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葭】
三十年前的元旦節,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當日解放軍即停止炮擊金門等島嶼。《告臺灣同胞書》是改革開放後第一份針對台海問題的綱領性檔,三十年過去,這份檔中的期冀與呼籲,如今大部分已變成我們眼前的現實。
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講話,再度引起海內外的高度關注。被稱為“胡六點”的講話,從六個方面闡述了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共對於臺灣問題的重要主張,也體現出三十年來中共對台政策的變遷與對台思路的演變。
臺灣官方對胡錦濤談話以“善意、務實”評價之,島內輿論也大多肯定講話中的“新講法、新意涵”。這篇文稿是胡錦濤關於臺灣問題的講話中最長的一篇,為兩岸達成和平協定劃定了路線圖,即先討論政治關係,而後建立軍事互信,最終才是達成和平協議。在中共建政六十年的大背景下觀察,這篇文稿有其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過去的三十年中,改革開放使得中國重新回到世界舞臺,敵我對立的冷戰思維,也漸為共產黨人拋棄。歷屆中共領導集體都能以開放而務實的心態與外界相處,對台思維亦與時俱進,三十年中也為之數變。兩岸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過渡到如今連接緊密的經濟共同體,正是來自這些變化。
從“葉九條”到“江八點”再到“胡六點”,從“和平統一”到“和平發展”,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同屬一個中國”,從“互不承認”到“互不否認”,當下的兩岸關係,處於六十年來最好的時期。過去這三十年看似漫長,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卻如白駒過隙,兩岸迅速達致如此成果,殊為不易。
文稿首次正面肯定了“臺灣意識”的存在,這是“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升級版本,也是爭取臺灣民意的務實表達。臺灣自1987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不再視中共為敵人,但同時島內又出現鼓吹“台獨”的政黨。在反專制、爭民主的背景下,民進黨人引領了“臺灣意識”的覺醒,並試圖將之塑造為臺灣的主流意識。
隨後,民進黨將“臺灣意識”等同於“台獨意識”,並建立了一整套“台獨”意識形態,並得到一部分臺灣民眾的認可。臺灣直選後,民進黨依賴這部分民意兩次執政,給兩岸和平發展帶來巨大變數。如今這部分民眾約占四成,不理解乃至反對兩岸交流與互動。基於臺灣的選舉制度,這四成的民眾需要大陸去說服,去爭取。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兩岸在國際場合各有攻守,內耗極大。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崛起,外交經驗也逐步增長,臺灣民眾參與國際事務、分享全球化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其願望卻日漸強烈,自稱“國際孤兒”。這種民意遂被民進党利用,並將其引導為對大陸的仇視與敵意。故而胡錦濤此篇講話在臺灣國際空間問題上釋出善意,即是為了化解此種情況。
國際空間關係到主權爭議,一向是兩岸關係中的敏感議題。因為臺灣島內未來可能出現的政權輪替,故而大陸方面從未敢掉以輕心。馬蕭上任後,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呼籲大陸考慮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為構建政治上的互信基礎,大陸方面經過審慎考量,表示願意“合情合理安排”。較之過去,這顯然是不可想像的。
講話的另一個亮點是,首次直接對民進黨喊話。過去民進黨從未被中國大陸最高領導人在公開講話中提及。臺灣是多元的民主社會,任何言論及主張均受其“憲法”保障,有一部分民眾對臺灣前途有不同看法,故而民進黨絕不會在短期放棄“台獨”意識形態。這也需要中共未來與其進行善意溝通,消除誤解,以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為考量,以臺灣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逐漸化解這一難題。
胡錦濤的講話一以貫之地延續了“一個中國”的既定基調。不過,“同屬一個中國”的說法與馬英九“同屬中華民族”的說法,已經是大同小異。兩岸協商在未來的數年內,仍然會面臨一些嚴峻考驗。因為經濟、文化的交流已經次第展開,爭議日益稀少,唯政治協商議題將有些難度較大的障礙。期待兩岸執事者,能以更多智慧與包容及更大的善意,共同擘劃兩岸未來。
更多好文章:http://blog.ifeng.com/138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