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
西洋教育史
一、 西洋教育史發展
原則:基本理念一定要釐清,了解時代背景、人物,有助於相關教育思想的理解。
說明:概約劃分西洋教育史時代+代表人物+()指其稱號、重要概念
時代順序 代表人物與稱號
希臘 希臘三哲
1. 蘇格拉底(有「西方孔子」之稱、主張:「教師是助產士,學生是孕婦」、產婆法)
2. 柏拉圖(哲學王、代表著作《理想國》、觀念主義創始者)
3. 亞里斯多德(百科之王、創演譯法)
羅馬
(重實用) 1. 西賽羅(培養演說家)
2. 坤體良(有「羅馬孔子」之稱、培養雄辯家)
中世紀 1. 奧古斯丁(著有《懺悔錄》、承柏拉圖的基督教神學)
2. 聖多瑪斯(承亞里斯多德的基督教神學)
文藝復興 1. 各種主義興起
2. 特徵:再生(古文學的再生及人的再生)
3. 啟蒙運動
十九世紀 各國教育制度蓬勃發展。
重要人物有:
1. 福祿貝爾(幼稚教育之父)
2. 裴斯塔洛齊(平民教育之父、教育界的麥加)
3. 赫爾巴特(科學教育之父、心理學之父)
4. 斯賓賽(生活預備說)
二十世紀 1. 重要人物:杜威、蒙特梭利
2. 進步主義
3. 邏輯實證論
4. 存在主義
二、 西洋教育史重要人物(英/中對照)
說明:英語是重要語言,教師甄試筆試有時只給人物的英文名字,而不給中譯名,若因此而失分,十分可惜,平時多對照、多看熟,自然能以不變應萬變。
英文名 中文名
Socrates 蘇格拉底
Plato 柏拉圖
Aristotle 亞里斯多德
Cicero 西賽羅
Quintilian 坤體良
St.Augustine 奧古斯丁
英文名 中文名
St.Thomas 聖多瑪斯
Froebel 福祿貝爾
Pestalozzi 裴斯塔洛齊
Herbart 赫爾巴特
Spencer 斯賓賽
Dewey 杜威
Montessori 蒙特梭利
PS.不怕您見笑,我曾經有過無法把中譯名和英文名畫上等號的情形。(還猜了老半天)~ˇ.ˇ~(明知答案卻選不出來,真痛苦…慘不忍睹的回憶,永遠記得分數就這麼飛了…)(泣……)
三、 重要人物與學說重點
(一) 蘇格拉底:
1. 西方的孔子
2. 產婆法
3. 教師是助產士(重在引導)、學生是孕婦
(二) 柏拉圖:
1. 哲學王→似「孟子」(辯論)
2. 作品「對話錄」、「理想國」(其中「理想國」是教育理論)
3. 觀念主義的創始者
4. 影響奧古斯丁
5. 二元論:以地窖之喻談二元論;上為觀念界,下為現象界。
(三) 亞里斯多德:
1. 百科之王→似「墨子」
2. 四因說: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
3. 創三段論證「演譯法」(量化研究)
(對比:培根創歸納法,方式為「蒐集」→「排斥」→「總括」,屬質性研究)
4. 影響聖多瑪斯
5. 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四) 洛克
1. 經驗主義、形式訓練說
2. 教育萬人說,重視兒童身體健康
3. 名言:「人生如臘版如白紙」→人性論「人性無善無惡」
4. 著作:「教育論叢」
(五) 盧梭
1. 有「教育史中的哥白尼」之稱
2. 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一經人手就變壞了」(可推論)→自然主義(似「老子」)
3. 著作:「愛彌兒」。以兒童為中心,忽視女子教育。人性理論則似中國孟子(性善)。
4. 強調教育三途徑:(人)、(自然)、(事物)(您相信嗎?這題曾出過填充,真是敗給他了。)
5. 著作「民約論」影響法國大革命。
(六) 福祿貝爾
1. 幼稚教育之父(幼稚園創立)
2. 主張「教育是使人性和諧發展的過程,意即自我實現的過程」;由此可推論,其教育理論重在「教育即開展」。
(對比:涂爾幹(教育社會學重要人物)主張「教育是指導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涂爾幹強調「社會化」)
3. 教學方法
(1) 遊戲教學
(2) 恩物教學(勞作教材)
(3) 直觀教學→提倡教學「自動原則」
(七) 裴斯塔洛齊
1. 平民教育之父、教育界的麥加(受盧梭影響)
2. 名言:「教師如園丁,學生如花木」
3. 現代小學教育的鼻祖
4. 死後墓碑刻字「人中之神,神中之人」(別懷疑,也別吐血,這句曾考過喔。)
5. 著作「賢伉儷」、「隱士的黃昏」
(八) 赫爾巴特
1. 教育科學之父、心理學之父。
2. 四段教學法:明晰、聯合、系統、方法。(選擇、填充常考題)(其弟子萊因、戚勒改良成「五段教學法」)
3. 基本思想:心靈論、統覺論
(1) 統覺論四大類型:認同、分類、調和、創造
(2) 統覺論意指「經由統覺作用產生知識」。(別被唬住了,其實就是『類化原則』啦!)
4. 提出「科學的教育」(所以說…他有「教育科學之父」的稱號)
(九) 斯賓賽
1. 英國教育學者,提倡「生活預備說」。
2. 生活預備說:教育的目的在於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人類生活包含五種活動,教育上若能對於五種活動作充分之準備,將來就可以度過完美的生活:
(1) 與自我生存有直接關係的活動---身體的保健
(2) 與自我生存有間接關係的活動---謀生的職業
(3) 關於繁殖種族的活動---做父母的準備
(4) 關於維持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的活動---公民的道德活動
(5) 關於利用休閒時間和滿足趣味的活動---休閒和娛樂
3. 此五種按次序排列,第一種最重要。聯想法:「沒有健康,人生就是黑白的」;推論:健康→體能→自我生存。所以,斯賓賽在教育論中認為「直接保己」的知識最有價值。
(遇過最狠的考題:請排列斯賓賽的五種活動…真是…根本沒想到ㄚ會考這款的…雖然排出一些,但很容易被混淆)
(十) 斯普蘭格(Spranger)
1. 提倡教育愛(教育的愛、愛的教育)
2. 主張「文化財」(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與適應學習的漸能),重視「文化教育」。
3. 六種價值類型(斯普蘭格提出價值類型的設準,作為心靈分化的理解類型)
(1) 政治型:求權
(2) 宗教型:求聖
(3) 藝術型:求美
(4) 經濟型:求利
(5) 理論型:求真
(6) 社會型:求愛(教師屬於社會型)
(十一) 蒙特梭利
1. 現代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先驅者
2. 強調遊戲在幼兒教育的價值
3. 首創「兒童之家」,收容貧困兒童給予教育
(十二) 康米紐斯
1. 第一本圖畫書「世界圖解」
2. 主張「除非透過教育,人才可以成為人」
(十三) 杜威
1. 實驗主義、實用主義
2. 重要教育思想與主張(「→」代表可推論、可聯想)
(1) 「教育即生長」→連續性的教育觀。
(2) 「教育無目的」→教育目的應包含於受教者的生活過程中。
(3) 「做中學」→教育就是不斷重新組織經驗。
3. 杜威曾說:「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
4. 道德上:兼重行為、動機
5. 教學方法:思惟術(問題解決模式)
(十四) 教育哲學---心靈學說
名稱 代表人物 概念
心靈實體說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 重目的
心靈狀態說
(內心活動) 休謨(Hume)、赫爾巴特 重實質
唯物主義心靈論 赫胥黎(Huxley)、巴夫洛夫(Palvov)、華德生(Watson) 重經驗(被動性)
實驗主義心靈論 杜威 重經驗(自動性)
完形派 考卡夫(Koffka)、柯勒(Kohler) 重領悟
(十五) 教育哲學---人性學說
名稱 代表人物 備註
性善 孟子、盧梭、斐希特(Fichte)
性惡 荀子、叔本華(Schopenhauer)
性善惡混說 楊雄、柏拉圖、蘇軾、亞里斯多德
性無善無惡說 告子、洛克、康德、杜威 康德「用動機判斷道德」
性三品說 韓愈、董仲舒、王充
(十六) 教育哲學---知識學說
名稱 代表人物 概要重點
經驗主義 休謨(Hume)、洛克 教育萬能說
理性主義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萊布尼茲(Leibnitz) 「我思故我在」、重理性
批評主義 康德(Kant)
1. 西元1776年在寇尼斯堡大學演講)(別懷疑,92中市考題)
2. 曾說「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理性結合經驗、學思並重
試驗(實驗)主義 杜威 做中學
社會學派 涂爾幹(Durkheim) 社會化
心理學派 皮亞傑(Piaget) 重教育階段
(十七) 教育哲學---知識學說
名稱 代表人物 善惡認知
動機說 康德(主內派)、孟子 人有理性、重動機、輕結果
結果說 邊沁(主外派)、彌爾、墨子 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據
試驗主義 杜威 兼重動機、結果
(十八) 教育哲學---哲學社會論
名稱 代表人物 要點
個人本位思潮 盧梭、尼采 發展個性
社會本位思潮 孔德、涂爾幹 集體意識
註:華德---社會導進論創始人
(十九) 存在主義(常見到,卻很抽象,請掌握要點來理解。)
1. 代表人物:
(1) 胡塞爾:現象學。主張「直觀」、「放入括弧」、「存而不論」
(2) 布巴:吾---汝
(3) 沙特:存在主義之父,名言:「我在,故我思」
(4) 卡繆
(5) 雅斯培
2. 請掌握要點:沙特主張「我在,故我思」→存在先於本質【對照:笛卡兒---啟蒙時期---「我思故我在」】
3. 請掌握背景:兩次世界大戰慘痛教訓,人們體悟並認同沙特說的「我在,故我思」。【背景不同,誕生觀念自然也不同】
4. 強調:自律、自我責任培養。
5. 重視:「人之所以為人」;教師須做「人師」,須具有教育愛。
(二十) 現代主義
1. 課程理論重脈絡
2. 轉向哲學(如現象學、解釋學)、社會學(知識社會學、批判理論)、精神分析和文學批評領域。
3. 強調主體性、互為主體性
(二十一) 後現代主義
1. 解構
2. 代表人物:李歐塔(後設敘述的死亡)
3. 多元文化並存
四、 各國學制
國家 內容 權責
美國 1. 1980年代:回歸基礎
2. K-12制度
3. 教育經費:聯邦、州、學區共同負擔
4. 社區學院(二年制):針對社區民眾為受教者
5. 「中間學校」:目的使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銜接更順利。
6. 屬於科技整合模式教育學。【對照德國】 地方分權制
英國 1. 歐美各國中,唯一雙軌制的國家。
2. 『公學』:為英國特有學制,為中等教育私有學校。
3. 教育優先區(簡稱EPA):屬補償教育,1967年英國首度採用。
4. 規定五歲入學,修業六年。【別於法國】
5. 小學分成:幼兒學校、初級學校。
6. 1992年教育法案:針對學校自主管理制度模式,建立一種新的責任控制機制。一為設立『教育標準署』(OFSTED)負責中小學定期視導;二為每校四年一次視導,失敗學校將被教育委員會接管;三為設置『視導督學』,而且需含一位非專業人員。
7. 教育法案含有『市場經濟』色彩。
註:『市場經濟』色彩---原因在於,教育法案需含一位非專業人員,考量到民間的評鑑與需求。 地方分權制
德國 1. 歐美各國中,唯一多軌制的國家。
2. 教育主權在邦教育廳。
3. 中間學校=實科學校。
4. 最早實施義務教育,於普魯士(國名)時普遍實施國民教育。
5. 屬於教育本位模式的教育學。【請對照美國】 地方分權制
法國 1. 學前教育為歐美國家中最普及,就學率百分百。
2. 六歲入學,修五年。【別於英國】
3. 採中央集權教育管理體制。設有「觀察期」、「輔導期」,並於中等教育前四年實施性向觀察輔導期。
4. 『大學區』:介乎中央與地方的教育行政機構。
5. 『考萊治』(Coll’ege)相當於我國學制中的國民中學。
6. 『第三世紀大學』:須年滿65歲,1973年維拉斯設立。
7. 『高等專門學校』:法國特有學制,培養政府工商界高級專業人才為宗旨。
8. 1969年小學教育「課時三分制」:工具性、啟蒙性、體育運動。 中央集權制
日本 文部省: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教育行政機關。 同上
國家 內容 權責
我國 1. 光緒33年:女子教育開始。
2. 清末民初光緒28年到民國10年,學制仿日。
3. 民國11年,學制仿美,倡『六、三、三』學制,又稱『壬戌』學制。
4. 近代首次公佈的系統學制始於光緒28年『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
5. 民國16年仿法國「大學區」。
6. 清末同治元年,為我國新舊教育之分期。
7. 光緒33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大學,並設置師範院,專門培育中小師資。
8. 民國18年頒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實施方針」
9. 『公學校』:日據時代,台灣兒童受小學教育場合。 均權制
五、 皮德思(Peters)教育三大規準(很重要喔,出題率極高)
(一) 合價值性:有價值的活動。教育內容必須對學生有幫助的,有價值的,才能被選為教材。
(二) 合認知性:具認知的意義。教育的活動要注重原理原則的瞭解與洞察,要合於真理的標準。
(三) 合自願性:合自願的歷程。教育不是強迫,須合乎學生身心發展成熟度,須學生願意學習。
例題:
學校課程中含有『地理』而沒有『風水』、有『化學』而沒有『煉丹術』,這是三大規準中的:合價值性。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強調合自願性。
六、 其他要點
說明:有的曾考過填充,有的則在選擇中出現,參考看看!
1. Education源自拉丁文educatio或educere,其原意為養育或引出。
2. 中國教育兩字連用最早見於「孟子」一書。
3. 歐洲中世紀大學分四科:文、法、神、醫。十一世紀中葉後,大學分成法、醫、神、哲四科。
4. 歐洲學制發展依次排列:大學→大學預備校→小學、中學、職校→幼稚園及特殊學校。其中,小學始於16世紀設立,產生原因為啟蒙運動。
5. 3R教育指「讀、寫、算」。
6. 懷海德(Whitehead)曾說:「西方的思想,不是柏拉圖,就是亞里斯多德」。
7. 中世紀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影響之要點整理:
要點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物相 共相 殊相
教育哲學 唯實論 唯名論
學院派別 芳濟派 道明派
代表色 灰衣 黑衣
大學 牛津大學 巴黎大學
8. 近代哲學之父是笛卡兒(Descartes),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理性主義)。
9. 經驗主義先驅、近代科學之父是培根(Bacon),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10. 主張教育萬能論學者:華生
11. 西元1685年,法人拉薩爾(La Salle J.B.)創用『領班制』---西洋教育史上,首創「分班教學」。
12. 選擇問題為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13. 現代科學心理學創始於:德國。
14. 教育的隱喻(很重要喔,別忘了用聯想方式增強記憶)
(1) 雕刻隱喻:理性主義
(2) 生長隱喻:民主主義、實驗主義
(3) 接生隱喻:蘇格拉底「產婆法」
(4) 塑造隱喻:行為主義
15. 主張教師如園丁,這學說是(自然主義)。
16. 包里斯(S.Bowles)主張衝突論,用衝突、變遷、強制等概念分析當代教育制度。
17. 柯萊(Cooley)強調自我觀念係透過與他人接觸,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站在他人角度反觀自己所形成的結果,這種概念稱為:鏡中自我。
18. Bourdien:教育社會學有三大資本,分別是經濟、社會、文化。
19. 社會功能論
(1) 帕森斯(Parsons)教育四種功能:社會化、選擇、保護、照顧。
(2) 帕森斯(Parsons)、蓋哲(Getzels)、謝倫(Thelen)提出『班級社會體系AGIL』:適應(A)、目標達成(G)、整合(I)、模式維持(L)。
20. 投資理論主要學者:薛爾滋(Schultz)
21. 兒童哲學倡導者:李普曼(Lipman),主張透過故事、小說來教導兒童推理思考。
教育哲學
中國教育史
一、 老子
(一) 教育理想:棄智、絕學、抱樸、守愚
(二) 教育目的:愚
二、 孔子
(一) 教育目的:培養君子
(二) 四教:文(文學)、行(德行)、忠(政事)、信(言語),其中「行」最重要。
(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自動原則」。
三、 墨子
(一) 論知識:親知(感官)、說知(名言)、聞知(傳授)
(二) 教育目的:以利為義(利天下)
(三) 倡行:以吏為師
(四) 邊沁說「最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墨子「兼相愛、交相利」
四、 孟子
(一) 教育目的:明人倫
(二) 重要著作:孟子
(三) 學問之道,放心而已矣
(四) 教育學說中,第一注重「自動」:「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五、 學制:學校&選士、選才(兩者關係密切)
朝代 學校內容 備註
漢代 1. 漢代有官學、私學。
2. 中國太學始於漢朝。
3. 官學分中央、地方
(1) 中央:太學、鴻都門學(漢靈帝時的藝術學校)、四姓小侯學(漢明帝時)
(2) 地方:郡學、縣校、鄉庠、聚序
4. 漢代私學稱為書館
5. 漢代選舉制度共三類:賢良方正、孝廉茂才、博士弟子
魏 魏文帝時,尚書陳群創始『九品中正制度』
南朝 宋文帝『四學制』:玄學、史學、文學、儒學。
唐朝 分為中央之學、地方之學
1. 中央之學:
(1) 正系(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
(2) 旁系(五種):崇文館、弘文館、醫學、崇玄館、小學
2. 地方之學:
(1) 正系:京都學、府學、州學、縣學
(2) 旁系:醫學、崇玄學
3. 書院,名稱起於唐朝;功能在於祭祀、藏書、講學。
六、 教學原則:共八個。
準備原則、類化原則、興趣原則、個性適應原則、自動原則、社會化原則、熟練原則、同時學習原則。
【電腦輔助教學→編序教學→工具制約→符合個性適應原則】
七、 中國最早的教育理論:禮記‧學記
教育原則 名句
經驗原則 1. 「玉不琢,不成器」
2. 「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之困」
個性適應原則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準備原則 「禁於未發謂之豫」
及時教學原則 「當於可之謂之時」
循序漸進原則 「不陵節而施謂之遜」
觀摩原則 「相觀而善謂之摩」
嚴格要求原則 好學者,師逸功倍;惡學者,師勤功半。
八、 其他
1. 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
2. 董仲舒:性三品說。
(1) 聖人之性(上品)
(2) 中民之性(中品)
(3) 斗筲之性(下品)
3. 選士制度始於西周,目的在招納賢良。
4. 東漢王充斥陰陽災異及神仙之說,以日常經驗為根據,建經驗派哲學。
5. 北齊顏之推:提倡教育弟子須從胎教。
6. 北宋程明道、程伊川兩兄弟之學影響後世頗深:
程明道(程顥) 程伊川(程頤)
(1) 哥哥
(2) 學本大學、中庸
(3) 教育目的:教人識人
(4) 思想近孟子
(5) 影響:陸象山、王陽明
(6) 主內外兩忘、重自得
(7) 主「氣」一元論(8) 性即氣 (1) 弟弟
(2) 思想近荀子
(3) 影響:朱熹
(4) 主寡欲、重窮理
(5) 主「理氣」二元論(6) 性即理
7. 陸象山和朱熹分別受二程影響:
陸象山(九淵) 朱熹(晦菴)
(1) 教育目的:明理
(2) 唯心論
(3) 玄學方法---重直覺---尊德性 (1) 教育目的:明人倫
(2) 宇宙論:理氣二元論
(3) 用科學方法---重經驗---道問學
朱、陸二人共同點:均尊孔、孟。
8. 宋代許魯齋,因理學家重講學,卻不重謀生,故主張「教育須注重實際生活」。
9. 宋神宗:王安石提倡「太學三舍法」。
10. 王船山:知識論近康德。
11. 清朝戴東震(東原)擅長考據之學。
12. 我國歷代學風最好是兩漢。
13. 最早主張派遣留學生的是:清朝容閎。
14. 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5. 科舉制度:起始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廢止於清光緒31年,共1300年。
16. 周代大司徒以「鄉三物」教民,「鄉三物」是德、行、藝。
17. 梁啟超:中國首先提出國民教育之人。
18. 教育的目的:
(1) 梁啟超:造就新民,中西兼通之人
(2) 愛倫凱:認為教育目的在造就新人
(3) 洛克:造就紳士
(4) 尼采:造就超人
(5) 柏拉圖:培養社會所需的特定人才
19. 胡瑗(胡安定):提倡旅行教育、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