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0/23 00:09:20瀏覽1588|回應4|推薦27 | |
土井晚翠,生于明治四(1871)年10月23日。父、祖皆是文學愛好者。受家庭環境薰陶,他從小就熟讀了《三國志》、《十八史略》等漢文典籍。明治二十一(1888)年,他從中國宋朝詩人范質的【遲遲澗畔松,鬱鬱含晚翠】詩句中取“晚翠”二字作為自己的筆名。他在二十四歲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從此開始了在文學創作上的騰飛。 大學中,除了在其英文專業之外,土井晚翠又涉獵了德、法、意等國外語。他博覽東西方名著,屈原、李杜、歌德、雪萊這些偉大詩人的作品,孕育了晚翠的詩魂。 明治三十一(1898)年就職于東京郁文館中學。東京音樂學校為編歌唱集,向這位在當時已頗有詩名的青年徵求歌詞,題名為“荒城の月”。他寫作時,孕育浮現於腦海的,是他曾經遊過的會津若松的鶴城,以及家鄉仙台的青葉城舊址。想到發生在青城的“戍辰之役”及當時由十九名少年組成“白虎隊”的故事,那悲劇深深觸動著土井晚翠的胸懷。人世間的榮華與爭戮,在時光的長河中都將一逝無存,永恆者只有夜半的一輪明月。《荒城の月》一詩通過戰爭與和平、往昔與今夜的多重鮮明對照,表現了歷史的蒼涼。這種東洋式的無常悲觀,也是貫穿整個晚翠作品的思想底蘊。《荒城の月》經由作曲家瀧廉太郎譜曲,頓時傳唱遍日本的城鄉各地。 土井晚翠的詩,與日本明治初期蓬勃向上的民族進取精神、高昂的國民士氣相吻合,是順應了社會對具有高尚思想道義和剛健精神呼喚的產物。其詩得以盛行,另外也同當時日本整體漢文素養較高有關。 他的一生,除了在東京唸大學和遊歐之外,都是在其故鄉仙台度過的。走過了一條寧靜的治學之路。據接觸過的人稱,土井晚翠四方面龐、骨格雄偉,談論時意氣風發,為人真摯熱忱,畢生勤奮。 1940s開始,戰爭的時代陰霾蒙上了其晚年。作為一個洞察深刻的文化巨人,他憤慨日軍的侵華暴行,痛駡軍國主義的荒謬。同時作為一個明治年代出生的日本人,又不能不對自己國家的敗北感到萬般痛楚。盟軍轟炸日本,其在仙台的三萬卷藏書和家產在空襲中被燒失殆盡。三個子女和老妻相繼病故,他終日默坐在佛龕前焚香祈禱。 昭和二十五(1950)年土井晚翠被國家授予文化勳章,這是日本藝術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晚翠以八十歲的老身赴東京領獎。 昭和二十七(1952)年,仙台青葉城舊址的展望臺上設立了《荒城の月》的詩碑,衰頹的晚翠強拄手杖出席了揭幕儀式。在悠揚的提琴伴奏聲中,眾人齊聲合唱那悲涼的《荒城の月》。這時的晚翠慷慨萬千,他親歷了自己國家從明治的興盛到昭和的慘敗。兩個月後土井晚翠溘然長逝,終年八十二歲。 青葉城為伊達政宗於西元1602年所建,是伊達家族13代,長達二百七十年的根據地。城堡位在海拔132公尺的青葉山頂,當年建城共耗費十年光陰才全部峻工,如今只剩下斷柱殘垣,但遊客仍可從高聳的殘垣看出當年伊達政宗不可一世的氣勢。由這裡可眺望仙台市全景。圖片後方可見名曲《荒城の月》的詞碑。 後記: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