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 幼教之父
2012/10/25 00:41:52瀏覽4843|回應0|推薦2
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德國人,生於西元一七八二年,死於一八五二年,是幼稚教育的創始人,對幼稚教育的理論和實際均有極大的貢獻,世人尊稱他為「幼兒之友」。

早年生活不幸

福祿貝爾的學說雖蔚為重要的教育思潮,其貢獻亦備受後人推崇,但他早年的生活卻非常的不幸。他於西元一七八二年生於德國中部杜林根(Thuringen)山區的一個小村落上,他的父親是一教區的牧師,終日忙於教務,對他並沒有什麼父愛的表現;而他的母親則在他生後九個月即去世。在他的自傳裡曾經這樣寫道:「母親的死給我很大的打擊,影響我整個生命的環境和發展;我認為母親的死,多少決定了我整個人生的外在環境。」其實並不是他母親的死對他有多麼重大的不良影響,倒是他繼母對他的虐待,使他的身心受了很大的傷害。當時他父母根本不注意他的教育,完全讓他自生自長,其幼年生活可謂不幸。
然而,在福祿貝爾十歲到十四歲的這幾年裡,卻是他童年生活中最幸福的日子。這段日子裡,他被他舅父母接去同住,舅父母給他慈愛,也送他到教區的學校去受正規教育,這是他一生中所受的唯一系統教育。但好景不常,十五歲的那年,他離開了舅父母家而跟隨一位林務官當學徒學習林務,而他的老師並不曾給他真正適當的教育。所幸他還能本著平日宗教的精神,常和自然界接近,而熟識各種植物,增長一些有關森林方面的學問。為求對自然科學有更深的了解,他遂於一七九九年設法進了耶拿大學(University of Jena)。當時的耶拿大學自詡擁有近代日爾曼大學最負盛名的教授,可惜正當他如醉如痴的潛心於真理的探究之際,竟因學費無著,而嗒然喪氣的離開學校了。

一生事業的轉捩點

離開大學後的福祿貝爾,一時無法決定其去向,只好回家。回家之後,有時從事林業的經營,有時擔任農場的管理,生活極為困苦,際遇著實可憐,然而他對惡劣環境一點不低頭,反而增強他濟世救人的偉大抱負。
一八○五年,他轉徙到佛蘭克府(Frankfurt)。正當他準備開始研究建築之際,他遇到了格魯納博士(Herr Gruner)。格博士是裴斯塔洛齊的信徒,這時正擔任一所模範學校的校長,他對福祿貝爾的才幹和氣質極為賞識,鼓勵福氏改志教育,並給予他一個學校教師的職位。由於得到格氏的指導,福祿貝爾對實際教育工作有了接觸,對裴斯塔洛齊的學說也有了研究,他開始覺得教育工作是唯一符合他自己願望,適合他自己興趣和才幹的工作。這時他的教育才能已逐漸顯露,他開始傾心於教育並決定以教育作為他的終身事業。

好學不倦

福祿貝爾確定以教育為其終身事業後,一面從事實際教學工作,獻身幼稚教育;一面潛心於裴斯塔洛齊教學原理和方法的研究,致力於裴氏學說的闡揚與修正。由於實際教學與研究的結果,越來越覺得自己學力不夠,應該再努力進修,於是他懷著無比的求知熱情,暫時離開工作,先入哥廷頓大學,後入柏林大學,繼續其大學學業,鑽研各部門科學,尤其是礦學。在柏林大學,他受業於當時最負盛名的礦學家及自然史學家威士教授(Christian S. Weiss),同時也聽當時最負盛名的哲學家菲希特講課。威士深為其好學精神所感動;不久被威士升為其礦學助理研究員,後又獲得礦學教授資格,足見其科學造詣之深。其一生學說主要在此時期發軔完成。

投筆從戎

一八一四年德法兩國掀起了戰爭,當時福祿貝爾正在柏林工作,他立刻中止工作而毅然投筆從戎。他以為一個身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為國家的安全而參與戰爭。他認為:假如教育家正是一個能為國出力的青年,而竟然貪生怕死,不能用他的熱血乃至於他的生命來捍衛國家,則其非但要受到學生的恥笑,更不能以身作則的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福祿貝爾這種愛國情操是何等的偉大;事實上福祿貝爾的身體和性格並不適於軍旅生活,他的毅然從軍純粹是為了作為青年學生的榜樣,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心,其志行實堪敬佩與效法。

創立幼稚園

福祿貝爾是幼稚園的創始人,因創立幼稚園而享大名於世界。福氏創辦幼稚園雖濫觴於全德教育院(The Universal German Institue of Education),該學院係由福氏與其友人米頓道夫(Middentovf)和郎格泰爾(Langethal)於一八一六年在德國開荷(Keiehau)所設立。其教育目的,在使兒童所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獲得平均發展;其教育方法,則在藉遊戲以引導兒童自我活動、自我發展與社會參與;其教育內容,則特重學科間相互的關係,和學科與實際生活間的關係。但第一所幼稚園則是福祿貝爾於一八三七年在離開荷不到二哩的一個風景極為美麗的布蘭根堡(Blackenberg)所開設。幼稚園(Kindergarten)一詞曾使福氏深思甚久,最後因在林中散步,目睹草木花鳥自然的生趣,乃有所悟,而決定取用者。他創設的幼稚園,專收七歲以下三歲以上的兒童,利用兒童遊戲的本能,教以各種遊戲;至於知識的傳授,雖偶而有之,但並非幼稚園的真正目的。幼稚園每天的活動,大概有三:一是表現,二是唱歌,三是手工。上課專用口語不用文字。至於其教學所用之材料亦有三種:一為慈母遊戲及保姆歌(Mather play and Nursery Songs),二為恩物(Gifts),三為手工材料。慈母遊戲及保姆歌是福氏所作的一本小書,內有歌曲五十首,每首附有圖畫和註釋,歌詞內容大半都是故事。恩物係長輩賜給兒童的玩物,故名恩物,共二十類。至於手工材料則有粘土、竹、木、厚紙、金屬、絲線等。這些都是福氏用以促進兒童自我活動、自我發展的重要工具。
福祿貝爾的幼稚園運動,在開始的時候並不怎麼順利。布蘭根堡的幼稚園因受德國政府的干涉而於一八四四年宣告停辦。但他並不灰心,同時他認為兒童的幼年教育應由母親負責,乃決意轉向婦女講述他的觀念。由於福氏的努力以及得著女弟子白太男爵夫人(Baroness Berthevon Marenholtz-Biilow)的大力贊助,幼稚園運動很快的就有了顯著的發展。白太男爵夫人因受他的偉大教育精神所感動,不獨對人盡力介紹福氏的工作,並引得一些在政治界及教育界的名人去參觀福氏的事業,而且在比鄰馬利恩達(Marienthal)地產上劃定一塊極大的土地,獻給福氏作為將來設立幼稚園之用。此時福氏對他的教育事業充滿著信心與希望。但不幸得很,一八五一年有人將他的學說與其姪迦爾的社會主義學說誤混在一起,說他提倡社會主義,於是當時的普魯士教育部長因懷疑其思想含有革命色彩,立即下令禁止轄境以內幼稚園的設立。福氏遭此橫逆,觸景心傷,侘傺無聊,不能自遣,終於一八五二年六月廿一日溘然逝世了。
福祿貝爾逝世後,其友人米頓道夫,其孀妻路易黎文(Louis Levin),其女弟子白太男爵夫人,便成了他精神遺產的繼承人。但米頓道夫不久亦繼之逝世,其孀妻因所受的教育不夠,對他的學說與精神的發揚無甚特別助益。惟有白太男爵夫人因受過高等教育,精通多國語言文字,兼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又是最受他精神感召的女弟子,遂變成傳播福氏學說、發揚福氏精神的最大使徒。最初白太男爵夫人極力請求普魯士內閣及國王收回以前所頒禁設幼稚園的命令,但未蒙接納而出遊。男爵夫人遍歷歐洲各國,宣揚福氏幼稚園的理論與實際,直至一八六○年普魯士收回禁令,才返回舊居繼續為幼稚教育運動而努力。我們在這裡可以這麼說:福祿貝爾表明了關注幼兒的愛心,創立了幼稚園的觀念,倡導了幼稚教育的運動;到目前為止,幼稚教育運動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創造這歷史光榮的,自然應該歸屬於福祿貝爾。然而,為幼稚教育運動建立穩固基礎的,則是深受他教育所感召的女弟子-白太男爵夫人,亦屬功不可沒。

人的教育

福祿貝爾為傳播其幼稚教育起見,特於一八二六年發表其重要著作-人的教育(Die menschenerziehung Biilow the Education of man),此書是福氏最完全的著作,其教育思想具見於此。茲簡介其內容大要如後:
第一,福祿貝爾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發展(Development),是指導兒童發展神性的、自由的人格。他說:「兒童的全部在於兒童自身,無論如何輕微的徵象,過去的在於兒童,未來改變的仍在於兒童,而且整個兒童只由從內向外的發展而獲得。」至於發展的型態,他認為是遵照既定的設計而發展,猶如種子之於植物:種子雖小,卻包含有整個植物的完美型態於縮影之內,植物日後之發展,乃循此種子既存的內蘊而成。他說:「種子蘊藏著整棵樹的本性。」又說:「每一存在物之未來生活的發展和形成,早含於其存在之開端。」再者福祿貝爾認為個體發展的途徑與其種族發展的途徑是相平行的,故其發展也是賡續的歷程。他說:「個人內在生活的發展,重演種族的精神發展。」又說:「人的發展該由一點出發,然後繼續不斷地演進。」福祿貝爾和盧梭一樣,也有兒童天生而善的觀念。他認為:人的本性確實是善的,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個體內在的精神本性,發展個體內蘊的神性。
第二,福祿貝爾認為發展兒童天稟的方法是自我活動的表現,亦即自動或筋肉的活動。依福氏看來,兒童的自我活動表現以遊戲為顯著,兒童藉遊戲以表現其內在心理歷程於外顯行為上。他把這種遊戲的自我活動的價值看得非常重大。他說:「它是兒童期發展的最高階段,是人類當此時期的最高發展;因為遊戲是內在自我活動的代表,是內在需要與衝動的表現。遊戲是個體兒童期最純潔、最高精神性的活動;是人生全程的典型活動,是蘊藏在人及一切事物之自然生活的典型。因此遊戲給予兒童歡樂、自由、滿足,以及外在和內在的休息,使他平和處世。它把握了一切善的泉源。」遊戲的教育價值因得著福祿貝爾的特別強調,而使其在教育上有了適當的地位。然而他並不認為所有遊戲都具有教育價值;他認為兒童的遊戲若要有教育價值,則不可漫無目的,其遊戲材料必須要加以確定,並善加指導,俾使兒童所從事的遊戲活動,及在遊戲活動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都有秩序、層次,並合乎中節。他說:「兒童的活動,若缺乏合理的而有意識的指導,則可能淪為茫無目的的遊戲,如此非但無助於其發展,而且亦不能準備其日後應有的工作。」至於遊戲的材料,他設計有「恩物」及手工材料,這是福氏藉以喚起兒童自我活動表現的兩種重要媒介。
第三,福祿貝爾認為發展兒童的方法是讓兒童參與社會活動,俾使完全的群性儘量獲得發展。福氏看重教育的社會價值,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群而獨立生存;人必須與人合作,始能有所發展。因此他主張學校應該是一個雛型的社會,教室應該就是一種社會活動情境,教師應配合社會實際情境而設計各種戲劇化的遊戲及系統化的活動,使兒童在自我活動中,培養其禮讓、互助、互愛、互敬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福祿貝爾這種看重教育之社會價值的觀念與赫爾巴特一樣。

貢獻與影響

福祿貝爾是幼稚園的創始人,不僅對於幼稚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均有極大的貢獻,而且對於整個教育的影響亦極為深遠。他深信兒童的生活,從幼稚時期一直向上是賡續不斷的,是具有連續性的,而且他比前人特別認清了兒童世界蘊藏著有待開發的豐富資源。因此他強調:教育的實施斷不能將幼稚時期予以忽略。福氏一生重視幼稚教育,致力幼稚教育,其理由即在此,而其貢獻與影響亦以此為最大。他這種對兒童的垂愛與關懷,使全世界的兒童深受其惠;故世人尊稱他為「幼兒之友」。時至今日,幼稚教育已被公認為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並且也已成為絕大部份兒童幼年的必經教育階段。
其次,福祿貝爾特別強調兒童遊戲的教育價值,認為遊戲乃是兒童自我活動的表現,它除開對於兒童身體健康有關係外,並具有真正社會的、道德的和教育的目的。時至今日,遊戲的價值已為全世界教育家所公認,並已列為學校的正規課程。
再次,福祿貝爾看重教育的社會價值,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因此學校應是一個雛形的社會,應具有社會的功能;學校的一切設施都應顧及兒童群性的發展,使其日後能有良好的社會適應。福氏這種觀念對於其後學校教育重視兒童群性發展的影響更為深遠。
此外,福祿貝爾提倡手工教育,企圖以手工來啟發兒童內部的創造力,因此主張在學校課程內加列手工教學。他認為手工是學生人格實現的必要條件,學生可藉手工而接觸自己的真實存在。福氏這種觀念,早在一八五○年至一八六○年時,就為許多教育家所接納,並在教育上蔚成一種很有價值的潮流,今日各中小學的手工勞作教育即由此而來。

名言

1.家庭是學校教育的基礎
2.自由與創造是人類的天性
3.重團體遊戲的社會教化功能
4.重視兒童感覺與知覺發展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get&aid=697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