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代非官腔的『諸腔』戲曲聲腔探討(乙篇)──把青陽腔當成池州腔有待商榷,及『諸腔』採用相同劇本
2015/08/08 05:56:45瀏覽57|回應0|推薦0

明代非官腔的『諸腔』戲曲聲腔探討(乙篇)──把青陽腔當成池州腔有待商榷,及『諸腔』採用相同劇本

(一)、徽州腔的真相

 

徽州腔的記載,見於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約萬曆三十年):『至嘉靖而弋陽之調絕,變為樂平,為徽青陽。』萬曆三十八年的王驥德《曲律》:『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明萬曆年間出版的戲曲選集,《鼎鍥徽池雅調南北官腔樂府點板曲響大明春》、《新鋟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等,皆於書名內有曰『徽池雅調』者,故明代後期的聲腔裡有徽州腔。

 

所有學者,於是把『徽池雅調』的『徽』釋為『徽州腔』,而把『池』釋為『青陽腔』,但忘掉了台石腔也是池州府所出,於是所有論青陽腔的學者,把石台腔都遺漏了,他們口中的青陽腔,是不是真是池州腔的全部,也因著論理全部搞錯,所談的青陽腔的特點,沒有去區隔石台腔與青陽腔的不同。

 

他們一致的論點,只有『徽他雅調』都是用滾調。如陸小秋、王錦琦諸先生以徽州腔和青陽腔同出一源,因以青陽與徽州地處比鄰,故認為兩種腔都十分相近,而把石台腔都漏掉了。認為是從弋陽腔的『一唱眾和,其節以鼓,其調喧』的特點出發,大大發展了弋陽腔中『滾』的因素,形成滾調,又發展成『暢滾』。而江巨榮則以,徽州、青陽二腔,各有自己各具面貌的滾唱系統,也遺漏掉石台腔,把『池』只當青陽腔來論。而把《摘錦奇音》、《時調青崑》兩個戲曲選集裡所收的《琵琶記•賞月》一齣比對出,徽州腔加滾的地方,青陽腔不加滾;青陽腔出現類似滾句的五七言詩句、俗句的地方,徽州腔在這些地方卻又不加滾。兩者出現的滾唱文字又極少相似。並又表示徽州腔的另一特色是在曲詞中加進大量的道白,使之更加生動活潑,而舉《琵琶記•賞月》的【前腔】與 【古輪台】二曲為言,而言《摘錦奇音》比原作穿插了大量的道白,而把池州的石台腔給泡沫化了。而且光以這種片面比對個案而下了結論之說,實也不夠全面。

 

按,馮夢禎《快雪堂集》卷五十九,於萬曆三十年(1602)時的日記裡有曰:『吳徽州班演《義俠記》,旦張三者新自粵中回,絕技也。』及:『吳伎以吳徽州班為上,班中又以旦張三為上,今日易他班便覺損色。』即知,這些記載內的其中消息是:徽州梨園到了吳地,被稱為『徽州班』,裡面的大牌演員張三是崑曲演員,演出的《義俠記》被馮夢禎評為絕伎;故徽州梨園唱的是官話系,而且張三此人曾和馮夢禎的家班合演崑曲《明珠記》,故知本來在申時行崑曲家樂裡的張三,不是唱異於崑曲的所謂徽州腔的演員,更可知,徽州梨園實際上於馮夢禎日記裡可以看出是唱崑山腔的,故馮夢禎又說『吳伎以吳徽州班為上』,指出當日吳中流行的崑曲,反而是來自徽州的梨園演出最佳,則徽州腔不就只是指徽州梨園而己的崑曲唱腔的腔嗎,徽州梨園在演出時,有加滾,也可以不必加滾,純唱崑腔,亦為其所長,而且還成為吳中演出崑曲最佳的戲班,如馮夢禎所記的內容可以看出來的。

 

故可以看出青陽腔、徽州腔、石台腔的聲腔真正特性如何,以現有的資料的貧乏,實也不能得著真相。如果再看一看明代戲曲集《怡春錦》的『弋陽雅調』諸劇及《群音類選》裡的『諸腔』類標目『弋陽、青陽、太平、四平等腔』的複雜,若皆未加分析,真是只舉《摘錦奇音》、《時調青崑》兩個戲曲選集裡所收的《琵琶記•賞月》一齣,青陽腔及徽州腔的真相就現身了嗎,況且連石台腔和青陽腔都未分判而出。而以上這三位學者之論皆見於《安徽戲曲》一書。

 

(二)、『腔』與『戲班』的相混的可能性

 

而且從《時調青崑》,反而是表示『青崑』,應是青陽的崑腔,亦為崑山腔的一派而已,而『徽州腔』,若以馮夢禎所談,不過是指來自徽州梨園演出的崑腔而已。則對於明末的聲腔的觀察角度,不就要大大重新檢視其真相為何了。況且這些聲腔多流行於吳語及官話區。

 

一如吾人前一篇所談到的,即知那些來自徽州、池州、太平府各地的戲班,唱著官腔,但帶有當地口音,對白也有當地口音之跡,而在表演方式上,可以用青陽、石台、太平腔的鑼鼓了事、加滾白,加滾唱,更近於民眾,而向士大夫層面時,如徽州班則正經八百唱純粹的崑山腔,而且其唱伎且高於吳中當地的崑山腔戲班。

 

(三)、『徽池雅調』的真義

 

『徽池雅調』的『徽』指徽州,其聲腔流行到外地,因以其六縣各自語言,連彼此都不通,故組戲班到外地演出,只能使用官語系,其組成的戲班,謂之徽州班,應大抵於士大夫前唱崑曲,是否用鑼鼓了事,無任何證據,而且其唱崑曲,技藝甚或超過吳中當地崑班。用滾白、滾唱,於面對民眾時為之,非必一定,如演出於戲曲鑑賞的行家之前,應為唱崑山腔。

 

『池』為池州,用官話的府,其地包括有產生青陽腔的青陽縣,及發生石台腔的石台(石埭)縣。沒有單獨的石台腔劇本是如何構成的證據,即使拿《鼎鍥徽池雅調南北官腔樂府點板曲響大明春》、《新鋟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加上《時調青崑》想法去分判石台與青陽腔劇本,亦很難分辨,反而可以瞭解,以『戲班』來釋『石台』與『青陽』,說不定才是『腔』的正解。

 

(四)、明代『諸腔』戲曲,皆用官話系在唱,劇本皆通用

 

即,明末出現了那麼多的聲腔,其意義上,只有兩系而已,一為正宗南北的崑山腔及海鹽腔的『官腔』,一為加了滾白、滾唱的『諸腔』而已。

 

諸腔系,劇本實際上只是一種,此『諸腔』系的劇本,有滾白、滾唱,從『弋陽雅調』到『徽池雅調』可以看出,都不是地方戲曲,而是唱官話或吳語中心區的唱腔,只是因唱念時稍有其出處地方的口音或獨特的拖腔,於是被稱為某某『腔』,以示是來自於某地的戲班帶來的『諸腔』之一。

 

即連四平腔於現今遺響的福建南屏的庶民戲,亦是使用官話,即知,四平腔一如我們所談『諸腔』,都是唱官話的,只是白口時雜有『鄉語』(家鄉口音)而已,而是仍以用官話系,而不是用青陽、太平、石台、弋陽等地方話唱念。

 

 

惟一例外的是外於官話及吳語中心區的樂平腔,為弋陽腔在江西當地以弋陽樂平相同方言的鷹弋片的江西方言演唱的一派而已,結果局促一隅而不振而消亡。(劉有恒:《宋元明戲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書館,2015年)

 

( 興趣嗜好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uhuuhang&aid=2743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