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9/23 19:19:05瀏覽2122|回應5|推薦64 | |
管理中心顯示文章有回應,點過來一瞧,竟是泥土先生回應我的生兒育女,這篇文字才為寒鴉轉載到哲學討論區網站。在那兒果然引起廣泛討論,不過在那處見到的都是不同意與眨抑的意見。不似聯網這篇贊同的佔大多數,這點倒是事先寫這篇文字所沒料到的,總以為聯網讀者所傾向的都是人生光明面,我寫的都是烏鴉文章,咶咶叫,討人嫌。不想這篇寫得這麼反光明還甚為網友接受,有點喜出望外。不過泥土先生可是站在反面,我把回應轉貼如下,省得要點過去查看,(害怕您一去不回頭,嘿嘿!)
~~「泥土看來── 此一觀點的問題出在作者莫兄將問題做了二分法的處理,也就是把理性與感情對立地強調起來。 然而,就我人所知,二分法是人類成長過程中一種幼稚思唯方式,例如,小時在戲院中看西部片,結局總是在蓬車或營地緊急之際,野地中一匹快馬領先,或是號角 聲中一騎由巨岩後飆出;小孩們往往歡呼大叫「好人來了」!幼稚的兒童無力迅速學習關於「騎兵」與「紅蕃」的符碼,他就只能把他腦海印象中的「好壞」二分法 拿來運用──泥土覺得成人應該與孩童不同──我們的教育與生活都應該及早導引人們離開二分法的世界──只有某些特殊問題上可以表現為簡易的是非題〈例如撒 謊、貪污之類〉。 因而,我的觀點看來,雖然莫兄行文中一再強調因理性立論,我仍然認為此一作法不甚可取, 蓋成年人論事應該儘量地兼容並蓄地針對理性與情感交雜之現實;換言之,莫兄若是正從事小說創作,刻劃一個情感有缺陷的主人翁,可當別論,但是,純粹就事論 事時,僅論所謂「理性」部份也者,則泥人仍覺得頗為失宜。 最後,不怕莫兄見笑,泥人學教育出身,頗相信人生本來不能逃避,壓力之如何面對,本是大家應該修習的重要功課,理性或感性都屬於壓力來源的一部份,卻也是 迎戰壓力的一種工具,也就是理性與感性兩者若能在平時就經過適當的交互鍛鍊處理,家庭做為一種甜蜜的負擔,或做為薛西佛斯式的挑戰,都將是我人值得必修的 課業之一種‧‧‧ 當然,應該說明,以上純為紙上談兵之作,現實中,泥人近乎慘敗者也── 泥土敬白」 泥土的論點我沒有不接受,但我還是認定生養是最磨人的事,人生若別有所圖,就是說人之一生若有別的事項牽纏專心致意就斷然不能忍受這樣鉫鎖,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大半無後。不論那一行那一業若存心專心致志下來都不希望為生育教養這種事牽絆套牢,因之退而求次,女人就活該倒霉,夫妻二人之中,女人既是生育者,又是弱者,自然就得理所當然底得繼續犧牲下去把一生最寶貴時段奉獻給養育子女。當然這原也是大自然現象裡的一般法則,雄性負責覓食,雌性管生育。可是萬物之靈的人類豈能一直囿限在生物圈的法則裡面不加以改造演進哩。廿世紀最了不起的成就不是女權的徹底解放,而是女性得以掙脫生物鍊鉫鎖。女人可以生子,也可以不生子,她能夠自己選擇,體內體外的,她的思想可以左右選擇她的一生命運,不再只是個生育機器,也讓原先人類婚姻定義開始面臨考驗。 「生兒育女」寫成那樣,乍看雖似偏頗,甚至偏激。其實自己回頭再讀,倒也覺得並不似原先以為的那麼單向行駛,這裡頭是含括著人生真正的問題徵結,人的生活因生育而切割成兩半。就這個論點來論斷,結婚只是為生育作準備,子女生下來後,無論夫妻從此就得步入另一面的人生。不是嗎?從此而下,衍生之問題,「生兒育女」大致已勾勒出來,在此不贅。但是卻好奇網友會有如何底看法。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