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國王陛下:
站在您面前的這人,還記得,他八歲的時候,他母親叫他寫日記,他
就這樣寫下去了,一直寫到成年。
他也還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教作文的一位老教師在黑板上掛了一張
招貼畫,說不出題目了,大家就寫這張畫吧。可他不喜歡這畫,寫了
一大篇對這畫的批評,老先生不但沒生氣,給了他個好分數,還有個
評語「筆力很健」。他就這樣一直寫下去,從童話寫到小說,從詩寫
到劇本。直到革文化的命來了,他嚇得全都燒掉了。
之後,他弄去耕田好多年,可他偷偷還寫,他寫的稿子藏在陶土罈子
裡,埋到地下。
他後來寫的,又禁止發表。
再後來,到了西方,他也還寫,便再也不在乎出版不出版。即使出版
了,也不在乎有沒有反響。突然,卻來到這輝煌的大廳,從國王陛下
手中接受這個高貴的獎賞。
於是,他止不住問:國王陛下,這是真的嗎?還是個童話?
前一陣子,諾貝獎得主高行健訪台,元智大學頒給他「桂冠文學家」
榮譽,原本要安排包括我在內的少數記者面訪,我很興奮,因為在他
還沒得獎,聯經就已幫他出版很冷門的巨著《靈山》,我有次在聯經
曬書,以兩三折不到一百元買來看過,對於高行健的意識流寫法,印
象深刻。
這次有機會當面訪問大師,我趕緊把他的靈山、一個人的聖經及短篇
小說集找出來複習,在小說集的前面,讀到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的領
獎答謝辭,雖只有短短兩三百字,卻讓喜歡寫作的我,感到無比震撼
,那種冒死也要寫、連在耕田也非寫不可的動力,才能造就一個偉大
的文學家。
後來高行健以身體太累,取消記者聯訪,殊為可惜。昨晚我重看這篇
答謝辭,還是很感動,特別po出來和喜歡寫作的格友分享。
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走紅國際文壇的昆德拉,曾在他的小說中
提到,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媚俗」,趕一窩蜂,其中一個現象,就是
人人都想當「作者」,都想書寫自己,且最好能出書成名。
所以出現了許多專門以參加文學獎、或立志出書的年輕作家,他們的
寫作目標就是得獎、出書、賺錢,至於文學的理由,倒是其次。
到了網路無遠弗屆的廿一世紀,隨著部落格、噗浪、臉書等網路媒體
的發達,更變成人人都是作家的時代,百花爭鳴,不管你寫得好不好
,只要你有錢,就找得到出版社幫你印成書、或花更少錢發行電子書
,「著作等身」不再是難事。
但在全民寫作的時代,放眼望去,卻越來越看不到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經典作品,尤其在台灣,四、五十歲以下世代的作家,評論界、讀者
都公認好,一致豎起大拇指,人人都喊得出書名的作品,幾乎沒有。
以小說而言,國際上對台灣文學的印象,可能仍停留在白先勇的《台
北人》及陳映真、黃春明、王楨和等人的作品;中生代的則只到張大
春、朱天文、朱天心姐妹、黃凡、張系國等人的小說;再年輕一點的
,如四十幾歲的駱以軍等文學常勝軍的小說,水準及受歡迎度,和前
輩作家已難相比;也少有哪部作品是大家都看過、都喊得出名字的。
年輕一輩作家的書,當然仍不斷在出,但除了痞子蔡、九把刀、藤井
樹等少數當紅的網路作家的書,還賣得不錯,嚴肅文學的書,已無多
少讀者,書的生命循環也因此越來越短。
看了高行健的答謝辭,不禁讓我感嘆,是不是台灣的年輕作家,生活
過得太安逸,都已失去拚死也要寫、先寫再說,不管能否出版、賺錢
的動力?所以寫不出普遍感動人心的作品?
但另一方面,卻又因多了網路的發表平台,任何人有所感,就可暢所
欲言,依然有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基於「非寫不可」的動力,在百忙
中發表作品,他們可能沒奢望出書,只是純粹很想寫,其中不乏感人
作品。他們之中,或許以後會出了一名甚至更多偉大的作家,也說不
定。
人為何寫作?高行健在獲頒諾貝爾獎的演講稿《文學的理由》當中,
有很好的闡釋,那就是:「文學首先是出自個人的感受,有感而發。
」簡單來講,文學的起源,是「自言自語」,自己和自己對話,非講
不可。
但在專制時代,作家若想贏得思想的自由,除了沉默便是逃亡,但「
在毛澤東實施全面專政的那些年代裡,卻連逃亡也不可能。曾經蔽護
過封建時代文人的山林寺廟悉盡掃蕩,私下偷偷寫作得冒生命危險。
一個人如果還想保持獨立思考,只能自言自語,而且得十分隱秘。我
應該說,正是在文學做不得的時候我才充分認識到其所以必要,是文
學讓人還保持人的意識。」
「自言自語可以說是文學的起點,藉語言而交流則在其次。人把感受
與思考注入到語言中,通過書寫而訴諸文字,成為文學。當其時,沒
有任何功利的考慮,甚至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得以發表,卻還要寫,也
因為從這書寫中就已經得到快感,獲得補償,有所慰藉。我的長篇小
說《靈山》正是在我的那些已嚴守自我審查的作品卻還遭到查禁之時
著手的,純然為了排遣內心的寂寞,為自己而寫,並不指望有可能發
表。」
大家讀了高行健以上的幾段話,是否深有同感?我願和愛好寫作的諸
格友自我期許,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自言自語,有「非寫不可」的動力
,創造出感人的好作品。
當然,部落格也不要看得這麼嚴肅,想寫什就寫,當成生活紀錄或和
別人分享心情、喜歡的東西,也是很不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