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騙人的政策:奢侈稅+實價登錄=房價上漲?!
2012/05/11 23:31:02瀏覽2898|回應2|推薦1

來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假設甲乙丙三個投資客於不同時間點分別購入「UDN大廈」各一戶。由於實價登錄尚未實施,各人取得成本也差不多(皆從老住戶手中購得)。所以我們可以假設

甲:2010年一月購入,價格為一千萬元。
乙:2011年八月購入,價格為一千萬元。
丙:2012年六月購入,價格也為一千萬元。

這三位投資客的購入成本都一樣。由於甲乙丙變成鄰居,而且也透過仲介了解行情,這三位投資客大概都知道彼此的購入價格。其他老住戶因有自住需求,沒人在未來幾年想賣房子。

今(2012)年七月一日開始實施實價登錄。有三隻可憐蝸牛A,B,C忍了好久,認為實價登錄後,房價會變低。所以他們都打算於2012年七月,也就是一實施實價登錄的時候,就進場購買心目中最棒的「UDN大廈」。之所以要忍到實價登錄實施,是因為他們都認為實價登錄以後,自己可以買到比市價便宜很多,或是不會比當前市價(一千萬)貴很多的房子,所以他們的預算上限都是1149萬元,只比目前市價+奢侈稅少一萬。

結果呢?各位可以想看看。請記得,當實施實價登錄後,供需是平衡的。有三人要買,也有三戶要賣。(之所以要設定供需均衡, 目的是在單純探討奢侈稅的效果。)


答案是這樣的:雖然供需看起來是均衡的,在奢侈稅+實價登錄下,A,B,C三個人都會以最貴的價格(1149萬)買到房子,等於承擔了所有的奢侈稅,還另外讓甲乙丙三個投資客分別賺149萬/49萬/49萬。也就是說:實價登錄對抑制房價與遏止投資客幾乎沒作用,還會讓房價上漲。

怎麼說呢?

雖然同時有三間房子要賣,但是三個屋主在2012年七月,也就是實價登錄後的成本不同。

2012年七月
甲的成本是1000萬元。
乙與丙的成本是1150萬元(含奢侈稅,因為購入上未滿一年)。

所以雖然同時有三間屋子要賣,但是事實上只有甲的房子符合購屋者的預算。那麼甲會以成本價賣出嗎?不太可能。因為他的競爭少了(乙丙的成本都比他高),買方的競爭又大(有三人想買)。他不可能開低價,所以1149萬會是最後最可能成交價格。

其實賣方知道附近房子大約是何時購入,便可估算其成本,一開始就會開出比「對手成本」稍低的價格。很可能就是1149萬。

這就是說,由於賣方購入的時間不同,奢侈稅會提高近期購屋者的賣屋成本,使市場上低成本的物件供給減少,反而導致價格上漲。這就是為什麼在實際的狀況中,奢侈稅的實施,使得房價量縮價不跌,甚至有量縮價上漲的情況發生(特別是在都會區會如此,因為都會區的房子稀有性最強)。

比較重要的問題,是出現在實價登錄實施後。 如前所述,由於奢侈稅讓低成本的供給減少, 就容易產生量縮價漲的結果,一旦實價登錄實施後,上漲後的價格反而成為政府認證過的市價,使得買賣雙方的議價空間與效果減少。

以這個例子來說,第一個(甲賣出的)成交價1159萬成了登錄的第一個價格,就會發生行銷學中的「參考定價」(reference pricing)效果。乙在2012年八月以前不會開這個價格,因為1149萬比他的(成本+奢侈稅)低。一旦過了2012年八月,他就會以此價格開價,買方要議價的空間也低,因為一個月前甲就賣了1149萬,還登錄有案,買方要如何爭辯乙開的價格不合理呢?加上會有兩個人(先前一個人已經買走甲的房子了)競價,最後的結果,乙就可能以1149萬賣出,賺了49萬。也等於買方幫他出了100萬的奢侈稅。

至於丙的房子呢?一直要到2013年六月,他的(成本+奢侈稅)才會低於1149萬。前面有人回應說:這時只剩一個人買,沒人競買,應該價格會低一點吧?問題是,前面已經有兩個登錄在案的價格,都是1149萬。買方要如何說服賣方,登錄的1149萬是不合理的市價呢?

此外,這個例子雖然假設買方的預算上限都是1149萬,但就算三個人的預算上限不同,結果也會有類似的情形。

其實買賣房子,推估賣方的成本價通常不難,但是買方的評估就很難預測。如果沒有實價登錄,每個人的評估可能不同,你覺得一千萬貴另一個人可能反而覺得便宜。

在這個例子中,ABC三個買方,其中只要一個人認為合理價位高於一千萬,全部三間的房價將來就會被鎖定在比一千萬高的價位。這就是賽局理論上所謂的「贏者詛咒」(winner's curse) 加上「參考定價」的效果。

這個例子只是要告訴各位,為什麼奢侈稅與實價登錄,那麼容易通過?因為我們的政府,腦子裡根本不想打房,所以端出一些看起來好像是在打房,而實際上完全沒效果,甚至只會幫助房價上揚的政策。至於真正能抑制房價的實價課房屋稅等,他們總是不甘不願, 故左右而言他的。

2013/5/4後記:這篇分析有個重要假設:就是投資客的持有成本低,所以可以待價而沽。事實上,政府拼命壓低房屋稅地價稅等持有稅,正是扭曲市場,讓打房政策無效的主因。

最後,如果您覺得這篇說的有道理,也請推薦給UDN編輯,讓更多人能分享!謝謝!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mpishb&aid=6445377

 回應文章

逸嵐
2014/04/10 15:51

""2013/5/4後記:這篇分析有個重要假設:就是投資客的持有成本低,所以可以待價而沽。事實上,政府拼命壓低房屋稅地價稅等持有稅,正是扭曲市場,讓打房政策無效的主因。""

投資客持有成本低...政府拼何壓低房屋稅,地價稅

以現行房屋稅制,大樓住戶房屋稅約8000元左右

政府為打房,提高房屋稅,是否同樣打到一般百姓

房屋稅如以市價課,恐怕一年的房屋稅是受薪階級一個月的薪水

到時,應該是場災難吧

我覺得,應該要對那些投資,投機客重課財產交易所得,才能真正抑制炒房歪風


CC
估價 貸款 因素
2012/05/23 12:28

這篇文章的確值得讓人深思, 政府打房的政策是否有效.
包括合宜住宅的政策, 是照顧到那一階層的民眾, 是否連政府的最低月收18000元的民眾也買得起嗎? 我想才是能讓最低底層的民眾也能安居樂業, 整個社會治安能安定的政策.

其實房屋的考量因素有很多, 請容我補充其他的點.
影響房子價格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地點 折舊 貸款.
我想要作正確合理的估價, 可能要進一步學習 不動產估價.

假設今天是專指都心, 那麼 [地點]這項就會壓過其他因素的考量.
文中稀有性的理論就會成真.

台灣的房價, 是怎麼炒起來的?
的確像文中所述,[參考房價]的惡性循環所致.
有些參考價,很有可能是界人士製造, 接著就有第二波第三波的非業界人士的投資客也買進.
以股市名詞來比喻,他們就是大戶.
這些投資客, 有些是為了要收租金, 有些則只是為了要賺取中間差價.
如果房市有下跌的一天, 那麼自用者的散戶就是套在最高點的那一隻老鼠.
連帶的,大多數一生可能只會買一間或是兩間房子的自用住戶, 就很有可能成為套在最高點的老鼠.

房子是有折舊的, 一個房子最多只能維持個50年,好一點的建材可以久一點.
新成屋最高,只要買入就折舊了.
當你買了一個高樓層的房子, 過了50年後,你能不花錢維持嗎?
整修你的電線管路,抓漏.
當你的房子舊到不能再修時,我想可能打掉重建會是考量居住品質的最佳選項.
但是當你的社區很大,你不認識所有住戶, 也一定會有行踪不明的住戶, 你還是不能蠻來的.
換個角度想,大社區的住戶, 其實買的是居住權50,60,70年而己.
你的持分真正換算起來不到5坪大土地,哪一天房子如果自己倒了.
你在原土地可能推有一個廁所大的空間, 如果當初房價很高,自住戶可能也無法原地重建.
人的壽命目前大約是60,70歲吧...若20歲離開家,30歲購屋,的確是養老的房子.


房市也是供需市場.而且是高價值商品的市場.
因此資金就是一個決定因素.
大部份的人資金並不多,建商是擁有資金的人,銀行給他們很多借款的方便.
他們的資金利息與銷售價格和銷售速度是有密切關係的.
資金充裕,利息支出少的, 他們可以養地, 炒地, 炒房價,房價的獲利空間,讓他們能等個十年,二十年.
資金不充裕, 利息支出高的,他們求的是儘速獲利了解.
到底房地產業界人士賺取的是合理財 (建築物成本+合理獲利)還是炒作財 (成本+大幅炒作翻倍的房價差額)?
相信聰明的讀者一定都是眼睛雪亮的.

接下來是投資客的大戶.他們也有錢, 但是沒有建商有錢.
但他們也是銀行偏愛的族類.
因此,他們能以精準的眼光, 跟隨炒作的契機.以少許的資金自備款,大量購入房子.
如果是準備長期出租的, 他們會考量出租租金和貸款支出.
但如果是為了短期獲利了結, 當然會以炒炸方式,甚或以少許資金打理房屋, 在最短期間拉高房價出售.
但如果不能在短期內脫手,貸款利息支出,可能會迫使他們如同股票一樣斷頭賠售.
但以目前看多的房市,他們只要脫手順利,都還活得很好.

接下來是自住的散戶,不太有錢,銀行不太想借他們錢.
貸款成數低,有時也要求保人,利率也不好.
銀行在貸款時,派了鑑家來,東看西看,一定把借你的錢成數壓低.
如果是中古屋,考慮屋況、貸款人的情況,他們會把貸款壓得更低.
萬一銀行要賣掉房子求償時,他們要確定能夠由房子能夠拿回貸款.
這個金額,或許和市價差遠了,但才是房子在銀行眼中的價值.
想想,要買房子的你,花了大筆銀子,你的銀行真正想付的金額離你的買價很遠吧~
你想買的房子真有那麼值錢嗎??你付的應該是給別人賺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