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02 11:01:05瀏覽1026|回應0|推薦0 | |
這次的經濟衰退肇因於「需求飽和」,那「需求飽和」是否就是「供應過量」?或「需求飽和」是否就是「供應過量」引起的?答案當然不是,雖然兩者確實有相關。 這麼舉例吧,人有一定的食慾(食量、進食速度、消化速度),從一開始的「飢餓」到「略飽」,到最後「吃不下」,這就造成「需求量」。它跟供給雖然有關係,猶如美食可以刺激食慾一樣,但雖然我很餓,也不可能一口吞下整餐的量,也不可能無限制一直吃,所以,雖然我很餓,也不能接受過量的供應。 所以,所謂的「需求飽和」是已經到「吃不下」了;而生產過剩則在「飢餓」、「略飽」、「吃不下」都可能會發生的。又如,一個全新商品剛上市,照理說應該有很大的市場(食量),但一般人可能因為資訊未流通、不熟悉、不想學等問題,所以採取觀望,此時如廠商大量製造,超過進食與消化速度,這時需求雖還很大,但還是生產過剩了。 同理,市場有需求,也可能造成供給過量,這時,問題並不嚴重,因為只要降低生產就可解決,因為終究整個市場需求還在。但如果我是真的吃不下了,問題就大了,因為真的沒有需求了,就不是降低生產所能處理的。 面對「需求飽和」許多人都想要刺激需求,譬如,創新生產或降低價格,確實,這會「刺激」市場需求,但請注意,這裡用的是「刺激」,而非「製造」,同時,它的成效也有疑慮。在飢餓時,創新或降價都可能大幅度刺激消費,但當越飽和時,能刺激的幅度就越低,亦即「彈性」越來越低,最後,如果飽和趨於100%,那彈性就趨於0了。 而且,我們不能無限制的刺激市場,猶如不能無限制的填壓胃腸,或增快消化的速度,否則反而會引發市場的崩解,如生產過剩、通貨膨脹、信用破產……等,乃至引發金融體系與政府崩潰,而最後必須以動亂、戰爭等方式,重新創造需求、重組秩序來解決問題。 所以,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嶄新且必須的需求(如完善的生化科技、可省油50%的汽車……),猶如二十世紀七、八0年代的IT技術,創造一個新市場出來一樣,否則,我們亟需耐心等待,等待這波暴食消化完畢。 但,目前看不出有什麼足以創造全球經濟的新科技或新商品出來,但過去近五十年的榮景,全球資源與生態橫遭破壞,現在不景氣,可以讓地球喘一口,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吧!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