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代非官腔的『諸腔』戲曲聲腔探討(甲篇)──『今則石台、太平梨園幾遍天下,蘇州不能與角什之二三』正解
2015/08/07 04:45:16瀏覽129|回應0|推薦0

明代非官腔的『諸腔』戲曲聲腔探討(甲篇)──『今則石台、太平梨園幾遍天下,蘇州不能與角什之二三』正解

王驥德《曲律》曰:『今則石台、太平梨園幾遍天下,蘇州不能與角什之二三』,論者或藉此認為弋陽腔諸腔於是風靡天下,蓋過崑曲,此即表示明代末期地方戲曲大盛。如果光從這些浮光掠影、片面之言,實也不能盡透知明末當日戲曲的大勢,更不知戲曲聲腔的興衰衍變之跡了。

 

(一)、石台、太平梨園佔吳語、官話區優勢

 

按:石台及太平皆指今日安徽之地。石台屬明代池州府(含貴池縣、青陽縣、銅陵縣、石埭縣(即指石臺)、建德縣、東流縣)。太平即明代太平府,相當於今日安徽的當塗、蕪湖、繁昌縣。石台語言的音系是屬於吳語區的石陵小片;太平府語言的音系是屬於江淮官話區的洪巢片。如此一看,令人恍然大悟,原來不管石台腔及太平腔是不是弋陽腔諸腔,但它們二腔共通使用語言的特點,即是不然就是吳語區,不然就是官話區的語言,亦即石台梨園家鄉話為吳語,而太平梨園家鄉話為官話。這些梨園,他們從石台、及太平出發,衝州撞府,四處演出,當到達了全天下以吳語及官話為馬首是瞻的明中葉以後,他們演出的戲曲聲腔能流行到吳語及官話區,被當地的黎民百姓聽懂,不生排斥,即表他們是全國性的聲腔(官腔),此即王驥德的『今則石台、太平梨園幾遍天下』意涵,並不是表示明朝天下各地都有石台、太平梨園,而是只指於廣義的江南一地,亦即如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裡的以江南是包括了當日的應天、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平、寧國、池州、徽州、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金華等府,或也有別的學者,各自對江南範圍所下的定義。但一般而言,必含大部太湖周圍的吳語區,加上南京官話及附近地區,此一江南的範圍,大部地區都於成了石台、太平的梨園的勢力範圍。他們的優勢,就是他們使用演劇的語言,係當日的國語(南京官話,即江淮官話的一音系),一如正牌的崑山腔的純以南京官話演唱,或和非正牌的崑山腔的因帶有家鄉口音而還雜有一些吳語或官話之腔都相近。

 

(二)、潘之恒指出『中原音』(官話)演唱的崑曲才是正牌的崑腔

 

明代後期的潘之恒(15361621),在萬曆年間所著的《亙史》裡指出:『吳音之微而婉,易以移情而動魄也。音尚清而忌重,尚亮而忌澀,尚潤而忌燥,尚簡捷而忌漫衍,尚節奏而忌平鋪。有新腔而無定板,有緣聲而無轉字,有飛度而無稽留。魏良輔其曲之正宗乎:張五雲其大家乎。張小泉、宋美、黃問琴,其羽翼而接武者乎。長洲、崑山、太倉,中原音也,名曰崑腔,以長洲、太倉,皆崑所分而旁出者也。無錫媚而繁,吳江柔而淆,上海勁而疏,三方者猶或鄙之。而毗陵以北達於江,嘉禾以南濱於浙,皆踰淮之橘,人穀之鶯矣。遠而夷之勿論也。』即已明白表示只有以『中原音』(官話)演唱的崑曲的『長洲、崑山、太倉』三地,才是正牌的崑腔,尤其崑山,『長洲、太倉』都是『崑所分而旁出者』。而統以『吳音』,即在吳語區的長洲、崑山、太倉三地,還要再分出純以中原音(官話)演唱的才是正牌崑腔,才能夠掛上正字標記。

 

(三)、『順官話者生,逆官話者亡』的聲腔流播法則

 

這也一如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由中國首位人文地理學家的王士性(嘉靖二十六年至萬曆二十六年。15471598)寫成的傑作《廣志繹》裡曰:『姑蘇人……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其賞識品第本精,故物莫能違。』當日的天下,是以吳人的是非為是非。所以吳語區的王驥德講出『石台、太平梨園幾遍天下』,即表示以中國之大,而以石台、太平梨園的流行江南,即可以代表他們係當日天下的強勢戲曲。不過究其實,還是因著其於吳語及江淮官話區的流行,即表示與流行於全天下是同義的,王驥德是以吳語及官話的中心觀來看當日戲曲的流播的,這正好說明了當日的戲曲聲腔的『順官話者生,逆官話者亡』的聲腔流播法則的世態炎涼。

 

(四)、小結

 

於王驥德《曲律》裡曰:『今則石台、太平梨園幾遍天下,蘇州不能與角什之二三』之中,可以看出,不論明末聲腔的此伏彼起,如何地澎湃,但個中消息,是:

 

(甲)、只有官腔才能衝決中國語系複雜的藩籬,而傳播到它州別地,形成跨地域的聲腔。故明代叫出來名號的腔,早期如弋陽腔、海鹽腔、崑山腔皆係官腔系。雖顧起元《客座贅語》裡言『弋陽則錯用鄉語,四方土客喜聞之』。按:弋陽腔是『錯用鄉語』,而不是用土語來演唱的,故不是使用土腔,只是白口說在官話裡夾雜而參用土語而已,故即連白日亦以官話為主,見顧起元此語的文義即知,故不但以弋陽腔是用弋陽當地土語的方言去形成弋陽腔的腔調的立論不成立,而以官話唱弋陽腔,以致於日後於戲曲集《怡春錦》內把弋陽腔稱為『弋陽雅調』。

 

而徽州腔則因徽州府所包括的六縣各自語言不同,即使徽州府六縣之間,彼此連語言都各不相通,此即明代嘉靖年間的《徽州府志》裡,所指出:徽州府的六縣,包括歙縣、黟縣、休寧、績溪、婺源、祁門,『六邑之語不能相通,非若吳人,其方言大抵相類也。』除了傳播到臨近的江西可以通語的地區(如,甚至,往日徽州府的婺源,今己劃入了江西省版圖)或有可能,不則連徽州府都唱不遍去,何況還要以一地獨特自有的方言,傳播開去到吳語及官話區去,讓吳語區及官話區的黎民百姓聽得懂,故徽州梨園必得使用官話,才能有徽州腔及同於使用官話的池州的各腔(如青陽腔、石台腔),而合併起來有『徽池雅調』之號,一如使用官話的弋陽腔被稱做『弋陽雅調』。『雅調』一辭即指使用的是用官話系(及中心的吳語)來演唱的聲腔,謂之『雅』,否則即為『土』、為『俗』。

 

(乙)、不合以上前提的,無法發展壯大,只有局限一隅或消亡。如明代的潮腔或泉腔,使用地方語音,只能局限閩、廣。

 

而餘姚腔即因其雖屬吳語區,但其使用的音系,為較不能與吳語中心相通的臨紹小片,故前有使用臨紹小片音系的餘姚腔,後有明末起的使用臨紹小片音系的調腔(餘姚腔實即調腔,只是『姚』音訛作『調』音而已),不積極使用官語及中心吳語,終於不能擴展,餘姚腔勢最小而還被訛稱為調腔。是否餘姚腔一如清初何焯所臆寫的《南詞敘錄》裡所說的,會傳播到安徽一帶,因該書為清初人何焯之說,其中的各聲腔傳播的表述如本書它篇所論,皆何焯坐在斗室書桌前的幻想。

 

故依地勢,要撞過太湖一帶的崑山腔及海鹽腔的吳語中心區的地界進入安徽,無有此可能,合理推斷,應向鄰近的東及南傳到台州、溫州或有可能,故浙東的崑腔或即餘姚腔混合崑山腔的遺響,若說要傳播到安徽,以地勢言,弋陽腔始有此可能,因弋陽腔可以由弋陽經樂平及安徽南部入徽州府等地。餘姚腔的繼起者的紹興的調腔亦不能擴展,後只能局限於部份存在於浙江新昌的調腔戲裡了。而現今浙江新昌的調腔戲裡的聲腔,實際上,不少皆因後世輾轉變異,己非原來明代餘姚腔及調腔的成份了,多有滲雜民謠的唱腔在內,雖表面上為使用各式名稱的曲牌的曲牌體戲曲,但若分析其唱腔的組成,或有非依曲牌體的從頭到尾為有機構成的歌曲,而實為以民歌旋律的片斷為鑄腔的素材而加以發展而成,或有的曲牌,其唱腔竟或有實為板腔體之實,現有唱腔有清代以來的聲腔為主導之實,已非調腔之舊,更不可以據以論明代餘姚腔的聲腔旋律了。

 

 

而使用贛語,而生於人文環境閉塞的樂平的樂平腔亦如餘姚腔,皆不能與吳語中心及官話區的戲曲一較上下,而終消亡。(劉有恒:《宋元明戲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書館,2015年)

 

( 興趣嗜好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uhuuhang&aid=2736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