佛眼嗎?你我皆說有,佛有五眼。南老師評說明心見性只表示見處,真正達到悟證時真的限量境呈現,自然具備肉、天、慧、法、佛等眼。

    之前有位十多歲大男孩父母把他外包給在紐西蘭的同學,希望有一天送回來時能光宗耀祖,孩子後來學了法輪功到處宣稱他開了天眼,之後轉到中國學中醫,目前四十歲學醫無著、婚姻無緣,一事無成還得啃老。事涉玄密高推勝境,會使人產生不正思維,誤人子弟此為其例。

    那天和三哥在農場散步談到聞鳥啼聲。聽說五官可以相通互用,一般的了解是眼有見性、耳有聞性。我在第一次打禪七時,閉著眼睛看到外面清風徐徐樹葉發亮,一派清明景象,比之雙目所見更要栩栩如生,但師父說是假的。回到家中見阿彌陀佛從彌勒佛頭頂幻化出與我相視而笑,那時心花怒放開心極了的情境,二十年來到現在還很清楚。禪師一句假的使狂心頓歇,是真是假不是爭辯可得,無實、無虛、非空、非有,不以一言道斷,因為一切全在自證自度,明白這一點方談得上修持取證。

    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你怎麼辦?當知世上有為法,體是無為,用是有為。無為的道要在有為現象中觀察進而證悟。對生生不息,生滅不滅的有為現象,硬把生滅心斷滅了並不能證道。不可得不可得是不是就放棄,所以讓人認為佛教是消極,不可得不是無所得或不能得,而是要在三心都在變化之下去證得無上道,其實是積極。

    學佛最可貴的是自度最犯忌的是度人。佛法上偶有心得,感覺受用就尋思為人度化,最後狗都嫌。整天名相、佛說,誰也度不了倒給自己堵死了。佛曰不可說。時機未到,說也是白說不是沒有道理。2019/3/22 破老南遊記之九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k666&aid=12521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