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胖子比較容易生病?
2012/10/27 21:02:26瀏覽502|回應0|推薦0
胖子比較容易生病? 2012/07/27受訪

一份調查發現與亞洲所有國家比起來,台灣人竟然是最胖的國家!國民健康局指出、台灣男性超過五成有過重、甚至肥胖的問題,書田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指出,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數據背後,隱藏一個更恐怖的事實,那就是台灣人已經成為亞洲最容易生病的國家!

胖子真的比較容易生病嗎?洪醫師抱持肯定的態度,不過,必須先釐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所謂「容易生病的胖子」。一項調查發現,十四、五歲的女生有超過一半都覺得自己太胖,其實,很多女性的身材根本多半在健康的範圍,有些人的體重甚至已經達到過瘦的程度,洪醫師強調,所謂「容易生病的胖子」,指的是內臟脂肪高,這才是致病的身體治病的機轉,而且胖瘦是有客觀的美觀標準,民眾不應一味追求體重機上的數字。

有些人看起來很胖,卻是「整欉好好」,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很瘦,卻是「整組壞光光」,洪醫師表示單純以身高、體重運算來評估肥胖的方法,現在運用最廣為醫界接受的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值計算,用體重(公斤) 除以身高2 (平方公尺),或是利用皮脂測量儀器,測量皮下脂肪厚度,這些測量方式都有其丈量的標的,因為治病的因子是內臟脂肪,因此最能得知身體致病危險性的參考指數,首推「腰圍測量法」。

「腰圍」就是指輕鬆站立測量近肚臍的地方,通常腰圍大的人,其腹部脂肪及內臟脂肪厚度也會超標,用手直接捏一下肚子地方最準,只要呈現「一坨」的窘境,就算還稱不上是胖子,通常也離胖子的程度不遠了!洪醫師指出,現代人很喜歡定「標準數字」,問題是並非設定某一個數字之下就一定安全,健康評估沒有「絕對值」,而是一個範圍,並加上其他因素考量。評估標準不是腰圍測量數字本身,而是以「波段趨勢」來評估,簡單的說,假若一個人每次測量的腰圍數字呈現向上趨勢,那麼他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就增加一分。

「腰圍絕對是測量糖尿病風險最好的方式」!肥胖的人容易出現的風險有四類項:
一、糖尿病:腰圍較大和BMI較高,都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有關,而且腰
      圍對女性的影響更勝過男性。

二、新陳代謝症: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台灣廿歲以上成人的「代謝症候
群」(Metabolic Syndrome)盛行率達到19.7%,最常見的就
是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和高低密度膽固醇,除此之外,
         醫師更提出,在臨床上因為痛風而前來求診的人數也有呈現
         上升趨勢,這種種疾病都反映生活習慣上的危險因子,或許只是健康警訊的冰山一角,不得不重視。        

三、容易發生意外:洪醫師表示,體重過重容易造成行動遲緩,反應力降低,因此容易發生意外,在外觀上也影響個人形象,心理精神及換也略增。

四、癌症:許多國家的研究,證明多種癌症和肥胖有關。尤其容易罹患食道癌、
     胰臟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膽囊癌、腎臟癌,以及甲
狀腺癌等,洪醫師指出,這當中很多都是和飲食油脂攝取量有關,很
多患者是從很年輕體型就很胖而且吃得較油。

既然知道肥胖容易造成罹患疾病風險增高,又應該如何積極改善,遠離致病因子呢?洪醫師表示,預防和篩查要從腰圍入手,現代人應積極學習控制體重,而且對體重控制的正確認知是需要學習的,首先想遠離胖子夢魘,應該從建立對熱量攝取的正確計算概念著手!洪醫師直言,現代人「學歷高、學力低」,空有學歷卻不願意運用聰明才智學習熱量計算,熱量的觀念要從小建立,光靠一張嘴是無法測量熱量的!很多人會有著熱量的迷思,認為只要不吃甜的就是降低熱量的攝取,殊不知「甜不等於熱量」,一公克的糖相當於3.8大卡,而一公克的油脂卻相當於吃進去9.1大卡的熱量,所以「笨蛋!關鍵就在熱量」!

另外,增加運動量也是不二法門,洪醫師指出,台灣人真的很不愛運動,真正運動人口只占全成人人口的百分之廿,其中還是退休後人口占大多數,身體活動不足已是國際公共衛生議題,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缺乏身體活動或靜態生活,是造成全球性死亡及殘障的十大原因之一,運動的好處大家都知道,要做到起而行國人還是有待努力。

減重是看整體而非看體重機上的數字,要瘦得有肌肉、有線條,重點是從飲食概念及生活習慣建立下手,不要想利用藥物控制體重,同時不要太過壓迫,一味地追求迅速變成苗條身材,可能只是維持短暫的效果,更糟糕的是造成「飲食症」(厭食症、暴食症),陷入厭食或暴食的惡性循環更是得不償失。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