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3 09:41:56瀏覽5989|回應7|推薦6 | |
有一個專門形容日中關係的成語“一衣帶水”。意思是說,只要心能貼近,日中之間相隔的海洋就只有一條衣帶那麼寬。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淺淺的“一衣帶水”卻往往充滿了風波。最近的幾天裏,又一場呼嘯的風波席捲了東海,給日中關係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由於涉及主權爭議問題,雙方對此事的反應是毫不含糊的。兩國同時發佈了撞船的消息,不約而同的拿出了“責任在對方”的主張,各自召見了對方的高級外交官,提出了用詞相似的抗議和交涉,兩國的媒體和民間也在第一時間展開互相攻擊。然後輪到了雙方的高級官員,日本首相菅直人和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分別表示了對事態的關注,要求妥善處理,避免兩國關係受到損害。 然而事情已經發生了,兩國關係無論如何都要受到損害。儘管兩國事發後立即通過各種管道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但日本海上安保廳在敏感海域依據國內法進行執法,這一信號再明顯不過,根本沒有辦法回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認為日方的行動是“荒唐的、非法的”,中方絕不接受,並宣佈已經派出漁政船前往事發海域進行巡邏。日方則堅持繼續使用國內法來處理此事。根據日本法律,檢察官將在逮捕後72小時,即9月11日決定是否起訴船長詹其雄。如果決定起訴,詹有可能面臨三年有期徒刑。不難想像,如果詹真的被起訴,事件必然會進一步惡化。 在兩國之間只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那就是兩國在此事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也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對中國來說,人和船的被扣留,使政府陷入了巨大的被動中,不得不竭力“要求日方立即無條件放人放船”的主張,如果這一主張不能實現,則政府就將直接面對民間的強烈輿論壓力。日方表面上建立了優勢,但這種優勢是在剛剛發生過天安艦事件、中美對峙逐漸加劇的東亞環境裏取得的,它必將刺激中國在海上採取更加強硬和積極的態度。事發之後中方開了先例,首次向事發海域派出漁政船,明確採用中國國內法進行執法,僅這一條就給未來帶來了無數變數。兩國政府船隻在同一片海域內按各自國內法行動,其結果會是什麼?朝鮮和韓國肯定深知其中滋味。 事件發生之後,我的好朋友,研究軍事問題的中國青年白鶴鳴:他表示說:“我說句‘事後諸葛亮'的話,如果兩國政府之間的相關機制更健全一點,或者雙方的立場更靈活一點,這場風波可以避免。過去在這片海域發生類似事件的時候,要麼中方船舶主動離開,要麼日方未能攔截中方人員,任其登上爭議島嶼。無論哪種方式,都沒有走到登船這一步,也就給雙方的‘妥善處理'留下施展的餘地。但這次的撞船事件發生後,中國漁船和海上安保廳船隻又周旋了兩三個小時,最後以安保廳人員登上漁船告終。幾乎在同時,海上安保廳在伊豆以南海域還扣留一艘臺灣漁船‘新德益186號',並逮捕了船長和船主。結合之前日本政治家發表的一些關於這個爭議島嶼的言論,有的人認為,這一風波的升級是日方主導推動的,日方在故意挑動敵對情緒”。 陰謀論者沒有解釋一個問題。在日本這個島國,有誰需要一片充滿敵意的海洋呢?正如我的上一篇文章《菅直人VS小澤一郎》所說,現在的日本已經進入“無政治狀態”,國民對政治家已經一點信心都沒有了,而這種局面根本不會因為日中關係的惡化而產生改變。首相的任期越短,處理外交問題就越困難。以日本現在這樣複雜的政局,處理領土爭端這樣的敏感問題,面對的又是老謀深算的中國領導人。目前我在日本,每天翻著日本的報紙,與日本政界家、學者、媒體人等打交道,明顯感覺到一種政治氣候:在今天“無政治”的日本,沒有人一個政治家願意面對這麼糟糕的局面。 平心而論,日本政府也確實是一直被事態推著走。7號出事以後的幾個小時內,政府負責人理論上有可能放走漁船,平息事端。但是既然事情發生在如此敏感的爭議水域裏,中方會毫無懸念地抗議安保廳船隻“不請自來”,日本國民也會毫無懸念地追問“兩艘執法船被一艘漁船撞成這樣,追都不敢追,是誰下的命令?”政府會立即“四面楚歌”,無人支持,負責人負不了這樣的責。當然,政府也不會有理由走上另一個極端,非把船長關進監獄不可——中國的反制措施同樣會讓負責者無法承擔。這兩個選項都不能選,該怎麼辦呢? “好在日本政府有一種很高明的辦法,可以處理這種棘手問題,這辦法就是一個字‘拖'。從戰略上說,反正政治家的任期也不長,與其做出艱難的決定,並在辭職後承擔一部分人的罵聲,倒不如把問題‘拖'下來,留給把我趕下臺的那個人解決——這是政治家常用的思維方式”,白鶴鳴說。 在我看來,撞船事件拖不了那麼長時間,但在戰術上拖延是完全可能的。既然法律規定檢察官要用3天時間來決定起訴與否,那政府逮捕了當事人之後,也有3天時間展開善後活動。這段時間裏,政府可以與中國溝通,可以請美國調解,更可以認真的研究一下對策。另外,即使船長最後不遭到任何起訴,他至少也已經被關了3天。 現在,“拖”是日本政府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能把最敏感的船長被扣事件“拖”過去,別的事盡可以用另一句美妙的話“以後再說”來解決。這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領土問題上,雙方爭端已久,奢望兩國國民互相理解是不現實的。唯一值得期待的是,在這個多事的秋天,不要再出現別的什麼風波了。 此文刊登于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第三眼”2010年9月10日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