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6/20 20:17:18瀏覽2043|回應0|推薦3 | |
片斷
我們婚後的生活,並不挺調和順遂,荷澤習於享用他慣常生活習慣;閒適從容兼帶點講究與品味。我加進他的生活圈裡面後,由於我也一向也有自己的寫作與生活習慣,並不遵蹈他的循序,程度上打亂了他的生活秩序。 他從他的觀點來看我的生活態度,說我不是追逐生活而是逃避某些些事務。可是從我的立場分辨,我可認為自己可是一直是在追逐生命的目標,而非逃避生活。我的行事一向朝著二分法作區分,從來就把生活重心側向一邊,出國後基於現實考量,尤其不講究生活品質,不作興作物質或居住環境的挑剔,生活上具有基本物品或便利就已相當滿意自適。 他不然,即使淪到破產的狀況,仍就是西方人習氣看重生活上品味或情調,不論情況如何總得把居住環境的自在或習用生活習慣放在首位。看了他的榜樣,可以說我應是來自戰亂中成長的地域,週邊或依附條件可以押後或不予重視,生命裡的諸種事項得分主與屬,而權衡下,主要目標是唯有關切的目標。 自結識至婚配以來,他對我一直溫柔有禮,但我不被他謙順而友善的態度所愚,他的出發點可能是溫情的。他看得清我,也可真正底穿透我的感受,可是彼此都有自己的內心祕室,雖有婚約,旦夕相處,但很難定義為相互間能坦然交心。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他有他不能穿透的堅殻,彼此各有芥蒂,不能說沒有提防,他能看清我,但不能滲透我。 他是保留的,雖接納我,但兩人都明瞭,彼此人生走到這一步,不得不以理智來評估彼此的接合,現實的需要才讓我們接合於一起。他覺得好景已去,寫作對他已呈力不從心的狀態,我則處於全力搏鬥的階段。 所以說,即使婚後與荷澤生活於一處,我仍然生活在自為的監牢裡面,一向我就是處於自我依附或自我充足的狀態。如前所述,生活上荷澤可不像我這般遁世,他認為現代社會視自我充足為不可能的夢想;摩登世界有太多新穎又實用的物品引誘我們投身進去得到便利以及接受操縱,為滿足聲色之娛或生活上之依靠與便利,減少物質主義不成其對生活依賴之減約,而獨造成與文明制約的對峙。雖他也認同物質主義可能是現代人心神渙散的成因,但反之同樣也不能帶回祥和。 雖是如此主張,他也持存疑的態度來認可成名作家的豐厚報酬對創作的影響,至少亦是部份同意過份世俗地擴充物質條件,對創作的生活總非相宜。工作為的是換取生活條件,一直是最真實不過的生命現實,但自古以來放縱物質及私欲即導致精神層面的淪喪,一向是靈修最主要教條。 他說我:「人們曾說人是他所有物奴隸,現代人卻持相反的認識。但你卻堅持著中世紀以來修道院僧眾的信守。」 我不同意: 「我可沒有任何信守,最多只不過是:伶仃地排斥在城市群眾與它文化之中。」 荷澤博學又具有多方興趣與才幹,但是他的熱情與活力因長期生活的折磨與創作的挫折而磨損,但是我仍能從他早期的作品感到他年輕時的熱與力。 他年紀甚輕就在美國文壇出頭,同他一時出道的寫作者同儕之中,不乏有得普力茲獎者,獲國家文學獎項者,聲名最顯赫的竟然及身得獲諾貝爾文學獎之榮譽。然則他到了這把年紀卻仍落得和我這類不入流尚在艱辛探索美國文壇大門門階的初出道小文人混跡一道,猶自在照顧及培養作家的憩息營裡面打發厮磨。斯人獨伶俜,能不感慨系之。 還好荷澤看得開,頗為認命,運道不來,除了自怨走錯門道,或寫作態度汙腐不化,沒有甚麼好嘆息的。荷澤自視甚高,關於他寫作才份,他可有著確切的自信,絕不認為會不如任何成大名的作家。而且論及當代作家他幾乎一概看不上。討論到這個題目,我讀書不及他多及精,確實不清楚眼前週遭世上存活的作家裡面有多少算是真正厲害角色,但就我的眼力所及他應算得上一位。 談及這項論題,我總覺得既不宜侷限於自己的眼界,也不便一眛為名聲所祟。基於這樣的論點;在這樣的大屋沿頂蓬下,平心而論,在我猶預的心目中:他是一個雖未得到如何的名聲,但觀賞他作品,不能不認為他有能耐直上青雲。至少應可算上一個出色的作家。在我眼中他的缺憾和我一樣,一迄尚未能更加發展下去。但他似乎較我更限制的是:他的作品停滯在早期的聳動與出色中。 提出荷澤就他的作品來評鑑,無可諱言,難免由於親近的關係較之對自己作品的審度更難看進去與取得一個客觀中肯的角度。原則上,對於一個日夕親近相處的人,對於過往自認有了相當程度上的熟悉,再去看他寫的書;尤其是他寫的小說,那種自我經驗追述,與內在心路歷程剖析的作品實是難以卒讀的難堪。像荷澤這樣作家的作品乃是向大眾公開披露他的內在自我,我去看他的書就等於藉著他對外人的自我剖析之後,我再去藉之作更進一步了解以及再去探測他內在黑暗自我的赤裸裸的展露,我感到是種極難接受的接近,有種難以忍受的進一步探索的心理負坦。 看他的小說,我同時也會由於抵禦此心理面而生出不堪認同地反彈心理。另外,對我這種經常不斷拿別人作品作比較與督促的作者而言,出於內裡自私的隱晦心理,事實上更難於体會與看重枕邊人的創作。但在我勉強讀其書之下,卻不由然地感到他的作品的力量與著魔,竟讓我能由種較客觀的角度楔入,這使我加深對他的作品的看重與識別。但我也知道是多年吸收與寫作的訓練使得我較能跳脫早年觀賞陳世賡的文章的情意綜。 |
|
( 創作|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