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1 23:31:02瀏覽2898|回應2|推薦1 | |
來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假設甲乙丙三個投資客於不同時間點分別購入「UDN大廈」各一戶。由於實價登錄尚未實施,各人取得成本也差不多(皆從老住戶手中購得)。所以我們可以假設 甲:2010年一月購入,價格為一千萬元。 這三位投資客的購入成本都一樣。由於甲乙丙變成鄰居,而且也透過仲介了解行情,這三位投資客大概都知道彼此的購入價格。其他老住戶因有自住需求,沒人在未來幾年想賣房子。 今(2012)年七月一日開始實施實價登錄。有三隻可憐蝸牛A,B,C忍了好久,認為實價登錄後,房價會變低。所以他們都打算於2012年七月,也就是一實施實價登錄的時候,就進場購買心目中最棒的「UDN大廈」。之所以要忍到實價登錄實施,是因為他們都認為實價登錄以後,自己可以買到比市價便宜很多,或是不會比當前市價(一千萬)貴很多的房子,所以他們的預算上限都是1149萬元,只比目前市價+奢侈稅少一萬。 結果呢?各位可以想看看。請記得,當實施實價登錄後,供需是平衡的。有三人要買,也有三戶要賣。(之所以要設定供需均衡, 目的是在單純探討奢侈稅的效果。) 答案是這樣的:雖然供需看起來是均衡的,在奢侈稅+實價登錄下,A,B,C三個人都會以最貴的價格(1149萬)買到房子,等於承擔了所有的奢侈稅,還另外讓甲乙丙三個投資客分別賺149萬/49萬/49萬。也就是說:實價登錄對抑制房價與遏止投資客幾乎沒作用,還會讓房價上漲。 怎麼說呢? 雖然同時有三間房子要賣,但是三個屋主在2012年七月,也就是實價登錄後的成本不同。 2012年七月 所以雖然同時有三間屋子要賣,但是事實上只有甲的房子符合購屋者的預算。那麼甲會以成本價賣出嗎?不太可能。因為他的競爭少了(乙丙的成本都比他高),買方的競爭又大(有三人想買)。他不可能開低價,所以1149萬會是最後最可能成交價格。 其實賣方知道附近房子大約是何時購入,便可估算其成本,一開始就會開出比「對手成本」稍低的價格。很可能就是1149萬。 這就是說,由於賣方購入的時間不同,奢侈稅會提高近期購屋者的賣屋成本,使市場上低成本的物件供給減少,反而導致價格上漲。這就是為什麼在實際的狀況中,奢侈稅的實施,使得房價量縮價不跌,甚至有量縮價上漲的情況發生(特別是在都會區會如此,因為都會區的房子稀有性最強)。 比較重要的問題,是出現在實價登錄實施後。 如前所述,由於奢侈稅讓低成本的供給減少, 就容易產生量縮價漲的結果,一旦實價登錄實施後,上漲後的價格反而成為政府認證過的市價,使得買賣雙方的議價空間與效果減少。 以這個例子來說,第一個(甲賣出的)成交價1159萬成了登錄的第一個價格,就會發生行銷學中的「參考定價」(reference pricing)效果。乙在2012年八月以前不會開這個價格,因為1149萬比他的(成本+奢侈稅)低。一旦過了2012年八月,他就會以此價格開價,買方要議價的空間也低,因為一個月前甲就賣了1149萬,還登錄有案,買方要如何爭辯乙開的價格不合理呢?加上會有兩個人(先前一個人已經買走甲的房子了)競價,最後的結果,乙就可能以1149萬賣出,賺了49萬。也等於買方幫他出了100萬的奢侈稅。 至於丙的房子呢?一直要到2013年六月,他的(成本+奢侈稅)才會低於1149萬。前面有人回應說:這時只剩一個人買,沒人競買,應該價格會低一點吧?問題是,前面已經有兩個登錄在案的價格,都是1149萬。買方要如何說服賣方,登錄的1149萬是不合理的市價呢? 此外,這個例子雖然假設買方的預算上限都是1149萬,但就算三個人的預算上限不同,結果也會有類似的情形。 其實買賣房子,推估賣方的成本價通常不難,但是買方的評估就很難預測。如果沒有實價登錄,每個人的評估可能不同,你覺得一千萬貴另一個人可能反而覺得便宜。 在這個例子中,ABC三個買方,其中只要一個人認為合理價位高於一千萬,全部三間的房價將來就會被鎖定在比一千萬高的價位。這就是賽局理論上所謂的「贏者詛咒」(winner's curse) 加上「參考定價」的效果。 這個例子只是要告訴各位,為什麼奢侈稅與實價登錄,那麼容易通過?因為我們的政府,腦子裡根本不想打房,所以端出一些看起來好像是在打房,而實際上完全沒效果,甚至只會幫助房價上揚的政策。至於真正能抑制房價的實價課房屋稅等,他們總是不甘不願, 故左右而言他的。 2013/5/4後記:這篇分析有個重要假設:就是投資客的持有成本低,所以可以待價而沽。事實上,政府拼命壓低房屋稅地價稅等持有稅,正是扭曲市場,讓打房政策無效的主因。 最後,如果您覺得這篇說的有道理,也請推薦給UDN編輯,讓更多人能分享!謝謝!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